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化”是初中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是有很多教师都只是知道科学教学生活化,而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化。对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进行了简略的分析,并就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支持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着重就初中科学生活化结合平时的教学谈几点经验和体会,提出了科学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关键词:问题化;生活化;教学策略;学习兴趣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或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教育观”“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
一、科学生活化教学首先强调问题化的教学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目前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多问,多思考。每节课课前、课后,学生都带着问题来。例如:七(上)第二章,学习第四节常见动物时,教材安排观察蚯蚓是如何生活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为了丰富知识,拓展知识,我就将蚯蚓和剪去翅膀的蝗虫进行观察探究活动。果不其然,有学生就提出了,蚯蚓是怎么呼吸的,靠什么来呼吸?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靠什么来呼吸?它们的呼吸是否相似等非常好的迁移性问题,于是我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非常乐于参与探究活动。
二、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活素材
传统的课程观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这种课程观使得基础课程的生成过程成为逻辑化、形式化和理性化的过程,它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要革除这些弊端,可通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浙教版新版七(上)科学教学内容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与老版相比,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科学教学内容。如:“纸锅烧豆腐”,学生甚是感兴趣,于是学生折纸锅或纸船烧开水来代替烧豆腐。有关水的沸点知识点迎刃而解,并还牵扯到纸燃烧的着火点上来。此刻学习气氛犹如沸腾的水。
三、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拓展创新视野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生活化问题化必须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师必须设置探究情境。七年级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师示范,然后再做引导,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探究。如探究纸片下落快慢,实验要课内课外相结合。科学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引领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四、编设“生活化”的训练习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编选设置一些以真实的科学、生活和社会现象为依据的习题,既可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体验了问题的研究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明是位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同学,冬天,家里经常开空调,每次开启空调时,总发现电灯要暗一些,这是为什么呢?此例联系常见的生活实际命题,若要正确解答,需要把家庭电路中的线路和用电器简化成串联电路的“模型”。通过此类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科学模型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生活、社会和自然中的现象。
总之,科学教学“生活化”不失为一种贯穿科学课程新理念的有效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留心观察,捕捉能用于“生活化”教学情景创设的素材,并通过筛选、积累,建立素材库。(2)平时广泛搜集相关信息,适当增加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紧跟生活的步伐,吸收新知识、新科技,尤其是情感、价值观等内容,训练学生科学地思维,但不能一味扩大学习内容,要有目的地取舍。(3)讲清知识、理论、技能等应用的生活情境,并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与所学习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课程研究,2000,(1-2).
[2]冯敏.初中科学课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初探.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3(20).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新星学校)
关键词:问题化;生活化;教学策略;学习兴趣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或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教育观”“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
一、科学生活化教学首先强调问题化的教学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目前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多问,多思考。每节课课前、课后,学生都带着问题来。例如:七(上)第二章,学习第四节常见动物时,教材安排观察蚯蚓是如何生活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为了丰富知识,拓展知识,我就将蚯蚓和剪去翅膀的蝗虫进行观察探究活动。果不其然,有学生就提出了,蚯蚓是怎么呼吸的,靠什么来呼吸?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靠什么来呼吸?它们的呼吸是否相似等非常好的迁移性问题,于是我与学生一起展开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非常乐于参与探究活动。
二、增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活素材
传统的课程观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这种课程观使得基础课程的生成过程成为逻辑化、形式化和理性化的过程,它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要革除这些弊端,可通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浙教版新版七(上)科学教学内容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与老版相比,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科学教学内容。如:“纸锅烧豆腐”,学生甚是感兴趣,于是学生折纸锅或纸船烧开水来代替烧豆腐。有关水的沸点知识点迎刃而解,并还牵扯到纸燃烧的着火点上来。此刻学习气氛犹如沸腾的水。
三、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拓展创新视野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生活化问题化必须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师必须设置探究情境。七年级学生探究什么?怎样探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师示范,然后再做引导,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探究。如探究纸片下落快慢,实验要课内课外相结合。科学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引领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四、编设“生活化”的训练习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编选设置一些以真实的科学、生活和社会现象为依据的习题,既可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体验了问题的研究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明是位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同学,冬天,家里经常开空调,每次开启空调时,总发现电灯要暗一些,这是为什么呢?此例联系常见的生活实际命题,若要正确解答,需要把家庭电路中的线路和用电器简化成串联电路的“模型”。通过此类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科学模型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的习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使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生活、社会和自然中的现象。
总之,科学教学“生活化”不失为一种贯穿科学课程新理念的有效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留心观察,捕捉能用于“生活化”教学情景创设的素材,并通过筛选、积累,建立素材库。(2)平时广泛搜集相关信息,适当增加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紧跟生活的步伐,吸收新知识、新科技,尤其是情感、价值观等内容,训练学生科学地思维,但不能一味扩大学习内容,要有目的地取舍。(3)讲清知识、理论、技能等应用的生活情境,并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与所学习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课程研究,2000,(1-2).
[2]冯敏.初中科学课堂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初探.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3(20).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新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