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促进特殊群体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育锻炼体系,没有专门针对特殊人群建立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没有达到不同的人群需求,特殊群体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身体锻炼。同时本研究也为增设适合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活动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
1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中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高端人才的预备队,在我国以后发展的道路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这些人群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在体育健康需求方面,往往会被忽视。本文所说的特殊群体学生,是指身体伤残,体质较差,体育基础底子薄弱以及一些经济上贫困,学习上落后,生理、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而呈现出某种不良共同心理特征的非正式群体、身体形态特异的学生群体。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快乐〔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2〕。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3〕。为了促进特殊群体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本文对郑州市六所高校的学生体育健康需求进行了研究,为增设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项目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健康需求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郑州市6所普通高校,通过现场发放回收、邮寄和约定时间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36份,回收问卷218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92%,其中包括男生问卷125份,女生问卷75份。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需求的相关的各类资料,整理分析出前人在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一些的理论参考。
2.2.3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统计数据绘制表格、制作图表。
3结果与分析
3.1特殊群体学生的构成
在200名调查对象中,男生125人,占62.5%。女生75人,占37.5%;在特殊群体学生中,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人数最少只有19人,占总数的9.5%,身患残疾的学生有26人,占总数的13%,体质异常(身体形态、机能异常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最多有155人,占总数的77.5%。在调查学生中大一学生40人,占20%,大二学生60人,占30%,大三学生45人,占22.5%,大四学生55人,占27.5%。
3.2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这部分学生在平时上体育课和课余时间参加的体育锻炼,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其中。他们在心理、体育设施、体育项目、体育方法这些问题上没有得到想要的那种方式,从而导致特殊群体人群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见表3)。
3.2.1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
通过对特殊群体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情况来看,女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是休息、逛街、上网,体育活动的时间只占13.3%,排在第六位。男生课余时间以上网、休息、去图书馆为主,体育活动占38.9%,排在第五位。通过表1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在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上,体育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中男生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上高于女生。
3.2 .2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态度
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从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无所谓四个维度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的男生占49.2%,女生为23.9%,总体上占41.1%;喜欢体育活动的男生占32.2%,女生为58.7%,总体上占43.8%;表现为不喜欢的男生占1.7%,女生占6.5%,总体占3.8%;无所谓的男生占16.9%,女生为10.9%,总体占11.3%。从这四组数字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和喜欢态度占总体的84.9%,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是喜欢和感兴趣的。从性格来看,男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是大于女生的。
3.2.3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高校体育的运动项目是学生体育活动的载体〔4〕。特殊群体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男生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健身器械和游泳的居多。分析其特点男生偏重健身性、实用性和对抗性特点的项目较多。女生选择羽毛球、瑜伽、健身操和户外的居多,倾向于非对抗性项目及培养和体现女性的优美姿态的项目,表3调查的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这些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项目开展得还不够好,使得特殊群体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3.2.4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从表4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单独参加和自由组织的形式为主,总体来看单独参加的比例在50.5%。以校内社团和俱乐部组织的形式很少,总体各占5.9%和4.2%。如果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会影响特殊群体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
3.2.5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由表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影响特殊群体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包括缺乏体育氛围、没有养成习惯、没有时间、场地器材不足、缺少指导、经济因素、没掌握练习方法、缺少组织管理等。其中缺少组织管理、缺少指导、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解决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问题,应从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着手,需要高校设置完整的体育锻炼体系。 在项目设立方面,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供选择的项目较少,现有体育项目激不起学生的锻炼兴趣,锻炼的内容单调,缺乏体育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忽视这部分学生,教学要求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别,对特殊群体学生缺乏单独指导和组织管理。
场馆设施在高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高校体育设施不够完善,体育场馆的开放率较低,限制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5〕。特殊群体学生在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上,体育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少(见表1),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单独参加和自由组织的形式为主(见表4),这些调查结果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社会上的一些人对特殊人群存在着异样的眼光,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所以采用逃避的态度对待体育锻炼。其实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快乐。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所以要积极引导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改变观念。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高校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育锻炼体系;体育设施不够完善。
(2)没有专门针对特殊人群建立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没有达到不同的人群需求。
(3)特殊群体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身体锻炼。
(4)内容形式单一,不能够满足特殊群体学生健身、健心、健美的需求。
4.2建议
(1) 从体育教学着手,在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多开展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项目,制定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教学方(下转第56页)(上接第31页)案,使高校形成完善的体育锻炼体系。
(2)普通高校相关部门要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体育健身知识及健身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健身的正确认识。
(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特殊群体学生的课程,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在体育活动的过程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肯定这部分学生的自身价值。特别是对女大学生更要多加关注,积极引导她们参加锻炼。
(4)对特殊群体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多开展特殊群体学生能参与的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智勇.总结体育锻炼对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15(2):26-27.
〔2〕黄琪钦.浅析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3):46.
〔3〕李林柯.浅析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7(12):141.
〔4〕杨少文.西安地区高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56.
〔5〕李协吉.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三市普通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8):167-170.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
1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中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高端人才的预备队,在我国以后发展的道路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这些人群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在体育健康需求方面,往往会被忽视。本文所说的特殊群体学生,是指身体伤残,体质较差,体育基础底子薄弱以及一些经济上贫困,学习上落后,生理、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而呈现出某种不良共同心理特征的非正式群体、身体形态特异的学生群体。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快乐〔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2〕。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3〕。为了促进特殊群体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本文对郑州市六所高校的学生体育健康需求进行了研究,为增设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项目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健康需求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郑州市6所普通高校,通过现场发放回收、邮寄和约定时间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36份,回收问卷218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92%,其中包括男生问卷125份,女生问卷75份。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需求的相关的各类资料,整理分析出前人在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一些的理论参考。
2.2.3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统计数据绘制表格、制作图表。
3结果与分析
3.1特殊群体学生的构成
在200名调查对象中,男生125人,占62.5%。女生75人,占37.5%;在特殊群体学生中,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人数最少只有19人,占总数的9.5%,身患残疾的学生有26人,占总数的13%,体质异常(身体形态、机能异常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最多有155人,占总数的77.5%。在调查学生中大一学生40人,占20%,大二学生60人,占30%,大三学生45人,占22.5%,大四学生55人,占27.5%。
3.2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这部分学生在平时上体育课和课余时间参加的体育锻炼,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其中。他们在心理、体育设施、体育项目、体育方法这些问题上没有得到想要的那种方式,从而导致特殊群体人群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见表3)。
3.2.1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
通过对特殊群体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情况来看,女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是休息、逛街、上网,体育活动的时间只占13.3%,排在第六位。男生课余时间以上网、休息、去图书馆为主,体育活动占38.9%,排在第五位。通过表1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在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上,体育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中男生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上高于女生。
3.2 .2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态度
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从非常喜欢、喜欢、不喜欢、无所谓四个维度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的男生占49.2%,女生为23.9%,总体上占41.1%;喜欢体育活动的男生占32.2%,女生为58.7%,总体上占43.8%;表现为不喜欢的男生占1.7%,女生占6.5%,总体占3.8%;无所谓的男生占16.9%,女生为10.9%,总体占11.3%。从这四组数字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和喜欢态度占总体的84.9%,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是喜欢和感兴趣的。从性格来看,男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是大于女生的。
3.2.3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高校体育的运动项目是学生体育活动的载体〔4〕。特殊群体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男生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健身器械和游泳的居多。分析其特点男生偏重健身性、实用性和对抗性特点的项目较多。女生选择羽毛球、瑜伽、健身操和户外的居多,倾向于非对抗性项目及培养和体现女性的优美姿态的项目,表3调查的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这些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项目开展得还不够好,使得特殊群体学生的参与性不高。
3.2.4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从表4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单独参加和自由组织的形式为主,总体来看单独参加的比例在50.5%。以校内社团和俱乐部组织的形式很少,总体各占5.9%和4.2%。如果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会影响特殊群体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
3.2.5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由表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影响特殊群体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包括缺乏体育氛围、没有养成习惯、没有时间、场地器材不足、缺少指导、经济因素、没掌握练习方法、缺少组织管理等。其中缺少组织管理、缺少指导、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解决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问题,应从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着手,需要高校设置完整的体育锻炼体系。 在项目设立方面,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供选择的项目较少,现有体育项目激不起学生的锻炼兴趣,锻炼的内容单调,缺乏体育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忽视这部分学生,教学要求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别,对特殊群体学生缺乏单独指导和组织管理。
场馆设施在高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高校体育设施不够完善,体育场馆的开放率较低,限制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5〕。特殊群体学生在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上,体育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少(见表1),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单独参加和自由组织的形式为主(见表4),这些调查结果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社会上的一些人对特殊人群存在着异样的眼光,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所以采用逃避的态度对待体育锻炼。其实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快乐。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所以要积极引导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改变观念。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高校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育锻炼体系;体育设施不够完善。
(2)没有专门针对特殊人群建立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没有达到不同的人群需求。
(3)特殊群体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身体锻炼。
(4)内容形式单一,不能够满足特殊群体学生健身、健心、健美的需求。
4.2建议
(1) 从体育教学着手,在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多开展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项目,制定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教学方(下转第56页)(上接第31页)案,使高校形成完善的体育锻炼体系。
(2)普通高校相关部门要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体育健身知识及健身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健身的正确认识。
(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特殊群体学生的课程,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在体育活动的过程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肯定这部分学生的自身价值。特别是对女大学生更要多加关注,积极引导她们参加锻炼。
(4)对特殊群体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多开展特殊群体学生能参与的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智勇.总结体育锻炼对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15(2):26-27.
〔2〕黄琪钦.浅析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3):46.
〔3〕李林柯.浅析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7(12):141.
〔4〕杨少文.西安地区高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56.
〔5〕李协吉.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三市普通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8):167-170.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