孟非“是与非”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ongdezh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次非正式的讨论。4天后,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媒体纷纷报道称,孟非将被迫退出《非诚勿扰》。
  
  孟非
  江苏卫视主持人, 主持过《零距离》、《绝对唱响》、《名师高徒》、《非诚勿扰》。2010年,主持《非诚勿扰》收视率在全国同时间段获得第一,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第16届上海电视节,登上“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榜。
  
  和特约嘉宾乐嘉一样,现在回头看,孟非也觉得第七期节目中的“刘云超骂马诺”,是《非诚勿扰》的转折点。
  “这是我们第一次对拜金题材进行讨论,刘代表了正面的形象,只是表现的形式比较张扬,他没有太多自己的内涵,只是看不惯。这期节目是一个转折。它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有些女嘉宾认为这个节目是一个出名的捷径。”孟非说。
  
  “被传奇”
  
  在那之后,《非诚勿扰》开始逐渐变得不像一档普通的相亲节目。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富士康上周派来了50人到现场看节目,不穿统一的T恤,没有宣传要求,就是简单地坐在那里看。“他们在发生事件之后就来找我们。说是想做出一些改变,给员工多提供一些缓解压力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到现场看我们的节目。”
  孟非本人也因为《非诚勿扰》的火爆而“被传奇”。
  现在,孟非的手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监狱的囚犯写来的信,他们在信中向孟非诉说自己的情感、生活和困扰,他们说,犯人们看这个节目能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7岁到100岁,都来关注这个节目,那它还是一档简单的相亲节目吗?”有一个事例可以佐证《非诚勿扰》的影响力。有一天,孟非碰到一对夫妇陪着一个老太太在散步,当时,“儿子儿媳说了句话我都不知道怎么接,老太太说,要是不来看这个节目,死不瞑目。”
  还有更玄的。孟非有一次和南京江宁区东山派出所的指导员吃饭,“他说这几个月统计,播《非诚勿扰》的晚上,出警率非常低。这个派出所人多地广,我同事说这是他见过的唯一楼里有电梯的派出所。”
  记者的亲身经历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孟非的影响力。在南京的一家汉庭酒店,就有服务员告诉记者,她在上访无果的情况下,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主持《零距离》(原名《南京零距离》)的孟非。“你能帮我找到他帮忙吗?”
  关于《零距离》,网络上查到的资料解释是:这是江苏卫视城市频道第一个用光头主持人(孟非)的新闻节目,第一个让观众觉得独具匠心的新闻节目,第一个零距离倾听观众需求的新闻节目。它是第一个刷新南京新闻界收视率、第一个挑起南京地区新闻大战的栏目。
  这个享有如此赞誉的节目,才是孟非的本职工作,而《非诚勿扰》不过是他周末的额外工作。
  《非诚勿扰》里,跨界的孟非,不同于那些制造气氛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更像一个社会观察者在点评。
  在《非诚勿扰》特约嘉宾乐嘉看来,孟非骨子里是鄙视那些肤浅的娱乐性的东西的。 “在节目里,说起一个可乐瓶,能激发他对于环保现状的愤怒;有人说喜欢飙车,他会联想到70码;有人说希望生3个孩子,他会联想到计划生育政策。”乐嘉说,“他做了十年的社会新闻,天天关注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对这种东西很敏感。”
  
  切开的一个小口
  
  说起对《非诚勿扰》的最初印象,孟非自己的一个最基本判断是:如果他们要做娱乐,肯定不会找自己。他连做娱乐的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
  “《零距离》的出现和火爆,未必说明这帮人有多么牛,创造了多么惊天动地的节目,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它就是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不是你们这拨人做就是另一拨人做。”孟非说。
  对如今《非诚勿扰》的火爆,孟非认为,这同样是契合了一个群体的心理需求,而他只是流水线上最后环节的那个操作工。
  很多人拿郭德纲和周立波相比,这一点上孟非赞同韩寒的看法:你永远不要试图去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试图去成为什么的时候,一定适得其反,只有你本来是什么,你才能呈现这些东西。
  做嘉宾如此,做主持人也是如此。“我无数次在主持人研讨会说过,任何一个主持人,当你试图表现幽默表现深刻的时候,你一定变得很可笑。”
  孟非觉得,周立波关于大蒜和咖啡的比方特别不恰当,郭德纲的嘴那么损,你说自己是咖啡,人家是大蒜,不是把脸伸过去让人打吗?“咱们不评价人品高低,郭德纲未必比周立波高多少,周立波也未必是坏人,单就舞台呈现来说,一定是郭德纲好些,为什么?周立波他不想扮演人民的周立波,而郭德纲天然就是人民的郭德纲,为什么啊?郭永远跟大多数草根站在一起。”
  《非诚勿扰》究竟契合了什么样的东西?孟非认为,还没有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些东西要在意义层面上去探究,往往会受到很多东西的束缚。”对于国内的电视节目,在他眼里,其实是最草根的。
  “如果非要探究,《非诚勿扰》就是契合了大众的表达欲望这一点。我们不追求标准答案,但是我们追求真实答案,虽然相亲交友只是个很小的切入点。”孟非说。
  在刚刚结束的第16届上海电视节,孟非登上“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榜。拿奖时就有批评之声。比如,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在谈到“主持人如何坚守道德底线”时,就将“某相亲节目”与上海本地的《相约星期六》做比,说“他们不像我们是以真实为基础的、服务性的”。
  次日,孟非在微博中说:“这个节目不是把婚姻介绍所搬到电视上,以最高效的方式把你们撮合完成就走,我们动机很真诚。”
  随着节目的迅速蹿红,质疑也日益增多,孟非对记者说,希望舆论能够给这个节目一个空间,“如果我们能把这个节目做好,它将是中国电视的里程碑。”
  但他已不愿意再说什么。当记者随后拨打他的手机时已是关机。6月13日,他在微博发帖,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他说很“疲惫”。14日,他又说起苏东坡和佛印坐禅的故事,“心中有眼中就有”。此后,这个乐嘉口中“很随遇而安的人”就此在网上消失。
其他文献
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的,是企业负面信息曝光的频率。拒绝承认,幻想隐瞒,让中国企业们在面对危机时, 反应总是跟不上当前的网络节奏。这样一个新时代,每个企业都可能成为各类危机的麻烦者。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应该如何正确面对?    刚刚过去的7月,似乎是不少企业的危机期。先是宣称家具全部都是国外进口的达芬奇被查出,其部分产品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产”;接着知名餐饮企业味千拉面一直标榜的“猪骨熬制”的汤底实则是
两年前,当陈罡和吕刚第一次模仿《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系列那样,把网友写的游记、交通、食宿、景点和贴士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并排版成像书一样的“旅游攻略”放到自己创建的“蚂蜂窝”网站上供人下载时,他们并没想过后来会多么受欢迎。  两年后,这个简陋得近似于个人网站的旅游社区,注册用户已从当时的15万,飙升到200多万,攻略书也从原来的寥寥几本,增加到囊括五大洲甚至南北极在内的数百本—在
闾丘露薇  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著有《行走中的玫瑰》、《无薇不至》、《不分东西》等。    因为要去新加坡,同行的伙伴毫不犹豫把身上的香烟全部扔掉,这让我觉得有些惊讶,因为对方可是一个对于很多规定都不太愿意遵守,更不要说自觉遵守的人呀。比如在香港坐出租车,每次都要提醒好几次,他才不情不愿地扣上安全带,就算香港室内全面禁烟,他也总能够找到为了做生意而网开一面的餐厅包间,这让我这个从小就遵守各种规定的
美国特拉华州的瑞和帕斯海滩上,落日的余晖在金色的沙滩上拖出最后一缕光芒。“角鲨头”啤酒吧的喧闹刚刚开始上演。  帕特里克·帕特悠悠地晃进酒吧。这位66岁的考古学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副教授。他身穿皱巴巴的Polo衫、走形的卡其裤和皮便鞋,在一群套着毛衫和法兰绒裤的年轻酒客里看起来颇为扎眼。  但酒吧老板卡拉季安看到他却眉开眼笑,像迎接首席贵客一样对他举起了酒杯。从某种角度来说,帕特的确是这里的贵宾。
“你也是从《哈利·波特》的第一集就开始追吗?”我问干女儿格格,一辆喷绘着《哈7》广告的双层大巴像骑士巴士那样飞快从我们身边掠过。格格不可置信地看着我说:“拜托,那年我只有4岁。”  这让我几乎想给她一个恶狠狠的眼神——我和一个“当年只有4岁”的小姑娘一起兴致勃勃地跑去英国找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这事儿,是不是会凭空让“那年4岁”四个字把自己映衬得满面沧桑呢?    喷绘的9
最近在电视里看到一件事:某少妇遭遇家暴欲离婚,每次去找丈夫谈判时都被打成猪头,她只好拉上派出所所长当保镖,丈夫这回没动手,但却怒骂妻子跟五旬老汉私通,声称择良辰吉日再继续给妻子整容。我心想:即便有这五旬奸夫,那年轻丈夫亦不算太丢人,这年头行房频率最高的只怕都是五十多岁之人,若那妻子寻一人瑞勾搭成奸,那才叫天崩地裂颜面尽失。  世间之暴力,包括家庭暴力,都是必须谴责的,不管其缘由。有些国家据说可把通
A先生的税单可能就是你我的税单,A先生关于税收的疑问也可能就是你我的疑问。    A先生可能是我,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任何人,他是中国最普通的一个三口之家中的丈夫和父亲。  在西方,“纳税人”的概念就等同于“公民”,突出的是纳税人对政府的义务和权利。而在以流转税为主要税种的中国,很多“税”被隐蔽在了商品的价格之中。和大多数人一样,A先生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纳税”。只是很突然地,他想做一些改变。 
有生趣  Bloom EAC Angled  如同躺在一大片花瓣上,整片超细纤维缝制的靠垫被钢基的树脂骨架托起。受到曼妙盛开的鲜花的启发,这个躺椅上有数百个微妙的纹理,躺在上面赏月时不会产生任何打滑或阻塞的感觉,隐形的人体工学支撑也形成了自然起伏的舒适坡度。    有气氛  DING3000 Multistar  不只是情人节才需要营造气氛。户外烛光晚餐,一家团圆也可以很有格调。无论家里有多少人共
如何打理资产永远也找不到标准答案。通胀抑或紧缩未明的情况下,中产们打理财富还是遵循最简单的道理:让现金动起来;安全比收益更重要;一个“篮子”只赋予一个目标。    中产阶级——以前人人羡慕的称谓,如今却是城市中最焦虑的一族,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杯具”。收入不菲,但高压力透支着他们的身体;家底不薄,但高房价吞噬着他们的财富。面对今年更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产们的财富往何处放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放银行怕缩水
2011年11月22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里奇兰森特老人中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走完了85年的人生。她名叫拉娜·彼得斯,这听上去像个普通的美国人。但事实上,她的原名叫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Swetlana Allilujewa )。  她的生父,正是前苏联元首约瑟夫·斯大林。  从“红色公主”,到抛国弃子的叛逃者,再到穷困潦倒的异乡客,斯维特兰娜的轨迹跨越大半个地球。但是,她至死也未能摆脱“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