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NCEP/NCAP再分析资料、辽宁省逐日最低气温和逐日最大风速资料,对2006—2009年影响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归纳为3种(东北路径、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本文重点讨论:西北路径冷空气对辽宁地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空气从源地到达西西伯利亚地区堆积加强后经内蒙中西部南下到辽宁,造成区域性寒潮天气;受高空槽前强暖平流的影响,寒潮暴发前1~2 d辽宁地区气温普遍回升10 ℃以上;寒潮冷空气从酝酿到暴发阶段500 hPa冷中心的强度基本稳定在-45 ℃左右,寒潮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大多在1 040.0 hPa以上。从环流形势上看,小槽发展型占较大比例。
关键词 寒潮;西北路径;环流形势;辽宁地区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0-0239-04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west Route Cold Weather in Liaoning Area
CUI Yao-peng TAN Zheng-Hua WU He YU Tian-chong QU Yuan JIANG Lin-shan
(Benxi Bureau of Meteorological in Liaoning Province,Benxi Liaoning 117000)
Abstract Based on daily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data and maximum wind speed data and as well as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cold wave in Liaoning area were analyzed.The cold wave in Liaoning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ths: northwest path, northeast path and westerly path. The westerly path was further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ld air from the source southward through central and western Neimenggu to Liaoning and caused regional cold weather in Liaoning after the accumulation and strengthen in West Siberia;The temperatures in Liaoning generally rised above 10 ℃ before the outbreaking of cold wave dued to the impact of strong warm advection in the font of upper trough;Temperature of the cold center at 500 hPa basically stable at around -45 ℃ from brewing to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ve;The surface cold high center over mostly in 1 040.0 hPa.The pattern of small trough developed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
Key words cold wave;the northwest path;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Liaoning Area
寒潮是中国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寒潮和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对渔业、农业、畜牧业和交通运输等造成严重危害,是中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专家学者对于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剧烈的寒潮天气研究深刻,但对近年来的情况研究较少。天气学原理与方法[1]系统介绍了冬季风与寒潮、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冷空气活动和天气、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的结构和变化,以及寒潮的天气形势等。张培忠等[2]对影响中国的寒潮冷高压进行了统计研究,指出冷高压主要出现在亚洲大陆中部,有2个冷中心,高压移动路径以自西向东为主。李 锋等[3]从北极区近30年环流变化入手,研究其对中国强冷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正是由于极区、近极区环流系统的改变,造成近30年中国强冷空气爆发的事件特性发生了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在中国,气体变暖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最为明显[4-5],在此趋势下,很多研究发现中国寒潮发生的频率呈减少趋势,且强度有所减弱。
1 资料与方法
该文研究中使用的环流场资料是NCEP/NCAR提供的每日4次(2:00、8:00、14:00、20:00,均为北京时间)再分析资料,空间分辨率2.5°×2.5°。温度、风速实况资料采用2006—2010年辽宁省1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的逐日最低气温、逐日最大风速观测资料。采用的寒潮标准为辽宁地区有50%的观测站24 h降温≥8 ℃,且日最低气温≤4 ℃视为一次辽宁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通过筛选,2006—2010年间辽宁省共出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28次,分别为:2006年10月8日、2006年10月17日、2006年10月20日、2006年10月29日、2006年11月5日、2006年11月9日、2006年11月22日、2007年11月1日、2007年11月26日、2007年12月12日、2008年10月11日、2008年11月7日、2008年12月2日、2008年12月4日、2008年12月10日、2008年12月18日、2009年2月25日、2009年3月19日、2009年10月27日、2009年10月30日、2009年12月3日、2009年12月12日、2009年12月26日、2009年12月30日、2010年1月28日、2010年11月22日、2010年11月25日、2010年12月11日。现就上述28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5年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气候概况
2.1.1 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分别利用地面冷高压、地面24 h变压、500 hPa温度场24 h变温这3种中心的移动路径来分析前述28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路径情况,发现使用500 hPa温度场24 h变温中心移动路径确定寒潮冷空气路径较为清晰。根据500 hPa温度场24 h变温中心路径进行分型,可将影响辽宁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分为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东北路径。
对前述28次寒潮天气过程根据500 hPa温度场最大变温中心移动路径进行分型后发现,影响辽宁的寒潮冷空气中,西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出现频率最高,占近5年寒潮冷空气总数的46%,这类冷空气比较典型的过程有:2006年10月8日、2006年10月29日、2006年11月5日、2006年11月9日、2006年11月22日、2007年10月27日、2007年10月31日、2008年12月4日、2008年12月10日、2009年3月19日,结合上述过程的500 hPa变温中心路径分析,冷空气从西西伯利亚东移后,向西经过贝加尔湖地区时有一次堆积加强过程,随后冷空气沿西北路径向南推进到达我国东北地区,对辽宁造成影响。
2.1.2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和降温速度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影响辽宁省的西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过程主要降温区间在6~10 ℃。最大降温值均在10 ℃左右。对表中14次寒潮天气过程的降温速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寒潮暴发前5~7 d一般为升温过程,前3~4 d气温略有下降但降幅不大,前1~2 d有明显升温过程,寒潮暴发后24 h内降温剧烈,一般降温幅度可达8~10 ℃。
2.1.3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过程冷堆强度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14次寒潮冷空气从酝酿到暴发的整个过程中,500 hPa冷中心强度最大值为-54 ℃,最小值为 -42 ℃,大部分寒潮冷空气500 hPa冷中心强度基本稳定在 -45 ℃左右。从对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的统计结果上看,14次西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最强地面冷高压中心值达到1 060.0 hPa,最弱达到1 035.0 hPa,但大部分都在1 040.0 hPa以上。
2.2 环流背景分析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型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形势是小槽发展型,所谓小槽发展型,即寒潮冷空气酝酿发展初期,亚洲西部乌拉尔山以东的西西伯利亚地区500 hPa高空为一发展不深的高空槽,槽后乌拉尔山地区伴随有弱高度脊,槽脊在温压场配置上均表现为温度场明显落后于高度场,槽后脊前有强冷平流向槽区输送,高度脊后有强暖平流向脊区输送,使得槽脊缓慢东移并不断加强发展,最终该小槽在贝加尔湖地区发展加深为长波大槽,槽后对应有强冷空气酝酿堆积,伴随贝加尔湖槽的东移,其槽后冷空气快速南下造成寒潮天气过程。小槽发展过程往往伴随东亚地区的一次长波调整过程,即小槽发展成为长波大槽后快速东移并最终替代东亚沿岸地区的长波大槽(即东亚大槽)。该文选取一次典型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过程(2006年10月26—28日辽宁区域性寒潮过程)作为该型寒潮的典型个例进行分析。
2.2.1 500 hPa环流形势。从寒潮酝酿阶段500 hPa环流形势(图1a、b)可以看出,26日8:00,亚洲西部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有一短波低槽,槽前等高线发散,小槽后部伴随有高度脊发展。在温压场配置上,小槽后部有明显冷平流向槽区输送,促使小槽发展加深,与此同时,乌拉尔山弱脊后部有暖平流向脊区输送,促进小槽后部的高度脊向北发展加强,小槽、小脊边发展边随着基本气流向东移动,到达贝加尔湖地区时,小槽已经发展加强为长波大槽(图1b)。并且,从温压场配置上,此时贝加尔湖槽仍明显超前于温度场,槽后冷平流明显,该槽仍将加深加强,槽后对应一股强冷空气堆积,槽后冷中心强度达到-40 ℃。
从寒潮暴发阶段500 hPa环流形势(图1c、d)可以看出,27日8:00,贝加尔湖低槽移过辽宁,槽后强冷平流向辽宁地区输送,寒潮暴发。该槽最终东移到达东亚沿岸,替代前期减弱东移的东亚大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结束。
2.2.2 850 hPa环流形势。从寒潮酝酿阶段850 hPa环流形势(图2a、b)可以看出,26日8:00,乌拉尔山以东到贝加尔湖地区为西北气流,对应贝加尔湖地区有低槽发展。该槽槽前暖平流明显,对应贝加尔湖低槽前部有高度脊发展,辽宁地区处于高度脊控制之下,暖平流的输送作用使得地面温度升高,造成寒潮暴发前的强烈升温过程。24 h后,贝加尔湖低槽稳定少动且有明显发展,槽后温压场正交,冷平流加强,温度场明显落后于高度场,说明该槽仍将继续加强加深。伴随贝加尔湖槽的发展加强,其槽前暖平流也有明显加强,辽宁地区仍处于槽前强烈的暖平流区,地面升温作用更加明显。寒潮暴发前,26日、27日辽宁地区持续回暖,总体升温幅度普遍在10 ℃以上。
从寒潮暴发阶段850 hPa环流形势(图2c、d)可以看出,前期的在贝加尔湖地区发展加强的低槽快速东移划过辽宁地区,此时该槽明显加强并在其北段形成闭合低涡,槽后等温线密集,锋区强度达到每10纬度16 ℃的温度梯度,温压场正交,槽后强烈的偏北气流引导冷平流向南暴发,造成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
2.2.3 地面系统演变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在寒潮暴发前,26日8:00(图3a),辽宁地区受变性的高压冷气团控制,辐射升温作用强,有利于近地面温度升高。配合高空低槽,在海平面气压场中,中亚贝加尔湖东北地区有一蒙古气旋发展。27日8:00(图3b),蒙古气旋东移加强,辽宁地区位于气旋冷锋前部暖区控制之下,西南气流的暖平流输送作用明显,地面温度升高。寒潮暴发阶段(图3c、d),蒙古气旋快速东移,到28日8:00,气旋冷锋已经推进到吉林西部,辽宁地区处于地面高压前部,等压线密集,偏北风风速加大,冷平流输送作用强,寒潮暴发。29日8:00,寒潮地面冷高压主体东移,辽宁地区地面受高压冷气团控制,气温进一步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1)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冷空气路径主要有3种,即东北路径、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
(2)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冷空气从源地到达西西伯利亚堆积加强后,经内蒙中西部地区西南下到辽宁,造成辽宁寒潮天气。
(3)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气候概况是寒潮暴发前,受高空槽前暖平流及地面辐射升温作用影响,地面气温明显升高,尤其在寒潮暴发前1~2 d,升温过程显著。从而导致寒潮暴发后24 h内气温剧烈下降,一般降温幅度达到8~10 ℃。
(4)寒潮酝酿到暴发阶段,高空500 hPa冷中心强度基本稳定在-45 ℃左右,地面冷高压强度大都在1 040.0 hPa以上。
(5)以西北路径影响辽宁的寒潮天气过程多为小槽发展型,其特点是寒潮酝酿阶段,乌拉尔山以东西西伯利亚地区有小槽发展,小槽及槽后小脊边发展边随着基本气流向东移动,小槽东移到达贝加尔湖地区后发展成一个较深的长波大槽。寒潮暴发阶段贝加尔湖地区有高压脊加强东移,贝加尔湖地区长波大槽东移加深影响东北地区,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
4 参考文献
[1] 张培忠,陈光明.影响中国寒潮的冷高压统计研究[J].气象学报,1999, 57(4):493-501.
[2] 李峰,矫梅燕,丁一汇,等.北极区近30年环流的变化及对中国强冷事件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6(2):209-217.
[3] 王绍武.近百年气体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1994,52(3):261-273.
[4] 屠其璞,邓自旺,周晓兰.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2005,58(3):288-296.
[5] 汪宏宇,龚强,孙凤华,等.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2005,24(6):1024-1033.
关键词 寒潮;西北路径;环流形势;辽宁地区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0-0239-04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west Route Cold Weather in Liaoning Area
CUI Yao-peng TAN Zheng-Hua WU He YU Tian-chong QU Yuan JIANG Lin-shan
(Benxi Bureau of Meteorological in Liaoning Province,Benxi Liaoning 117000)
Abstract Based on daily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data and maximum wind speed data and as well as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cold wave in Liaoning area were analyzed.The cold wave in Liaoning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ths: northwest path, northeast path and westerly path. The westerly path was further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ld air from the source southward through central and western Neimenggu to Liaoning and caused regional cold weather in Liaoning after the accumulation and strengthen in West Siberia;The temperatures in Liaoning generally rised above 10 ℃ before the outbreaking of cold wave dued to the impact of strong warm advection in the font of upper trough;Temperature of the cold center at 500 hPa basically stable at around -45 ℃ from brewing to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ve;The surface cold high center over mostly in 1 040.0 hPa.The pattern of small trough developed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
Key words cold wave;the northwest path;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Liaoning Area
寒潮是中国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寒潮和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对渔业、农业、畜牧业和交通运输等造成严重危害,是中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专家学者对于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剧烈的寒潮天气研究深刻,但对近年来的情况研究较少。天气学原理与方法[1]系统介绍了冬季风与寒潮、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冷空气活动和天气、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的结构和变化,以及寒潮的天气形势等。张培忠等[2]对影响中国的寒潮冷高压进行了统计研究,指出冷高压主要出现在亚洲大陆中部,有2个冷中心,高压移动路径以自西向东为主。李 锋等[3]从北极区近30年环流变化入手,研究其对中国强冷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正是由于极区、近极区环流系统的改变,造成近30年中国强冷空气爆发的事件特性发生了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在中国,气体变暖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最为明显[4-5],在此趋势下,很多研究发现中国寒潮发生的频率呈减少趋势,且强度有所减弱。
1 资料与方法
该文研究中使用的环流场资料是NCEP/NCAR提供的每日4次(2:00、8:00、14:00、20:00,均为北京时间)再分析资料,空间分辨率2.5°×2.5°。温度、风速实况资料采用2006—2010年辽宁省1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的逐日最低气温、逐日最大风速观测资料。采用的寒潮标准为辽宁地区有50%的观测站24 h降温≥8 ℃,且日最低气温≤4 ℃视为一次辽宁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通过筛选,2006—2010年间辽宁省共出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28次,分别为:2006年10月8日、2006年10月17日、2006年10月20日、2006年10月29日、2006年11月5日、2006年11月9日、2006年11月22日、2007年11月1日、2007年11月26日、2007年12月12日、2008年10月11日、2008年11月7日、2008年12月2日、2008年12月4日、2008年12月10日、2008年12月18日、2009年2月25日、2009年3月19日、2009年10月27日、2009年10月30日、2009年12月3日、2009年12月12日、2009年12月26日、2009年12月30日、2010年1月28日、2010年11月22日、2010年11月25日、2010年12月11日。现就上述28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5年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气候概况
2.1.1 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分别利用地面冷高压、地面24 h变压、500 hPa温度场24 h变温这3种中心的移动路径来分析前述28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路径情况,发现使用500 hPa温度场24 h变温中心移动路径确定寒潮冷空气路径较为清晰。根据500 hPa温度场24 h变温中心路径进行分型,可将影响辽宁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分为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东北路径。
对前述28次寒潮天气过程根据500 hPa温度场最大变温中心移动路径进行分型后发现,影响辽宁的寒潮冷空气中,西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出现频率最高,占近5年寒潮冷空气总数的46%,这类冷空气比较典型的过程有:2006年10月8日、2006年10月29日、2006年11月5日、2006年11月9日、2006年11月22日、2007年10月27日、2007年10月31日、2008年12月4日、2008年12月10日、2009年3月19日,结合上述过程的500 hPa变温中心路径分析,冷空气从西西伯利亚东移后,向西经过贝加尔湖地区时有一次堆积加强过程,随后冷空气沿西北路径向南推进到达我国东北地区,对辽宁造成影响。
2.1.2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和降温速度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影响辽宁省的西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过程主要降温区间在6~10 ℃。最大降温值均在10 ℃左右。对表中14次寒潮天气过程的降温速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寒潮暴发前5~7 d一般为升温过程,前3~4 d气温略有下降但降幅不大,前1~2 d有明显升温过程,寒潮暴发后24 h内降温剧烈,一般降温幅度可达8~10 ℃。
2.1.3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过程冷堆强度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14次寒潮冷空气从酝酿到暴发的整个过程中,500 hPa冷中心强度最大值为-54 ℃,最小值为 -42 ℃,大部分寒潮冷空气500 hPa冷中心强度基本稳定在 -45 ℃左右。从对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的统计结果上看,14次西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最强地面冷高压中心值达到1 060.0 hPa,最弱达到1 035.0 hPa,但大部分都在1 040.0 hPa以上。
2.2 环流背景分析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型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形势是小槽发展型,所谓小槽发展型,即寒潮冷空气酝酿发展初期,亚洲西部乌拉尔山以东的西西伯利亚地区500 hPa高空为一发展不深的高空槽,槽后乌拉尔山地区伴随有弱高度脊,槽脊在温压场配置上均表现为温度场明显落后于高度场,槽后脊前有强冷平流向槽区输送,高度脊后有强暖平流向脊区输送,使得槽脊缓慢东移并不断加强发展,最终该小槽在贝加尔湖地区发展加深为长波大槽,槽后对应有强冷空气酝酿堆积,伴随贝加尔湖槽的东移,其槽后冷空气快速南下造成寒潮天气过程。小槽发展过程往往伴随东亚地区的一次长波调整过程,即小槽发展成为长波大槽后快速东移并最终替代东亚沿岸地区的长波大槽(即东亚大槽)。该文选取一次典型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过程(2006年10月26—28日辽宁区域性寒潮过程)作为该型寒潮的典型个例进行分析。
2.2.1 500 hPa环流形势。从寒潮酝酿阶段500 hPa环流形势(图1a、b)可以看出,26日8:00,亚洲西部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有一短波低槽,槽前等高线发散,小槽后部伴随有高度脊发展。在温压场配置上,小槽后部有明显冷平流向槽区输送,促使小槽发展加深,与此同时,乌拉尔山弱脊后部有暖平流向脊区输送,促进小槽后部的高度脊向北发展加强,小槽、小脊边发展边随着基本气流向东移动,到达贝加尔湖地区时,小槽已经发展加强为长波大槽(图1b)。并且,从温压场配置上,此时贝加尔湖槽仍明显超前于温度场,槽后冷平流明显,该槽仍将加深加强,槽后对应一股强冷空气堆积,槽后冷中心强度达到-40 ℃。
从寒潮暴发阶段500 hPa环流形势(图1c、d)可以看出,27日8:00,贝加尔湖低槽移过辽宁,槽后强冷平流向辽宁地区输送,寒潮暴发。该槽最终东移到达东亚沿岸,替代前期减弱东移的东亚大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结束。
2.2.2 850 hPa环流形势。从寒潮酝酿阶段850 hPa环流形势(图2a、b)可以看出,26日8:00,乌拉尔山以东到贝加尔湖地区为西北气流,对应贝加尔湖地区有低槽发展。该槽槽前暖平流明显,对应贝加尔湖低槽前部有高度脊发展,辽宁地区处于高度脊控制之下,暖平流的输送作用使得地面温度升高,造成寒潮暴发前的强烈升温过程。24 h后,贝加尔湖低槽稳定少动且有明显发展,槽后温压场正交,冷平流加强,温度场明显落后于高度场,说明该槽仍将继续加强加深。伴随贝加尔湖槽的发展加强,其槽前暖平流也有明显加强,辽宁地区仍处于槽前强烈的暖平流区,地面升温作用更加明显。寒潮暴发前,26日、27日辽宁地区持续回暖,总体升温幅度普遍在10 ℃以上。
从寒潮暴发阶段850 hPa环流形势(图2c、d)可以看出,前期的在贝加尔湖地区发展加强的低槽快速东移划过辽宁地区,此时该槽明显加强并在其北段形成闭合低涡,槽后等温线密集,锋区强度达到每10纬度16 ℃的温度梯度,温压场正交,槽后强烈的偏北气流引导冷平流向南暴发,造成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
2.2.3 地面系统演变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在寒潮暴发前,26日8:00(图3a),辽宁地区受变性的高压冷气团控制,辐射升温作用强,有利于近地面温度升高。配合高空低槽,在海平面气压场中,中亚贝加尔湖东北地区有一蒙古气旋发展。27日8:00(图3b),蒙古气旋东移加强,辽宁地区位于气旋冷锋前部暖区控制之下,西南气流的暖平流输送作用明显,地面温度升高。寒潮暴发阶段(图3c、d),蒙古气旋快速东移,到28日8:00,气旋冷锋已经推进到吉林西部,辽宁地区处于地面高压前部,等压线密集,偏北风风速加大,冷平流输送作用强,寒潮暴发。29日8:00,寒潮地面冷高压主体东移,辽宁地区地面受高压冷气团控制,气温进一步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1)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冷空气路径主要有3种,即东北路径、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
(2)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冷空气从源地到达西西伯利亚堆积加强后,经内蒙中西部地区西南下到辽宁,造成辽宁寒潮天气。
(3)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气候概况是寒潮暴发前,受高空槽前暖平流及地面辐射升温作用影响,地面气温明显升高,尤其在寒潮暴发前1~2 d,升温过程显著。从而导致寒潮暴发后24 h内气温剧烈下降,一般降温幅度达到8~10 ℃。
(4)寒潮酝酿到暴发阶段,高空500 hPa冷中心强度基本稳定在-45 ℃左右,地面冷高压强度大都在1 040.0 hPa以上。
(5)以西北路径影响辽宁的寒潮天气过程多为小槽发展型,其特点是寒潮酝酿阶段,乌拉尔山以东西西伯利亚地区有小槽发展,小槽及槽后小脊边发展边随着基本气流向东移动,小槽东移到达贝加尔湖地区后发展成一个较深的长波大槽。寒潮暴发阶段贝加尔湖地区有高压脊加强东移,贝加尔湖地区长波大槽东移加深影响东北地区,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
4 参考文献
[1] 张培忠,陈光明.影响中国寒潮的冷高压统计研究[J].气象学报,1999, 57(4):493-501.
[2] 李峰,矫梅燕,丁一汇,等.北极区近30年环流的变化及对中国强冷事件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6(2):209-217.
[3] 王绍武.近百年气体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1994,52(3):261-273.
[4] 屠其璞,邓自旺,周晓兰.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2005,58(3):288-296.
[5] 汪宏宇,龚强,孙凤华,等.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2005,24(6):1024-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