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唱腔在戏曲中的作用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c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梅戏是中国戏曲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其唱腔具有活泼欢乐、通俗易懂等特性。本文将在简述黄梅戏唱腔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在戏曲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希望深化读者对黄梅戏唱腔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黄梅戏 唱腔 戏曲表演
  黄梅戏是一种侧重歌舞化的戏曲艺术形式,离不开音乐的衬托。唱腔则是黄梅戏音乐构成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泼欢乐和通俗易懂的特性决定了黄梅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黄梅戏的唱腔特征
  (一)通俗易懂。黄梅戏唱腔的通俗易懂特征体现在其唱腔自身具备的功能上,其中大段吟唱主要以醇厚的板腔体为主,同时还可以灵活地运用花腔小曲这种具有浓厚民族韵味的唱腔方式,对人物内心真实情感进行抒发。根据人物心情的不同,黄梅戏演唱者可以灵活地运用长短、徐急不同的唱腔進行自由演唱。与此同时,黄梅戏的演唱素材一般都源于民间广泛流传的戏曲作品,并且大都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句或民间小调去描述事物或人物的内心,这种契合民众日常生活的黄梅戏作品使得其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与认可。
  (二)流畅优美。黄梅戏唱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旋律线条。虽然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但是黄梅戏的唱腔旋律线条依旧保持比较好的流畅优美特性,整体上没有出现比较大的改变,或者说整体上表现为下行音阶式。对应的开口腔旋律构成特征主要表现在先一、二大四度大跳,之后再相应地跟随下行变化,之后再适当地加以唱腔润色,极大地增强了黄梅戏唱腔流畅、优美的特征。此外,黄梅戏的优美流畅唱腔特征并不意味着其节奏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节奏的不同而相应地改变唱腔,力求确保不同的唱腔保持同节奏形态的有效契合,否则会在黄梅戏演唱的过程中影响唱腔的表达效果,更无法切实凸显其流畅、优美的唱腔特征。黄梅戏演唱者会在歌唱的过程中保持自然状态下以真声进行歌唱,别样的嗓音特色使得黄梅戏唱腔更富有流畅优美的特性。
  二、黄梅戏唱腔在戏曲中的作用
  (一)基本叙事。黄梅戏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其功能性决定了其唱腔的一大作用就是叙事。特别是唱腔当中的“平词”,一般常常用作叙事之用。比如在《天仙配》当中,七仙女歌唱的“大哥休要泪淋淋”,《渔网会母》当中母亲歌唱的“左牵男右牵女”等都是唱腔叙事作用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黄梅戏作品中相应段落的唱腔应用,可以深化我们对黄梅戏剧情的了解与认识,但是“平词”的作用也并非唯一的“叙事”功用,其在对黄梅戏曲中人物形象刻画时同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通过《渔网会母》当中母亲歌唱的“左牵男右牵女”的唱腔,我们可以切实体会到黄梅戏中母亲是一个饱经耻辱与苦难的形象,令听者不由地对其产生同情心。
  (二)刻画人物。从作用来讲,“花腔”与“平词”二者在黄梅戏中表现为“灵”与“肉”的联系性,其中,“平词”构成了黄梅戏唱腔的整体框架,而“花腔”则起到装饰人物形象的作用。实际上,黄梅戏中的“花腔”具有唯一性,具体表现为一部黄梅戏作品本身对应着一个唱腔中的“花腔”,如“烟袋调”和“汲水调”等。通过“汲水调”的有效应用,可以刻画出黄梅戏中蓝玉莲这个“小家碧玉”的人物形象;借助“打豆腐调”的有效应用,可以刻画出黄梅戏中王小六这个“好吃懒做”的人物形象;“杨三笑”这一人物形象被刻画成黄梅戏中喜剧作品的一个重要“标本”。不同于“平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式,“花腔”则主要借助音乐个性去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比如在黄梅戏《女驸马》这一作品中,“刘大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唱腔刻画出“秀美、眉清目秀”的容貌,这种描述方式充分展现出戏曲中的“刘大人”是一个老奸巨猾,但是又踌躇满志的官僚形象。
  (三)渲染环境。除了基本叙事与人物形象刻画作用外,黄梅戏唱腔在戏曲中的应用可以起到渲染环境的作用。通过黄梅戏曲中唱腔的灵活运用,可以将音乐氛围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增强黄梅戏曲整体的音乐表演魅力。比如在黄梅戏《牛郎织女》中,织女在和牛郎对唱过程中的“闻一闻瓜心也醉,尝一尝新果甜头心窝”,通过对这种唱腔曲调的优美婉转特性的运用,可以充分体现出牛郎和织女共同创设的田园之乐的情境,切实体现出织女内心的欢喜之情。此外,在经典的黄梅戏作品《天仙配》中,针对“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句话运用别样的“花腔”营造出一种和谐、生机勃勃的氛围,增强了整体氛围与演唱的一致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黄梅戏唱腔具有通俗易懂和流畅优美的特征,是其演唱魅力体现的重要保障。通过在黄梅戏曲中有效地运用唱腔,可以起到基本叙事、刻画人物和渲染环境等作用。因此,无论在欣赏还是在创作黄梅戏作品,都要高度重视唱腔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贺剑.黄梅戏唱腔的演唱特点特征分析[J].文艺生活,2017(11).
  [2]江曙明.趣谈黄梅戏唱腔在戏曲中的作用[J].黄梅戏艺术,2017(03).
  (作者简介:胡媛媛,女,大专,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级演员,研究方向:黄梅戏表演)
其他文献
摘要:动画作品自19世纪问世以来,深受观众的青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动画产业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不断更新的技术为动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基础。动画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动画创作的不断革新,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感官体验。因此,动画制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才能长久不衰。本文将对智能时代下动画制作的新方式进行探讨,旨在为动画制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画制作 新兴技术 思路分析  一、动画
期刊
摘要:《西虹市首富》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喜剧片中富翁形象的思维定式,生动形象地对富翁形象进行了“圆形”刻画;通过引导人们重视身体健康,对财富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西虹市首富》 富翁形象 价值观念  影视文学作为大众文学中常见的一种,既需要拥有广大社会成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又需要给予大众某种程度上的思想启迪。2018年7月,由闫非、彭大魔编剧兼指导,沈腾主演的电影《西虹市首
期刊
摘要:戏剧是世界文明发展至今的文化瑰宝,其所蕴含的文学价值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与延续的重要保障。它在人类生活中所体现出的舞台艺术价值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其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都是以戏剧为载体得以传播的,它们赋予了戏剧强烈的生命力与艺术张力,让戏剧成为时代人文情感的寄托。  关键词:戏剧 编剧创作 挑战 建议  一、当代戏剧编剧创作所遭遇的瓶颈  (一)经济背景  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使得我国经济
期刊
摘要:在当今时代,声乐曲目的多元化,是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逐渐积累出来的,有流行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等。近年来美声唱法在我国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和重视,很多耳熟能详的美声歌曲都是从歌剧中挑选出来的,美声歌曲没有像民族歌曲那样有独立和易驾驭的特性,演唱曲目的难易程度也有不同。相对美声而言,民族的风格并没有很拘谨,无论在服饰还是动作、眼神上,都是根据不同的曲目设置来配合。流行唱法就要比美声和民
期刊
摘要:评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被人们所喜爱。回顾评剧近百年的发展史,很多优秀的作品和曲目,都离不开评剧乐队。乐队可指挥评剧的走向,主要通过七块竹板和梆子来控制节奏,有效地构造出各种形式的评剧。但乐队的伴奏要注意一些基本的形式和原则,本文将从评剧的特点出发,对乐队的伴奏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评剧 乐队 伴奏 方法 技巧  评剧在我国戏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评剧的发展和演变,乐队的音乐伴奏在
期刊
摘要:我国电影行业的兴盛给各类电影的创作制造了新的契机,微电影在这种契机下悄然兴起,其不需要耗费过多的资金成本,也不需要过多的人物角色,通过微电影的微视觉,给观众以新鲜感。在微电影创作中,编导与监制一体化模式对微电影创作过程有积极意义与重要价值。本文将通过对编导与监制工作的简单阐述,分析微电影创造中,编导与监制一体化模式带来的优势效应,为促进微电影创作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关键词:微电影
期刊
摘要: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壁画艺术中诸多元素仍对现代艺术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从壁画艺术本身出发,基于城市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理念,浅析壁画艺术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关键词:壁画艺术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文明  一、壁画艺术对城市环境艺术的借鉴意义  以城市文化背景为底蕴的壁画往往具有相应的历史纪念意义。相较于其他绘画艺术来说,壁画更加庄重、严谨和肃穆。在现代城
期刊
剧中主要人物  沈振兴 男,三十九岁。  沈 妻 女,三十八岁。  张局长、张军(退休門卫)、张君(退休教师)、小李、小刘、老万、护士(两位)。  1.办公室 日内  【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沈振兴一大早来到办公室,就感觉气氛不大对,办公室同事小李、小刘、老万都在一起说话,看到他进来了,都向他打了声招呼:沈主任早啊!说完,又继续聊着。沈振兴觉得奇怪,摇摇头,还是遵循着多年的习惯,拿出茶叶,泡上一杯茶
期刊
摘要:中国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产生于魏晋,唐宋最为兴盛,而后受到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在清代开始走向衰落。千百年来,中国青绿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色彩体系和艺术风格,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学习和研究中值得探析的课题。  关键词:青绿山水 传统色彩观 特点  一、中国青绿山水画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开始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主要以人物
期刊
摘要:《花为媒》是新派评剧代表曲目之一,其风格幽默清新、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本文将针对新派评剧代表作《花为媒》的表演艺术传承方面展开分析,并对新派评剧的发展和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花为媒》 表演艺术 传承  一、《花为媒》的发展历程  自1909年首演后,《花为媒》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评剧院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并在1963年首次将其搬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