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文章介绍了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分析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存在的不足,提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方法,为后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益的参考启示。
关键词:贵阳;公共文化服务;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52
贵阳是贵州省省会,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辖云岩、南明、观山湖、花溪、白云、乌当六个区,修文、息烽、开阳三个县和清镇市,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一个。全市常住人口约4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占70%。贵阳市平均海拔1100米,生态良好,是全国著名避暑旅游城市,2016年正式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近年来,贵阳市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与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着力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上的创新。
一、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实践
1.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贵阳市现有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以及贵阳大剧院、贵阳星光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县级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全市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为100%,75个乡镇均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93个社区服务中心均设立有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文化中心(活动室),社区、乡镇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达标率均在70%以上,全市912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特色类、提升类公共文化设施也日益完善,贵阳孔学堂、贵州省博物馆新馆、贵州省非遗博物馆已建成投入使用,6个城市文化广场以及阳明文化园、贵阳市科技馆、贵阳城市记忆博物馆启动建设,贵州文化广场、多彩贵州城文化展示中心等惠及市民的文化设施也将陆续启动。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幅提高
贵阳市各级文化馆、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充分依托传统节假日,利用广场、公园、社区文化设施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全市共有集图书借阅、电子图书下载服务为一体的“图书馆小站”51个,解决了市民群众阅读场所少的问题。全市设有文化流动服务点176个,公益性文化单位100%具有向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区域和项目。每年开展教学、展演、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流动服务活动达3万余次。各级图书馆、文化馆针对留守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及子女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免费学电脑、学舞蹈、学声乐及培训活动进基层、公益演出进社区等公共文化服务500余次,服务项目达20余项,受益市民31.68万人次。
3.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现创新性发展
2017年贵阳市第十次党代会标定了贵阳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方位,强调全力构建“三足鼎筑”的建设思路,依托孔学堂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阳明遗迹弘扬阳明文化,探索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方式,具有引领作用,体现了示范价值。贵阳孔学堂公益讲座已举办近400场,听众累计约15万人。开展了春节文化庙会以及清明、端午、中秋等文化周活动,通过这些文化民俗和礼仪活动,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领大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阳人文精神。
4.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全面启动开展以社会资源高效配置为核心的公共文化“云服务”,政府、社会、公众多赢的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制定出台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暂行)》及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会章程和管理办法,组建了以100多个团体成员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联合会,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企业捐建、民办公助等多种成功模式,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探索了路径。
二、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不足
1.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均衡
贵阳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的城市,各地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城乡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落差。基层尤其是乡镇、村文化工作人员知识结构陈旧,综合素质偏低。同时,贵阳流动人口180余万人,其中流入人口就有130万人,这个庞大流动人口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还有待加强。
2.公共文化服务手段还比较滞后
尽管目前贵阳已基本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服务手段,全市现有的公共文化远程服务能力不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还比较明显,针对不同群体的特色化服务还比较缺失,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虽然贵阳市級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重建设,轻管理,还存在资源分散、部门分割和管理分治的问题,公共文化设施的集成服务效能难于显现。乡镇(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人员“专干不专”问题比较突出,村文化管理缺位还比较严重,基层文化单位缺乏应有的活力,效能没有得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志愿者队伍规模偏小,管理制度不健全。
4.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贵阳虽然目前已初步建立面向区(县、市)文化建设的监管、考核和评估机制,从实践过程来看,还比较粗放。社会评价,尤其是群众评估和专家监管、考核和评估体系缺失。
三、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方法
1.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机制,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水平
改变由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鼓励商业、地产、金融等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建立“谁投资、谁受益、政府支持”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破解资金难题。通过加强舆论宣传、按有关法律法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捐建或捐资助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者自行投资兴建民间文化馆、私人图书馆、小型专项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
2.强化内生机制,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和水东文化等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贵阳文化精华,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开展实施“一区(市、县)一品”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文化魅力、民族特点的特色人文城镇。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促进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传播,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并利用相关节日、纪念日开展相应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3.建设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着力培养一批适应公共文化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懂业务、善管理、能力强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把文化与科技复合型特别是网络文化人才做为市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引进的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训,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委托本地高等院校举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同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评价、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舒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05)
[2]夏国锋,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1,(01)
作者简介:
汤鸿业(1982—),女,汉族,本科,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现供职与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员职称,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与阅读推广
(作者单位: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关键词:贵阳;公共文化服务;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52
贵阳是贵州省省会,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辖云岩、南明、观山湖、花溪、白云、乌当六个区,修文、息烽、开阳三个县和清镇市,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一个。全市常住人口约4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占70%。贵阳市平均海拔1100米,生态良好,是全国著名避暑旅游城市,2016年正式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近年来,贵阳市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与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着力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上的创新。
一、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实践
1.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贵阳市现有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以及贵阳大剧院、贵阳星光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县级图书馆10个、文化馆10个。全市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为100%,75个乡镇均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93个社区服务中心均设立有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文化中心(活动室),社区、乡镇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达标率均在70%以上,全市912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特色类、提升类公共文化设施也日益完善,贵阳孔学堂、贵州省博物馆新馆、贵州省非遗博物馆已建成投入使用,6个城市文化广场以及阳明文化园、贵阳市科技馆、贵阳城市记忆博物馆启动建设,贵州文化广场、多彩贵州城文化展示中心等惠及市民的文化设施也将陆续启动。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幅提高
贵阳市各级文化馆、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充分依托传统节假日,利用广场、公园、社区文化设施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全市共有集图书借阅、电子图书下载服务为一体的“图书馆小站”51个,解决了市民群众阅读场所少的问题。全市设有文化流动服务点176个,公益性文化单位100%具有向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区域和项目。每年开展教学、展演、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流动服务活动达3万余次。各级图书馆、文化馆针对留守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及子女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免费学电脑、学舞蹈、学声乐及培训活动进基层、公益演出进社区等公共文化服务500余次,服务项目达20余项,受益市民31.68万人次。
3.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现创新性发展
2017年贵阳市第十次党代会标定了贵阳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方位,强调全力构建“三足鼎筑”的建设思路,依托孔学堂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阳明遗迹弘扬阳明文化,探索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方式,具有引领作用,体现了示范价值。贵阳孔学堂公益讲座已举办近400场,听众累计约15万人。开展了春节文化庙会以及清明、端午、中秋等文化周活动,通过这些文化民俗和礼仪活动,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领大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阳人文精神。
4.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全面启动开展以社会资源高效配置为核心的公共文化“云服务”,政府、社会、公众多赢的公共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制定出台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暂行)》及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会章程和管理办法,组建了以100多个团体成员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联合会,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企业捐建、民办公助等多种成功模式,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探索了路径。
二、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不足
1.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均衡
贵阳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的城市,各地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城乡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落差。基层尤其是乡镇、村文化工作人员知识结构陈旧,综合素质偏低。同时,贵阳流动人口180余万人,其中流入人口就有130万人,这个庞大流动人口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还有待加强。
2.公共文化服务手段还比较滞后
尽管目前贵阳已基本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服务手段,全市现有的公共文化远程服务能力不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还比较明显,针对不同群体的特色化服务还比较缺失,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虽然贵阳市級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重建设,轻管理,还存在资源分散、部门分割和管理分治的问题,公共文化设施的集成服务效能难于显现。乡镇(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人员“专干不专”问题比较突出,村文化管理缺位还比较严重,基层文化单位缺乏应有的活力,效能没有得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志愿者队伍规模偏小,管理制度不健全。
4.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贵阳虽然目前已初步建立面向区(县、市)文化建设的监管、考核和评估机制,从实践过程来看,还比较粗放。社会评价,尤其是群众评估和专家监管、考核和评估体系缺失。
三、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与方法
1.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机制,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水平
改变由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鼓励商业、地产、金融等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建立“谁投资、谁受益、政府支持”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破解资金难题。通过加强舆论宣传、按有关法律法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捐建或捐资助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者自行投资兴建民间文化馆、私人图书馆、小型专项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
2.强化内生机制,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和水东文化等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贵阳文化精华,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开展实施“一区(市、县)一品”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文化魅力、民族特点的特色人文城镇。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促进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传播,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并利用相关节日、纪念日开展相应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3.建设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着力培养一批适应公共文化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懂业务、善管理、能力强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把文化与科技复合型特别是网络文化人才做为市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引进的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训,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委托本地高等院校举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同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评价、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舒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05)
[2]夏国锋,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1,(01)
作者简介:
汤鸿业(1982—),女,汉族,本科,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现供职与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员职称,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与阅读推广
(作者单位: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