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的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立体的,必须是由多个教育教学目标构成的系统,具体地说,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让写作成为师生的共同爱好,让校园充满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校园人文日新,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自如流畅、富有创见地表达自己思想情感,达到心灵审美的自足、自适、自娱;要让一部分具有较好文学天赋的学生充分发挥和发展写作特长,促进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再度提升,为今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基础。
一、從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精彩瞬间,并力求表述有创意,应该说是习作所追求的。有人曾提出,10岁的儿童所经历的生活足以应付小学时代所接触的作文题目。只要老师善于启发就行了,不用把观察事物列入作文教学范畴。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的素材虽然是他们已经经历的事物,但这种大都是无意识的。这种事物在学生的脑子中的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因此,对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进行再观察、再认识。对于有些题目所需的材料,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更需要引导他们去体察积累了。诚然,观察生活的主要功夫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上。
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但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往往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多种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当然,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的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舍己为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我们平凡的世界中,经历的都是小而普通的事,例如一棵小草、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等。再加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时期,认识生活、领悟生活的能力比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去一味要求写感天动地的大题材,不能期盼学生去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2、要做个有心人,把无目的和有意识的观察结合起来。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意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随意观察的习惯,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3、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它们建“档”入“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模糊的成为清晰的。
4、要拓展,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学生的各自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能力和习惯进行的,具有个性特征。但不乏粗俗和片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多抓小练笔,为作文的大跳跃搭建好每级台阶
其实有了生活素材还不够,要提高学生是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的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出来的。练得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所谓是“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小练笔,其好处是:a.长期系统进行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时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从而分解作文的难度;b.小练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c.学生通过小练笔,可以使长期沉淀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坚持每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三、强化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力求创新。
1、冲破思维的老套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的老架势,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同一个题目多角度地选材。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往往千人一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的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不同的材料可写。
2、启发相关联想,可以达到融会贯通。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创新必定是个性化的。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从选材角度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的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如果反向写家庭中父母之间或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上所述,在观察生活中积累素材,在小练笔中运用并提升材料,用独具慧眼的创新思维去提炼,构筑一个学生有可写又爱写的习作乐园,教师便会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乐在其中。
一、從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精彩瞬间,并力求表述有创意,应该说是习作所追求的。有人曾提出,10岁的儿童所经历的生活足以应付小学时代所接触的作文题目。只要老师善于启发就行了,不用把观察事物列入作文教学范畴。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的素材虽然是他们已经经历的事物,但这种大都是无意识的。这种事物在学生的脑子中的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因此,对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进行再观察、再认识。对于有些题目所需的材料,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更需要引导他们去体察积累了。诚然,观察生活的主要功夫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上。
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但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往往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多种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当然,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的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舍己为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我们平凡的世界中,经历的都是小而普通的事,例如一棵小草、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等。再加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时期,认识生活、领悟生活的能力比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去一味要求写感天动地的大题材,不能期盼学生去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2、要做个有心人,把无目的和有意识的观察结合起来。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意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随意观察的习惯,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3、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它们建“档”入“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模糊的成为清晰的。
4、要拓展,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学生的各自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能力和习惯进行的,具有个性特征。但不乏粗俗和片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多抓小练笔,为作文的大跳跃搭建好每级台阶
其实有了生活素材还不够,要提高学生是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的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出来的。练得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所谓是“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小练笔,其好处是:a.长期系统进行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时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从而分解作文的难度;b.小练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c.学生通过小练笔,可以使长期沉淀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坚持每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三、强化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力求创新。
1、冲破思维的老套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的老架势,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同一个题目多角度地选材。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往往千人一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的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不同的材料可写。
2、启发相关联想,可以达到融会贯通。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创新必定是个性化的。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从选材角度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的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谐幸福等。如果反向写家庭中父母之间或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上所述,在观察生活中积累素材,在小练笔中运用并提升材料,用独具慧眼的创新思维去提炼,构筑一个学生有可写又爱写的习作乐园,教师便会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