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小组构建的有效性尝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fa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天佑利用两个火车头解决列车爬坡难题。语文小组合作也可以利用“两头法”,突破语文学习的爬坡难题。这种立体化的小组构建法取名“龙形分组法”。
  一.立体分组,确保整体进步
  龙形分组法的最初构想源自于詹天佑的“人”字形火车的创意和“分形理论”的启发。“人”字形火车的创意强调了车头的作用,“分形理论”在管理领域注重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强调整体依赖于局部。龙形分组法实质是“抓两头带中间”,将全班小组分为双龙戏珠组、蛟龙过海组、强龙摆尾组。
  双龙戏珠组是班级的两个龙头小组,组建模式是4 1,即在班级前15名内挑选出8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再将成绩居于后、纪律差、自控力弱并且几乎是放弃学习的两名后进生分插入两个小组中。优秀生因获得一种地位上的认可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位置,后进生也因能够进入这个龙头组而力求进步。龙形小组正是巧妙地利用这种潜在的向上的心理需求,达到了“双龙戏珠领队飞”的目标。
  蛟龙过海组是班级的中坚力量。除去龙头组和龙尾组后,剩余的36人平行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都确保一名班级前十名的学生。其成员组成要考虑男女差异、性格差异、能力差异、成绩差异等因素,尽可能让每一个小组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竞争。蛟龙组有着明显的优势:勤奋好学,实力相当,充分体现了“同水平合作”的优势。蛟龙组成员既想追上龙头组,又怕自己在六组中落后,更怕龙尾组追上自己,因而成为班级进步的主力军,也给龙头组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强龙摆尾”组是由班级内学习相对滞后的几名学生组成,组员是在教师充分征求个人意见的前提下自愿组成的。其实质是“差差组合”。 其优势在于:没有优生的压力,后进生能够大胆发表见解,提高学习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实践证明差差组合的“强龙摆尾”组的成员,斗志昂扬,丝毫没有因处于“龙尾”的位置而自卑难过,反而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大幅提升。
  二.制定细则,确保实效合作
  首先,4 1转化的原则。“双龙戏珠”组除了完成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任务外,还有一个转化学困生的任务。如果达到预期的转化目标,小组成员将集体受到表彰,并且在学期末的评优活动中加分。由于这两组的主力组员都是品学兼优,自控力强的学生,组内后进生的消极作用几乎为零。
  其次,动态流动的原则。双龙戏珠组的组长由组内综合评估居前的两名同学担任。他们在学习上有极强的引领作用,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小组内四强如果退步了,就会被暂时调出本小组,而把其他组中优秀成员调入。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后进生将转入二层次的蛟龙组,再将一名有转化潜力的学生调入双龙组。这种动态滚动的原则极大激发全体学生的斗志。
  再次,“后进”优先的原则。一是学习任务优先选。组长分解合作学习任务后,由本组内后进生优先挑选,保证后进生所选任务能够独立完成或者在组员的帮助下能够顺利完成。二是课堂展示优先权。就是在学习小组在展示的环节中,第一机会必须让给学困生,由后进生代表小组展示。课堂展示一般采用1 1模式:由一名学困生和另一名组员共同走上讲台,当学困生展示不够理想,表达不够准确的时候,再由另一成员补充修正,或请求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问题。这样的模式,即让学困生得到有效锻炼,也让优秀生在辅导学困生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优秀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培养能力。
  三.心理调适,确保健康竞争
  “龙形分组”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学习成绩排名影响,大家都愿意做龙头而不想做龙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做好分组前的动员与引导,分组后的心理观察与调适,如此才能确保龙形分组的有效、实效、高效。
  第一要调适骄傲自大的心理。对龙头组成员要引导他们不能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不可高高在上,要有帮助别人的爱心,要有不怕被追上的勇气,要有引导全班同学一起进步的大气胸怀。
  第二要调适知足常乐的心理。对于矫龙组的六组成员,要引导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竞争意识:形成组内竞争,组间竞争;与龙头竞争的良好竞争氛围。要激发斗志,避免他们养成“知足常乐”的中庸心理。
  第三要破罐破摔的心理。龙尾组大多是成绩滞后,学习态度不端正,因害怕压力而不愿意与优等生组对的学生,经常表现出破罐破摔的心理。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着对优等生的挑战欲望,只是这种欲望由于成绩的暂时居后而难以对抗。因此,挑起他们的斗志是组建好这个小组的关健。
  实践证明“龙形分组”法能极大地刺激了全体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上、中、下各层次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语文的合作学习,并获得了成功喜悦。
  李金霞,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其他文献
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阅读“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强调学生自己从语言中产生真实地情感冲动、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塑造了新时期初期的农民——陈奂生的典型形象。在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他辛苦劳作,终于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能炸油绳。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陈奂生又开始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见到别人说东道西,东拉西扯,他总是默默无言,无话可说。他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像从前为物质贫乏而痛苦一样,陈奂生感到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他的这种饥渴,就是想讲点“
小说家对世事的解剖和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不一样。小说家有自己特殊的刀法。《桠杈打兔》反映了农村某种不良社会现实和卑微者的沉重生活,这不错。可是正如小说叙事者所说“这个口头禅的意思并不简单”,“除了扑空,还有背时,不凑巧,赶不上趟……含义多得很呢”,我们自然不能辜负作者,仅将小说看成某种社会本质的形象注释。  小说主人公毛洞生,一生不顺。小说对他的描写,却不是同情,而是取笑。首先,小说标题“桠杈打
长期以来,以固定的套路应答教师的提问、习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的阅读教学,造成了课堂交流的失真与虚伪。比如,赏析一个句子,老师会总结出一个套路:用什么手法(一般是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教师并不关心学生有没有真正读懂这个句子,有没有真正感受和欣赏到这个句子里蕴含的美,教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回答合乎不合乎教师自己定下的“要求”和“答案”,学生这样的回答在考试中能不能得分,能得多少分。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模式给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引起人们的思考: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这些新颖的教學模式,是否能够真正推动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进程?笔者实践认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简化初中语文教学,引领课堂新风尚。   一、巧寻“泉”眼,简化教学环节   古语有云“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时常用它来比喻一个细小的部分就能够影响整片大局。而于文章而言,只要找到这篇文章的中心“泉”眼,必然能够
高三备考,脚踏实地、“务实”是基础;但备考过程中的“务虚”工作,往往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务实”“务虚”相结合  “务实”,指的就是真抓实干,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理清理顺,一套试卷一套试卷地练习,无基础无以建广厦。高三复习,无非是做单项知识点练习,做综合试卷;考试,讲解试题,引导思考和归纳;讲完试题,再做题,再考试;如此循环往复。但在备考过程中,功夫下了不少,知识点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
周汝昌《红楼花品》有:“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极高级的审美观。”大观园中的女子,哪个不是如花儿一般鲜妍明媚?她们以最美丽的姿态开放,殊不知 “三春过后诸芳尽”,花落才是她们的结局,在浑浊的人世背景下,她们编织了一幅绚丽的落英缤纷的图景。  一.花是女子美的意象,也是女子身世飘零的意象  《红楼梦》(以下简称《红》)中的女子在青春时走向死亡或变相死亡,作者归纳这些悲剧时,赋予其各自不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功能。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的教学,即注重对学生进行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淡化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重要性。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固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偏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削弱学生对于人文情怀的理解与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法宝,也是当今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朗读实践的指导。  一.朗读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初中生通过朗读,能充分感知文章中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精彩的修辞。在朗读中品味句子的语调、语气、停顿和重音等节奏的变化,不断提高汉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借助朗读时的反复揣摩、感悟、想象等,能加速语感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思维和情感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个情感发育阶段,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情感深刻的体验,培养其学生热爱祖国、亲人及朋友的情感美德。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意义   1.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   初中阶段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