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产出和需求之间的纽带。建立现代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是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可以提高农业经营的安全性,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近年来,互联网思想和技术的发展也给流通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但是一直以来都存在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不足的问题。本文从乡村消费品流通发展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构成,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优化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一、引言
建立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是我国农村政策的体现,农民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据着重要部分,农村人口的生活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党和各级政府都将“三农问题”作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目的在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在“建立新型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思想中,加速农村消费品流通,完善流通体系的建设正是发展关键。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各个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融合,消费品流通能为社会生产提供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相关信息,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品,满足各个发展主体需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由供给方为主体转变为以需求方为主导,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
我国2010年-2017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趋势,2010年零售额为20875亿元,而2017年的零售额已经增长至51972亿元,每年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都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这可以说明,我国乡村消费品的市场和经济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连接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桥梁,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因此农村消费品流通改革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现代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构建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发展现状
1.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早期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呈现单一发展的形式,1984年以后改变了流通主体单一形态,主要是合同订购与市场收购双轨机制,改变原有公有制垄断市场局面。现在农村主要表现出多元化流通主体形式,多种主体在消费品流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多元化流通主体发展形式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之外,还包括农村个体工商户、消费品流通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等主体。多个主体共同完成市场流通全过程,改变了市场格局,加大了个人等主体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了国有企业在其中的主导,改善了乡村商品市场的流通秩序及消费环境,使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更趋活跃和竞争平等化。
2.流通多渠道的发展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国有企业“一家独大”局面,形成了多渠道的消费品流通网络和格局。2005年我国正式开始了对于农村流通市场改造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目标就在于想要通过这样的过程建立完善且多元化的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2009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开始实施“新网工程”,通过建立健全的乡村市场,达到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流通产业的目的。至此,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开始形成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渠道在内的多渠道流通体系,完善了多渠道的流通格局。
3.以市场为导向体制的形成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产业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发挥市场在其中的导向作用,乡村消费品流通主体由原来的单一国有企业转变为多种市场为主体的发展局面,建立起了包括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多种市场主体在内的流通体制。
我国各个地区逐渐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通体制,国家只有在少数对国家发展和个人生存存在重大影响的方面实行专项经营管理制度,其他的主要通过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发展多渠道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通体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体制从源头上完善了单一的乡村消费品流通体制,改变了“统购统销、统购包销”流通政策。
三、现阶段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构成
1.农村集市贸易市场是乡村消费品流通的中心
农村集市贸易市场是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中心,这其中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的集贸市场,第一种形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这种市场一般是聚集在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主要是由于人口的集聚和经济的发展等条件发展所形成的市场,聚集了在此周围生活和工作的村民,他们之间的买卖大多是直接出售和购买的形式,属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换。第二种形式是在乡镇政府驻地聚集市场,这种集聚形式还受到行政手段的干预和影响。第三种形式是由企业和个人组织的市场。但是传统集贸市场主要是建立在交通较为发达区域,呈现区域状或者是条形状分布,这样的分布在现在看来既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也不利于环境整洁,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基础设施简陋、管理存在缺陷、归属权限不明确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集贸市场的发展。
2.个体户是乡村消费品流通发展的主力
在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因素是经济发展中的个体户或者私营小企业。由于农民受到其思想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常见的都是通过个体户或者是个人小企业的形式进行发展。這里的个体户一般包括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农民,他们是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完善流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经纪人产生。一般而言,农民经纪人主要是指有知识、懂得经营之道的人为农民的生产和销售做中间人,以此来减少农民所承担的风险。这样一类人熟悉市场运作的方式,熟悉农民生产的全过程,能有效地推动农村产业化的持续性发展。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乡村消费品流通的推动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成为了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的特色,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农业合作社,其实际上是由农村小生产者所组成,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在遵循平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联合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组织。其一般具备以下特点:分布不均匀,主要体现在其在不同的省市地区的分布不均匀;经济组织的发展同该地区的农业人口数量以及农业在生产经济发展所占比重二者相关联,且呈现正相关的发展趋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该地区贫困或者是富有呈现极端化的状态下更容易形成。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着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其主要体现在:首先,加快了市场中消费品流通,缓解了单独农户生产销售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合作组织将农户和市场企业联系起来,将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统一,达到了促进流通的目的;其次,为市场提供了多种服务,实现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落后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较为落后,已经成为了制约流通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商品流方面,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线路数量较少且质量较差,部分地区存在着商品运不出去的现象,而道路发展滞后将直接限制消费品流通;物流设施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存储等物流设施同样存在着问题,储存条件较差、仓库位置不科学、储存方式与运输方式不匹配等,例如除了常规的商品运输之外,还存在着生鲜产品、冷链产品的运输等,而这些特殊的物流运输和仓储设施建设是相对薄弱的;信息流方面,现代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但是现阶段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网络不健全,没有办法真正发挥互联网在消费品流通中的作用,造成了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2.消费品流通过程监管不力
影响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另外原因是流通过程中监督管控不力,大量的假货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的商品进入市场。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就更为常见。在农村流通的商品大多都是食品相关类,这类产品对于人们的健康影响最大,也最容易腐败变质,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产品新鲜度,消费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环节,流通渠道和主体的多样化也加剧了这种状况。
3.生产专业化和组织化的程度较低
我国农村现阶段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消费品流通,所以存在着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专业化较弱的现象,各个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虽然存在着专业化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但是在消费品流通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农民个人,其合约化、组织化程度就会影响整个流通全过程的组织化。
很多农民选择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方式,但是却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向,也没有签订订单,只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通过集贸市场寻找购买者,这样的销售行为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风险,存在着商品销售不出去的风险,而由于大多数的人都没有专业组织和团队,所以他们谈判的能力很低,直接导致最后获得利润非常少,这种分散性的生产和销售方式直接限制了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发展。
4.流通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农村消费品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体制不健全也是影响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管理的体制不健全,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所以流通环节就更容易受到人为干预,地区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有效的管控,市场就会出现混乱,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假冒产品等现象就会更多地出现,此时就无法保障流通体系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
五、“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路径
1.完善消费品流通监管力度,创造洁净的消费环境
第一,要加强监督管控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缺陷,一个完善的消费品流通监管体系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主体。要坚持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法规,积极对消费品流通的过程进行管理;还要发挥行业相关组织的调节作用,调节市场和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之间的矛盾,制定行业标准,确保流通环节的合法合理;要重视消费者的监管作用,消費者既是消费品流通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监管者。
第二,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立法。法律是保障流通监管顺利实施的坚实基础,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成为了限制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加强立法,促进完善法律体系的形成,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更新和完善。要打破行业垄断,规范地区进入标准,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第三,建立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更好地对流通各环节效果的评价。要在分析管控过程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对每个指标进行赋权,完善传递和反馈制度,为商贸流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第四,强化诚信约束制度建设。想要加强消费品流通监管力度,除了加强事件发生之前的控制之外,还需要加强事件发生之后的惩处力度。需要通过政府的处罚手段来规范不诚信行为,一旦流通主体在流通的过程中没有遵守诚信约束,那么就需要接受政府的行政处罚,通过诚信约束建立起各主体之间诚信意识,增强管控,提高主体失信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和机会成本,维护市场的稳定秩序。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网络
(1)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必须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我国现在仍然有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差,因此要加强乡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建设,加快商品运输、储存场所和工具的建设研发,减少城市和乡村或者是各个乡村之间产品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促进各级政府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其建设投资主体地位,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并尽可能地在政策等多方面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2)商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着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立。2009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各个地区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并保证皆接入互联网,这样的要求也满足了现阶段“互联网+”大背景的要求,要尽可能地发挥网络在消费品流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深入促进“三电合一”和“农讯通”工程的融合。第一,商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会积极引导农民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收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信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网上对接和龙头企业与产业村网上对接;第二,通过平台可以增加农民销售商品的途径,真正解决农村市场买和卖都困难的问题;第三,可以在农村范围内部推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商业的发展,实现采购、配送、销售、库存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村消费品流通的效率。
3.加快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1)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以个体为主要形式,所以相应地造成了生产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农村相关产业的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一般都具有生产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发展规模大等特点,而这样的企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要着重促进大型企业的发展。积极正确引导其不断拓展广阔的农村市场、不断开发农民的消费能力,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推出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大型企业的落地,同时要积极培育地区现有的企业,将其发展成为影响力大且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新型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大型龙头企业进入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之中,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整改和优化,并通过“企业+基地”等形式发展订单农业、超市农业,逐步实现双向流通。
(2)要充分深刻认识到中小企业在流通体系中的支柱作用,中小企业数量多,且更贴近生活,在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的中小企业的规模很小,抵抗市场竞争和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从而限制了其在流通体系中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我们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购买和兼并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整合市场上分散的资源,增强其生产经营能力。要制定颁布完善的制度和政策,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吸引社会上各类资金注入中小企业,要安排相应的专项基金,改善市场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文已经提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成为了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成为了乡村流通体系发展的推动力,但是现阶段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并不完善。要不断提高合作组织的规模和专业程度,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要对于农村组织的人员积极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推广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支持跨区域成立产销合作组织。政府要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审批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便利,要给予税收优惠,使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等。
参考文献:
[1]祁让坤.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2]胡玉冰.安徽省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8.
[3]丁超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课题组.“互联网+流通”的创新实践[J].中国经济报告,2017(1):66-69.
[5]庞毅,冯中越,张秀芬.北京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1-5.
[6]龚晓菊,刘君君.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0(21):28-31.
[7]夏元燕.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的效率提升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145-147.
[8]王明东,靳兰香.构筑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7(7):142-145.
[9]王涛.广东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2.
[10]苗晓娜.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农村商品现代化流通體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4(6):105-107.
[11]张喜才,陈秀兰.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整合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4):20-26.
作者简介:伍音子(1984.03- ),女,籍贯:衡阳,硕士,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经济管理;曾鸣(1978.05- ),男,籍贯:长沙望城,本科,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一、引言
建立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是我国农村政策的体现,农民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据着重要部分,农村人口的生活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党和各级政府都将“三农问题”作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目的在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在“建立新型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思想中,加速农村消费品流通,完善流通体系的建设正是发展关键。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各个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融合,消费品流通能为社会生产提供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相关信息,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品,满足各个发展主体需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由供给方为主体转变为以需求方为主导,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
我国2010年-2017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趋势,2010年零售额为20875亿元,而2017年的零售额已经增长至51972亿元,每年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都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这可以说明,我国乡村消费品的市场和经济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连接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桥梁,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因此农村消费品流通改革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现代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构建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发展现状
1.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早期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呈现单一发展的形式,1984年以后改变了流通主体单一形态,主要是合同订购与市场收购双轨机制,改变原有公有制垄断市场局面。现在农村主要表现出多元化流通主体形式,多种主体在消费品流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多元化流通主体发展形式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之外,还包括农村个体工商户、消费品流通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等主体。多个主体共同完成市场流通全过程,改变了市场格局,加大了个人等主体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了国有企业在其中的主导,改善了乡村商品市场的流通秩序及消费环境,使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更趋活跃和竞争平等化。
2.流通多渠道的发展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国有企业“一家独大”局面,形成了多渠道的消费品流通网络和格局。2005年我国正式开始了对于农村流通市场改造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目标就在于想要通过这样的过程建立完善且多元化的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2009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开始实施“新网工程”,通过建立健全的乡村市场,达到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流通产业的目的。至此,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开始形成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渠道在内的多渠道流通体系,完善了多渠道的流通格局。
3.以市场为导向体制的形成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产业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发挥市场在其中的导向作用,乡村消费品流通主体由原来的单一国有企业转变为多种市场为主体的发展局面,建立起了包括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多种市场主体在内的流通体制。
我国各个地区逐渐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通体制,国家只有在少数对国家发展和个人生存存在重大影响的方面实行专项经营管理制度,其他的主要通过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发展多渠道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通体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乡村消费品流通体制从源头上完善了单一的乡村消费品流通体制,改变了“统购统销、统购包销”流通政策。
三、现阶段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构成
1.农村集市贸易市场是乡村消费品流通的中心
农村集市贸易市场是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中心,这其中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的集贸市场,第一种形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这种市场一般是聚集在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主要是由于人口的集聚和经济的发展等条件发展所形成的市场,聚集了在此周围生活和工作的村民,他们之间的买卖大多是直接出售和购买的形式,属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换。第二种形式是在乡镇政府驻地聚集市场,这种集聚形式还受到行政手段的干预和影响。第三种形式是由企业和个人组织的市场。但是传统集贸市场主要是建立在交通较为发达区域,呈现区域状或者是条形状分布,这样的分布在现在看来既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也不利于环境整洁,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基础设施简陋、管理存在缺陷、归属权限不明确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集贸市场的发展。
2.个体户是乡村消费品流通发展的主力
在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因素是经济发展中的个体户或者私营小企业。由于农民受到其思想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常见的都是通过个体户或者是个人小企业的形式进行发展。這里的个体户一般包括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农民,他们是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完善流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经纪人产生。一般而言,农民经纪人主要是指有知识、懂得经营之道的人为农民的生产和销售做中间人,以此来减少农民所承担的风险。这样一类人熟悉市场运作的方式,熟悉农民生产的全过程,能有效地推动农村产业化的持续性发展。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乡村消费品流通的推动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成为了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的特色,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农业合作社,其实际上是由农村小生产者所组成,目的就是为了优化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在遵循平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联合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组织。其一般具备以下特点:分布不均匀,主要体现在其在不同的省市地区的分布不均匀;经济组织的发展同该地区的农业人口数量以及农业在生产经济发展所占比重二者相关联,且呈现正相关的发展趋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该地区贫困或者是富有呈现极端化的状态下更容易形成。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动着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其主要体现在:首先,加快了市场中消费品流通,缓解了单独农户生产销售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合作组织将农户和市场企业联系起来,将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统一,达到了促进流通的目的;其次,为市场提供了多种服务,实现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落后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较为落后,已经成为了制约流通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商品流方面,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线路数量较少且质量较差,部分地区存在着商品运不出去的现象,而道路发展滞后将直接限制消费品流通;物流设施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存储等物流设施同样存在着问题,储存条件较差、仓库位置不科学、储存方式与运输方式不匹配等,例如除了常规的商品运输之外,还存在着生鲜产品、冷链产品的运输等,而这些特殊的物流运输和仓储设施建设是相对薄弱的;信息流方面,现代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但是现阶段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网络不健全,没有办法真正发挥互联网在消费品流通中的作用,造成了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2.消费品流通过程监管不力
影响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另外原因是流通过程中监督管控不力,大量的假货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的商品进入市场。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就更为常见。在农村流通的商品大多都是食品相关类,这类产品对于人们的健康影响最大,也最容易腐败变质,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产品新鲜度,消费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环节,流通渠道和主体的多样化也加剧了这种状况。
3.生产专业化和组织化的程度较低
我国农村现阶段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消费品流通,所以存在着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专业化较弱的现象,各个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虽然存在着专业化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但是在消费品流通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农民个人,其合约化、组织化程度就会影响整个流通全过程的组织化。
很多农民选择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方式,但是却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向,也没有签订订单,只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通过集贸市场寻找购买者,这样的销售行为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风险,存在着商品销售不出去的风险,而由于大多数的人都没有专业组织和团队,所以他们谈判的能力很低,直接导致最后获得利润非常少,这种分散性的生产和销售方式直接限制了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发展。
4.流通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农村消费品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体制不健全也是影响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管理的体制不健全,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所以流通环节就更容易受到人为干预,地区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有效的管控,市场就会出现混乱,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假冒产品等现象就会更多地出现,此时就无法保障流通体系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
五、“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路径
1.完善消费品流通监管力度,创造洁净的消费环境
第一,要加强监督管控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缺陷,一个完善的消费品流通监管体系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主体。要坚持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法规,积极对消费品流通的过程进行管理;还要发挥行业相关组织的调节作用,调节市场和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之间的矛盾,制定行业标准,确保流通环节的合法合理;要重视消费者的监管作用,消費者既是消费品流通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监管者。
第二,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立法。法律是保障流通监管顺利实施的坚实基础,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成为了限制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加强立法,促进完善法律体系的形成,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更新和完善。要打破行业垄断,规范地区进入标准,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第三,建立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更好地对流通各环节效果的评价。要在分析管控过程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对每个指标进行赋权,完善传递和反馈制度,为商贸流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第四,强化诚信约束制度建设。想要加强消费品流通监管力度,除了加强事件发生之前的控制之外,还需要加强事件发生之后的惩处力度。需要通过政府的处罚手段来规范不诚信行为,一旦流通主体在流通的过程中没有遵守诚信约束,那么就需要接受政府的行政处罚,通过诚信约束建立起各主体之间诚信意识,增强管控,提高主体失信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和机会成本,维护市场的稳定秩序。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网络
(1)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必须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我国现在仍然有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差,因此要加强乡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建设,加快商品运输、储存场所和工具的建设研发,减少城市和乡村或者是各个乡村之间产品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促进各级政府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其建设投资主体地位,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并尽可能地在政策等多方面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2)商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着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建立。2009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各个地区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并保证皆接入互联网,这样的要求也满足了现阶段“互联网+”大背景的要求,要尽可能地发挥网络在消费品流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深入促进“三电合一”和“农讯通”工程的融合。第一,商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会积极引导农民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收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信息,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网上对接和龙头企业与产业村网上对接;第二,通过平台可以增加农民销售商品的途径,真正解决农村市场买和卖都困难的问题;第三,可以在农村范围内部推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商业的发展,实现采购、配送、销售、库存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村消费品流通的效率。
3.加快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1)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消费品流通主体以个体为主要形式,所以相应地造成了生产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要大力发展农村相关产业的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一般都具有生产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发展规模大等特点,而这样的企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要着重促进大型企业的发展。积极正确引导其不断拓展广阔的农村市场、不断开发农民的消费能力,完善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推出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大型企业的落地,同时要积极培育地区现有的企业,将其发展成为影响力大且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新型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大型龙头企业进入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之中,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整改和优化,并通过“企业+基地”等形式发展订单农业、超市农业,逐步实现双向流通。
(2)要充分深刻认识到中小企业在流通体系中的支柱作用,中小企业数量多,且更贴近生活,在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的中小企业的规模很小,抵抗市场竞争和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从而限制了其在流通体系中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我们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购买和兼并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整合市场上分散的资源,增强其生产经营能力。要制定颁布完善的制度和政策,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吸引社会上各类资金注入中小企业,要安排相应的专项基金,改善市场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文已经提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成为了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成为了乡村流通体系发展的推动力,但是现阶段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并不完善。要不断提高合作组织的规模和专业程度,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要对于农村组织的人员积极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推广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支持跨区域成立产销合作组织。政府要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审批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便利,要给予税收优惠,使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等。
参考文献:
[1]祁让坤.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2]胡玉冰.安徽省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8.
[3]丁超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课题组.“互联网+流通”的创新实践[J].中国经济报告,2017(1):66-69.
[5]庞毅,冯中越,张秀芬.北京乡镇一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6):1-5.
[6]龚晓菊,刘君君.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0(21):28-31.
[7]夏元燕.农村消费品流通业发展的效率提升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145-147.
[8]王明东,靳兰香.构筑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7(7):142-145.
[9]王涛.广东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2.
[10]苗晓娜.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农村商品现代化流通體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4(6):105-107.
[11]张喜才,陈秀兰.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整合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4):20-26.
作者简介:伍音子(1984.03- ),女,籍贯:衡阳,硕士,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经济管理;曾鸣(1978.05- ),男,籍贯:长沙望城,本科,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