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在艺术表现上有不少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处。现就两文在感情基调、写景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一.写情抒情基调各异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两篇散文的共同点。两位名家都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抒发不满现实社会,向往超然物外的自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但由于两位作家的阅历不同处境不同,文章流露出的感情基调也不同。《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由于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贫穷,加上社会环境带来的许多烦恼,使作者陷入深度的精神苦闷和人生感伤中,“心中颇不宁静”油然而生。为了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作者才深夜一人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觅荷塘月色的宁静。正当作者尽情欣赏月色美景时,听到蝉鸣蛙叫,作者被惊醒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发自内心的慨叹,把作者怅然若失的心境,蕴含于内心的孤独、彷徨的感情流露出来。即使如此淡雅、宁静、优美的环境也排遣不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哀愁。因此,作品的感情基调是低沉抑郁的。
《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在细腻的写景状物中,寄托着作者纯真、优美的感情。基调是赞赏、喜悦、快乐、幸积极向上的。文章以小屋为中心,把小屋和它周围的景物配置得十分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屋的热爱,充满了对快乐、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小屋的“领土”有限,而“领空”无限,围墙的“有形”与“无形”,显出小屋的开放,蕴含着快乐和情感。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山路崎岖,不便行车,我把山坡叫为“幸福的阶梯”,把山路唤做“空中走廊”。表明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流露出幸福而积极向上的情趣。
二.写景方式同中有异
《荷塘月色》和《我的空中楼阁》都是按空间方位的变换为序,采用定景换点和固定立足点相结合的方法写景,同中有异。从观察点看,《荷塘月色》是以游踪为线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看一路写。当来到荷塘边后,又改用固定立足点的方法来写景。《我的空中楼阁》则采用定景换点方法写景。文章开头,作者立足小屋外,远观全景,点明小屋位置及其与山的关系,展示小屋的小巧别致。接着又把立足点移到山下,仰视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接着,观察点再转到空中,先写观赏小屋院子的花园,再写自己从空中看到小屋的感受——“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两篇散文写景的顺序不同。《荷塘月色》除用由上到下和由内到外写月色外,在材料安排上,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而《我的空中楼阁》是按由小到大和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小屋周围的环境。
三.两文语言运用上的异同
语言清新流畅,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不同景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是两篇散文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显其特色。《荷塘月色》最突出的是通感的运用,使语言别具感染力。作者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来沟通嗅觉与听觉的感受,突出了荷香的清淡幽远,若有若无。由于荷花是“零星”、“点缀”着的,因而香气就不浓郁,再经微风传送,更显得似有似无,时断时续。这正如歌声从高处、从远处传来缥缈若无,捉摸不定的感觉极为相似。香气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用“歌声”这一听觉形象作比,不仅极为贴切,而且使文章增添了一种音乐美。又用“梵婀玲上的名曲”描述月下的树影,突出月光的节奏美与和谐美。这种调动听觉、视觉、嗅觉等器官的感受使读者从不同角度去体味审美对象,产生丰富的联想,领悟作品深邃的意境,确实独具匠心。其次,作者准确使用“泻”、“笼”、“画”、“漏”、“浮”等动词,使语言皎洁而鲜明。再次,是全文26个叠词的运用使语言的节奏带有一种和谐的沉静美,增添了文章的形象美和音乐美。
《我的空中楼阁》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色是多用两两相对的骈丽语句,读来音韵和谐。如:“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是以举目千里,足以信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顾有绿以千里”一句,用四音节词语为主干的整齐的骈丽句,突出了站在小屋可以纵情“游目聘怀”,音韵整齐优美。写小屋在“我”的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主要作用。用“我外出”与“我归来”前后相应的骈丽句和“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这段前后照应的骈丽句,写出山中夜景这美。
朱萍萍,教师,现居贵州桐梓。
一.写情抒情基调各异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两篇散文的共同点。两位名家都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抒发不满现实社会,向往超然物外的自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但由于两位作家的阅历不同处境不同,文章流露出的感情基调也不同。《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由于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贫穷,加上社会环境带来的许多烦恼,使作者陷入深度的精神苦闷和人生感伤中,“心中颇不宁静”油然而生。为了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作者才深夜一人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觅荷塘月色的宁静。正当作者尽情欣赏月色美景时,听到蝉鸣蛙叫,作者被惊醒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发自内心的慨叹,把作者怅然若失的心境,蕴含于内心的孤独、彷徨的感情流露出来。即使如此淡雅、宁静、优美的环境也排遣不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哀愁。因此,作品的感情基调是低沉抑郁的。
《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在细腻的写景状物中,寄托着作者纯真、优美的感情。基调是赞赏、喜悦、快乐、幸积极向上的。文章以小屋为中心,把小屋和它周围的景物配置得十分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屋的热爱,充满了对快乐、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小屋的“领土”有限,而“领空”无限,围墙的“有形”与“无形”,显出小屋的开放,蕴含着快乐和情感。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山路崎岖,不便行车,我把山坡叫为“幸福的阶梯”,把山路唤做“空中走廊”。表明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流露出幸福而积极向上的情趣。
二.写景方式同中有异
《荷塘月色》和《我的空中楼阁》都是按空间方位的变换为序,采用定景换点和固定立足点相结合的方法写景,同中有异。从观察点看,《荷塘月色》是以游踪为线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看一路写。当来到荷塘边后,又改用固定立足点的方法来写景。《我的空中楼阁》则采用定景换点方法写景。文章开头,作者立足小屋外,远观全景,点明小屋位置及其与山的关系,展示小屋的小巧别致。接着又把立足点移到山下,仰视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接着,观察点再转到空中,先写观赏小屋院子的花园,再写自己从空中看到小屋的感受——“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两篇散文写景的顺序不同。《荷塘月色》除用由上到下和由内到外写月色外,在材料安排上,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而《我的空中楼阁》是按由小到大和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小屋周围的环境。
三.两文语言运用上的异同
语言清新流畅,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不同景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是两篇散文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显其特色。《荷塘月色》最突出的是通感的运用,使语言别具感染力。作者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来沟通嗅觉与听觉的感受,突出了荷香的清淡幽远,若有若无。由于荷花是“零星”、“点缀”着的,因而香气就不浓郁,再经微风传送,更显得似有似无,时断时续。这正如歌声从高处、从远处传来缥缈若无,捉摸不定的感觉极为相似。香气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用“歌声”这一听觉形象作比,不仅极为贴切,而且使文章增添了一种音乐美。又用“梵婀玲上的名曲”描述月下的树影,突出月光的节奏美与和谐美。这种调动听觉、视觉、嗅觉等器官的感受使读者从不同角度去体味审美对象,产生丰富的联想,领悟作品深邃的意境,确实独具匠心。其次,作者准确使用“泻”、“笼”、“画”、“漏”、“浮”等动词,使语言皎洁而鲜明。再次,是全文26个叠词的运用使语言的节奏带有一种和谐的沉静美,增添了文章的形象美和音乐美。
《我的空中楼阁》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色是多用两两相对的骈丽语句,读来音韵和谐。如:“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是以举目千里,足以信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顾有绿以千里”一句,用四音节词语为主干的整齐的骈丽句,突出了站在小屋可以纵情“游目聘怀”,音韵整齐优美。写小屋在“我”的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主要作用。用“我外出”与“我归来”前后相应的骈丽句和“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这段前后照应的骈丽句,写出山中夜景这美。
朱萍萍,教师,现居贵州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