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47-01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复杂多阶段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及脊髓型颈椎病的确切术式,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在临床随诊发现采取此术式的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再关门”、软组织瘢痕侵入等致二次椎管狭窄以致症状复发,据梅伟等[1]统计占0.46%左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复发症状给病人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二次医疗的负担。我院自2005年以来采用微型重建钛板支撑固定以维持此术式有效开门的方法,在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与对照组(传统术式)比较有明显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式34例,其中开门后行微型重建钛板支撑固定组18例;单纯行传统悬吊固定组16例;钛板固定组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6~74岁,平均60.4岁,病程6个月~16年,平均2.8年。悬吊固定组中:男14例,女2例,年龄50~72岁,平均62.8岁,病程9个月~20年,平均3.2年。主诉四肢麻木无力者20例,行走不稳者22例,躯干束带感11例,小便功能障碍4例。查体:四肢肌力减退者18例,四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28例,Hoffman征阳性25例,Babinssk征阳性23例。MRI显示颈椎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3节段6例;4节段17例;多阶段后纵韧带骨化11例;黄韧带肥厚、钙化12例。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相一致,并均经过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
1.2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颈后正中入路,拨开椎旁肌肉,显露C2-C7至关节突及两侧侧块,咬除减压段各椎体大部棘突,用磨钻于C3-C7双侧椎板开“V”形槽,(常规将症状较重一侧开门,症状较轻一侧为门轴)。门轴侧磨透半层椎板,开门侧磨穿全层椎板后,掀开椎板使门轴侧剩余椎板人为骨折,以使椎管扩大、脊髓彻底减压。悬吊固定组:棘突打孔,丝线捆绑固定于门轴侧关节囊及肌肉上,以悬吊椎板维持开门。钛板固定组:选微型重建钛板(北京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FJA-Ⅱ型)塑形后,用直径2.0mm、长4-5mm微型自攻钛钉将钛板固定于相映侧块及抬起的椎板上,术中用神经剥离子探查椎板固定钉长度是否合适。常规冲洗伤口,止血,留置负压引流管后,关闭伤口。术后佩戴颈围保护3个月。
1.3 随访及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评价方法(JOA 17分法)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为期18个月以上的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出两组术后改善率及优良率的差别。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优良率:改善率≥75%者为优,50%≤改善率<75%者为良,25%≤改善率<50%者为可,改善率<25%者为差。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了18个月以上的连续随访,两组患者平均改善率及优良率短期内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见表1、表2、表3、表4),但6个月以上的改善率及优良率存在明显差异性,钛板固定组的改善率及优良率明显优于传统悬吊固定组。
3 讨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是比较经典的传统术式[2],自日本学者开展以来,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在对采取传统悬吊术式患者的术后随访观察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再关门”现象,而致短期症状复发或者缓解不彻底[3]。我院自2005年在对该术式加用微型钛板固定改良后,与传统术式相比术后改善率及优良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分析原因如下:①微型钛板固定较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维持开门更牢固,更有效,可有效维持至达到门轴侧骨性愈合及软组织瘢痕愈合粘连所需时间,以减少术后6个月内再关门发生率。②微型钛板支撑固定,使开门侧人为椎板成形,使得裸露的硬脊膜加以保护,可有效阻挡术后软组织及瘢痕组织侵入椎管内,以防二次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以致症状复发[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微型钛板固定较传统悬吊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中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梅伟,杜良杰,等,颈椎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并发症及防治对策,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第12卷第1期:50—51
[2] HirabayashiK,SatomiK.Operative procedure and results of expansive open do or lam in op last y[J],Spine,1988,13:870-876
[3] 朱通伯,戴克戎.骨科手术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1
[4] 符振宇,郝德强等.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减压效果不佳原因分析,中国骨伤2003年8月第16卷第8期:480-481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复杂多阶段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及脊髓型颈椎病的确切术式,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在临床随诊发现采取此术式的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再关门”、软组织瘢痕侵入等致二次椎管狭窄以致症状复发,据梅伟等[1]统计占0.46%左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复发症状给病人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二次医疗的负担。我院自2005年以来采用微型重建钛板支撑固定以维持此术式有效开门的方法,在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与对照组(传统术式)比较有明显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式34例,其中开门后行微型重建钛板支撑固定组18例;单纯行传统悬吊固定组16例;钛板固定组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6~74岁,平均60.4岁,病程6个月~16年,平均2.8年。悬吊固定组中:男14例,女2例,年龄50~72岁,平均62.8岁,病程9个月~20年,平均3.2年。主诉四肢麻木无力者20例,行走不稳者22例,躯干束带感11例,小便功能障碍4例。查体:四肢肌力减退者18例,四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28例,Hoffman征阳性25例,Babinssk征阳性23例。MRI显示颈椎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3节段6例;4节段17例;多阶段后纵韧带骨化11例;黄韧带肥厚、钙化12例。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相一致,并均经过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
1.2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颈后正中入路,拨开椎旁肌肉,显露C2-C7至关节突及两侧侧块,咬除减压段各椎体大部棘突,用磨钻于C3-C7双侧椎板开“V”形槽,(常规将症状较重一侧开门,症状较轻一侧为门轴)。门轴侧磨透半层椎板,开门侧磨穿全层椎板后,掀开椎板使门轴侧剩余椎板人为骨折,以使椎管扩大、脊髓彻底减压。悬吊固定组:棘突打孔,丝线捆绑固定于门轴侧关节囊及肌肉上,以悬吊椎板维持开门。钛板固定组:选微型重建钛板(北京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FJA-Ⅱ型)塑形后,用直径2.0mm、长4-5mm微型自攻钛钉将钛板固定于相映侧块及抬起的椎板上,术中用神经剥离子探查椎板固定钉长度是否合适。常规冲洗伤口,止血,留置负压引流管后,关闭伤口。术后佩戴颈围保护3个月。
1.3 随访及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评价方法(JOA 17分法)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为期18个月以上的随访。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JOA评分。并计算出两组术后改善率及优良率的差别。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优良率:改善率≥75%者为优,50%≤改善率<75%者为良,25%≤改善率<50%者为可,改善率<25%者为差。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了18个月以上的连续随访,两组患者平均改善率及优良率短期内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见表1、表2、表3、表4),但6个月以上的改善率及优良率存在明显差异性,钛板固定组的改善率及优良率明显优于传统悬吊固定组。
3 讨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是比较经典的传统术式[2],自日本学者开展以来,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在对采取传统悬吊术式患者的术后随访观察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再关门”现象,而致短期症状复发或者缓解不彻底[3]。我院自2005年在对该术式加用微型钛板固定改良后,与传统术式相比术后改善率及优良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分析原因如下:①微型钛板固定较传统丝线悬吊固定维持开门更牢固,更有效,可有效维持至达到门轴侧骨性愈合及软组织瘢痕愈合粘连所需时间,以减少术后6个月内再关门发生率。②微型钛板支撑固定,使开门侧人为椎板成形,使得裸露的硬脊膜加以保护,可有效阻挡术后软组织及瘢痕组织侵入椎管内,以防二次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以致症状复发[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微型钛板固定较传统悬吊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式中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梅伟,杜良杰,等,颈椎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并发症及防治对策,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年第12卷第1期:50—51
[2] HirabayashiK,SatomiK.Operative procedure and results of expansive open do or lam in op last y[J],Spine,1988,13:870-876
[3] 朱通伯,戴克戎.骨科手术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1
[4] 符振宇,郝德强等.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减压效果不佳原因分析,中国骨伤2003年8月第16卷第8期:48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