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情简介
刘先生在2004年搬进了自己的新居,装修时购买了某品牌的抽油烟机。用了还不到一年,油盒多次出现问题,在清洗时,油盒上的塑料纽非常容易掉。一开始,刘先生还以为是自己使用不当,但每次清洗时都会出现上述现象,刘先生遂怀疑是油盒的质量存在缺陷。于是,刘先生找出了保修卡,联系到该抽油烟机生产厂家设在本地的维修部,但维修部负责人表示,尽管承诺保修5年,但配件要自己花钱买,并认为油盒损坏是刘先生使用不小心造成的。刘先生感到很生气,认为是油盒本身存在质量缺陷,而不是自己使用不当所致。为此,和对方发生了争执。
刘先生回到家后,觉得必须得把事情搞清楚,于是投诉到了当地的消费者协会。在消协,工作人员告诉刘先生,他们家的油盒质量是否存在缺陷,消协是无法认定的,必须由刘先生自己先到质量技术监督局做个鉴定,看看油盒损坏的原因到底是使用不当,还是产品质量有问题,鉴定费得由刘先生垫付,如果鉴定结果确认是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刘先生垫付的鉴定费最后应由商家支付,刘先生并可主张赔偿。
刘先生随即去了质监部门了解情况,工作人员告诉刘先生做这样一个鉴定,鉴定费至少需要五百元,刘先生觉得为一个小油盒花这么多钱不值得,而且鉴定结果还不一定就对自己有利,最后,刘先生选择了放弃。
案例简评
在现实生活中,当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出现产品质量纠纷时,肯定有消费者会遇到像刘先生一样的尴尬:选择维权吧,成本很高,选择放弃吧,可又感觉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而在面对一个不确定的鉴定结果和数额不小的鉴定费用时,肯定会有很多人选择放弃。那么,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没有专门针对此种情况的规定呢?
根据1995年施行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消费者与经营者因商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发生纠纷,由双方约定送检测机构检测,双方不能就检测机构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由受理案件的机构指定。检测结果证明商品或者服务存在质量问题的,检测费用由经营者承担;检测结果证明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质量问题的,检测费用由消费者承担。对于难以检测的,经营者应当提供自己无过错的证据;不能提供无过错证据的,应当承担责任。”《辽宁省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第39条也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争议,到消费者协会或者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申诉,涉及到商品和服务质量,可以由双方约定或者受理单位指定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鉴定。检验、鉴定费应当由经营者先行垫付”。可见,各个地方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都有类似规定,立法精神上也都倾向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可是,现时中为什么还会出现消费者面对高昂的鉴定费用选择放弃的情况呢?这可能就得归因于有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了。以北京市的规定为例,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产品质量纠纷时,双方可约定送检验机构检测。如果双方不能就检测机构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由受理案件的机构指定。那么,如果商家认为质量没问题,根本就不同意检测呢?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存在双方协商检测机构的问题了。而如果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就只能自己负担举证责任,由消费者先垫付检测费用。
那么,检测费用能否降低呢?据专业人士介绍,产品质量鉴定多数用仪器完成,仪器是需要维护保养的,肯定会发生费用,而且,鉴定费用的收取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因此,要求质监部门降低检测费用也肯定会遇到困难。
综合上述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修改相关法规,使其更具操作性,从而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法律可以规定先由商家承担鉴定费用,或者由消费者和商家共同承担鉴定费用,然后根据鉴定结果确定由哪一方最终承担,这样就可以避免消费者被鉴定费的“高门槛”拦在门外的尴尬。对消费者自身来讲,在进行产品质量鉴定前,也最好先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了解,以免盲目检测。
刘先生在2004年搬进了自己的新居,装修时购买了某品牌的抽油烟机。用了还不到一年,油盒多次出现问题,在清洗时,油盒上的塑料纽非常容易掉。一开始,刘先生还以为是自己使用不当,但每次清洗时都会出现上述现象,刘先生遂怀疑是油盒的质量存在缺陷。于是,刘先生找出了保修卡,联系到该抽油烟机生产厂家设在本地的维修部,但维修部负责人表示,尽管承诺保修5年,但配件要自己花钱买,并认为油盒损坏是刘先生使用不小心造成的。刘先生感到很生气,认为是油盒本身存在质量缺陷,而不是自己使用不当所致。为此,和对方发生了争执。
刘先生回到家后,觉得必须得把事情搞清楚,于是投诉到了当地的消费者协会。在消协,工作人员告诉刘先生,他们家的油盒质量是否存在缺陷,消协是无法认定的,必须由刘先生自己先到质量技术监督局做个鉴定,看看油盒损坏的原因到底是使用不当,还是产品质量有问题,鉴定费得由刘先生垫付,如果鉴定结果确认是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刘先生垫付的鉴定费最后应由商家支付,刘先生并可主张赔偿。
刘先生随即去了质监部门了解情况,工作人员告诉刘先生做这样一个鉴定,鉴定费至少需要五百元,刘先生觉得为一个小油盒花这么多钱不值得,而且鉴定结果还不一定就对自己有利,最后,刘先生选择了放弃。
案例简评
在现实生活中,当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出现产品质量纠纷时,肯定有消费者会遇到像刘先生一样的尴尬:选择维权吧,成本很高,选择放弃吧,可又感觉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而在面对一个不确定的鉴定结果和数额不小的鉴定费用时,肯定会有很多人选择放弃。那么,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没有专门针对此种情况的规定呢?
根据1995年施行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消费者与经营者因商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发生纠纷,由双方约定送检测机构检测,双方不能就检测机构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由受理案件的机构指定。检测结果证明商品或者服务存在质量问题的,检测费用由经营者承担;检测结果证明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质量问题的,检测费用由消费者承担。对于难以检测的,经营者应当提供自己无过错的证据;不能提供无过错证据的,应当承担责任。”《辽宁省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第39条也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争议,到消费者协会或者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申诉,涉及到商品和服务质量,可以由双方约定或者受理单位指定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鉴定。检验、鉴定费应当由经营者先行垫付”。可见,各个地方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都有类似规定,立法精神上也都倾向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可是,现时中为什么还会出现消费者面对高昂的鉴定费用选择放弃的情况呢?这可能就得归因于有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了。以北京市的规定为例,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产品质量纠纷时,双方可约定送检验机构检测。如果双方不能就检测机构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由受理案件的机构指定。那么,如果商家认为质量没问题,根本就不同意检测呢?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存在双方协商检测机构的问题了。而如果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就只能自己负担举证责任,由消费者先垫付检测费用。
那么,检测费用能否降低呢?据专业人士介绍,产品质量鉴定多数用仪器完成,仪器是需要维护保养的,肯定会发生费用,而且,鉴定费用的收取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的,因此,要求质监部门降低检测费用也肯定会遇到困难。
综合上述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修改相关法规,使其更具操作性,从而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法律可以规定先由商家承担鉴定费用,或者由消费者和商家共同承担鉴定费用,然后根据鉴定结果确定由哪一方最终承担,这样就可以避免消费者被鉴定费的“高门槛”拦在门外的尴尬。对消费者自身来讲,在进行产品质量鉴定前,也最好先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了解,以免盲目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