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美国文学这个多元化文学的“大熔炉”来说,犹太文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则属于犹太文学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一部分。虽然菲利普·罗斯本人长期以来认为自己只是碰巧为犹太裔而非犹太作家,但其作品在犹太人世界的地位却不得不引人深思。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中,对文化变迁与同化的感同深受使得其作品往往存在着一种创伤情节,而这种创伤情节在很多时候往往升华并丰富着菲利普·罗斯小说的主题和内蕴,为此本文就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展开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使我们更为深入了解菲利普·罗斯及的小说作品。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创伤 叙事
★项目基金: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新世纪美国文学创伤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72400410179
2012年,79岁的菲利普·罗斯宣布封笔,而这也意味着2010年菲利普·罗斯发表的《复仇者》成为了其封笔之作。作为美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菲利普·罗斯在自身近50年的创作历程中完成了自己规划的创作宏图,而在菲利普·罗斯宣布封笔后,关于其作品的研究便大量涌现,创伤叙事便是这一系列研究中较为受推崇的课题,而在本文就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展开的研究中,民族创伤叙事、文化创伤叙事、人类创伤叙述是这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伤叙事概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双城记》中的一句话早已能够用于形容各种事物,当代人们遭受的肉体创伤与精神创伤、集体遭受的文化创伤当然也不例外。创伤源于具体事件,我们常常将具有突发性与毁灭性特征、超出人们常规体验尺度的事件视作创伤事件,而这些创伤事件往往也会对受害者身心带来非常巨大的冲击,而很多时候伴随这种冲击而来的创伤往往会付诸于文字,这就是创伤叙事。对于创伤叙事来说,其本身属于创伤的负载与释放[1]。
二、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民族创伤
在菲利普·罗斯的很多小说作品中,其笔下所描绘的犹太人受难、边缘状态、
受伤、异化和救赎都能够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而这些便与菲利普·罗斯一直背负的犹太民族创伤记忆存在着直接联系,可以说这些犹太民族的创伤记忆成为了菲利普·罗斯创伤叙事的养料。
(一)梦魇的历史
对于犹太民族来说,长达十二年零四个月的种族大屠杀不得不提,这种人道主义大灾难虽然仅仅相当于历史的一瞬间,但其影响和破坏程度却是空前的,600多万犹太人由此失去生命,而由此而来的创伤却并没有在犹太民族中消散。关于大屠杀的梦魇随着历史开始逐渐被尘封于档案和记录中,但受创主体肉体的消失却使得关于大屠杀的记忆不断的被激活,大屠杀文学便是对这一犹太人自离散时代以来的最大创伤体验的最好表述[2]。
在美国与欧洲几乎所有大学与文学机构中,大屠杀文学都是研究的热门,并且每年都会有成果发表。在大屠杀文学中,除了本文研究的菲利普·罗斯外,普利莫·莱维、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同样属于这一领域的大家,但1947年6月荷兰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则属于大屠杀文学的源头。
(二)民族创伤影响下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对于菲利普·罗斯来说,作为第二代移民作家中的代表,其本人也可以被称之为“大屠杀的孩子”,虽然菲利普·罗斯本人没有关于大屠杀的直接经历,但在菲利普·罗斯《信仰的卫士》、《狂热者艾利》、《复仇者》等作品中,我们都能够轻松的找到美国人对于大屠杀的反应,这是由于贯穿于菲利普·罗斯创作全历程的作品都浸透了菲利普·罗斯背后美国犹太人的大屠杀创伤[3]。
在笔者看来,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作品中充满着浓烈的大屠杀后意识,这也使得大屠杀成为了菲利普·罗斯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隐形的在场”,“恐惧”这一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高频词就能够对这一认知做出一定证明。在菲利普·罗斯的《反美阴谋》一书中,这部回忆录视角描绘犹太家庭故事的小说将犹太人各种努力与遭受到的挫折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而该书开篇便写道“一种持久的恐惧一直盘蹈在我的记忆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大屠杀后恐惧成为了犹太妇孺的主要心理体验,主人公之所以为虚设的总统大选寝食难安也是因为大屠杀这一“幽灵”的存在,这种根植于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反犹恐惧”正是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的最好体现;而在《解剖课》这一作品中,菲利普·罗斯将母亲脑中的脑瘤视作大屠杀一般,盘旋于幸存者甚至所有犹太人的记忆的“脑瘤”成为了犹太人生命不能承担之重,而由此民族创伤对于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的影响便得以更好显现[4]。
三、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文化创伤
(一)无根的民族
除了关于大屠杀的创伤外,文化创伤同样根植于每一个犹太人内心深处,受难者和“应许者”的双重身份也因此构成了犹太人文化创伤般的沉重集体无意识。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不幸却十分奇异的民族,其民族演进史便等同于一部流浪史,而在犹太民族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的过程中,故土文化的特征、“历史受害”的心态便长期以来伴随于犹太民族。
在《圣经》中,耶和华的神谕一再与犹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相印证,而这种从“上帝选民”到放逐世界的体验,就形成了犹太民族神上的压抑和苦闷,虽然这种文化创伤般的沉重集体无意识只能真正影响很小一部分群体,但犹太作家却能够将其融入自身作品中,美国犹太人一生如浮萍的飘零之痛也因此成为了犹太人作家的养料,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创作同样从中汲取了不少的养分,這也是文化创伤在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二)文化创伤影响下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结合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通常认知下的疏离和边缘性状态往往与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犹太人主人公的疏离和边缘性存在较大区别,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创伤影响下犹太民族的“无根性”深深影响了菲利普·罗斯的创作,这也是很多时候菲利普·罗斯在所处环境中精神自适欲望越强,无根基感却愈深厚的原因,这点在祖克曼们、波特诺依们等菲利普·罗斯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上都有着较为直观的体现,这种精神上无所归依的流浪也正是犹太民族文化创伤般沉重集体无意识的最好体现。 “生活在别处”、“与周围格格不入”等感觉在菲利普·罗斯很多作品中都有着较好体现,而《反生活》与《夏洛克在行动》这两部菲利普·罗斯则是这一体现的典型,我们从中能够很轻易领略主人公因无根之痛所带来的身份焦虑,作为一个“没有犹太教、没有锡安运动、没有家、没有军队、手无寸铁的犹太人”,菲利普·罗斯将其描绘为“像一只玻璃杯或者苹果,只是单纯的物质”,由此我们对犹太人的“无根性”也能够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不同于我们传统认知上的没有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犹太人的“无根性”更多来自于精神,在犹太人的流浪过程中,资源与利益冲突造成的是程度不同、规模不同的反对也是这种“无根性”影响深远的原因。
四、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人类创伤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所存在的“双刃剑”特征也开始不断暴露出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由此不断改变,但人文理性在发展车轮的碾压之下却如同一只小小的老鼠,文明所带来的创伤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一)文明的痼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性的污秽、人性的异化、人性的摧残都不断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早在200年前宣布人人平等的美国直到今天仍旧存在种族歧视便是对这种文明痼疾的最好表现,而商业性文化与性解放运动的无节制开展中,人性的异化也表露无遗,这些都成为了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的重要养料。
(二)人类创伤影响下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在英美文学创伤小说中,种族创伤向来是核心中的核心话题,白人施暴者和黑人受害者双方造成的种族创伤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作品中,作品描绘了“一个人抛弃整个家庭、包括溺爱他的母亲,为自己寻找清白的历史,获得新的身份认同”的主人公科尔曼,作为种族创伤的主体,不同于一般黑人、待人彬彬有礼的科尔曼同样遭受着歧视和冷眼,仪表堂堂科尔曼遭受的妓女歧视、目睹父亲悲惨猝死所带来的心理打击开始使得其选择中断自己社会关系成为一名犹太人,但这一选择带给他的却是被视作种族主义者的污蔑,种族歧视也因此不断推动科尔曼走向沉论、走向毁灭,由此我们能够较为直观了解到人类创伤影响下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除了人性的污秽带来的种族创伤外,人性异化所带来的创伤同样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作品中有着较为直观的体现,这里的异化本身属于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个现象,其本身指的是人类丧失精神自由、丧失个性、分类人格、成为非人,人类在科学面前的无能为力和恐惧感、性解放带来的社会变化都是上世纪美国文学人性异化描绘中的重要养料,菲利普·罗斯的《乳房》、《我作为男人的一生》和《情欲教授》这三部以戴维凯·派什为主人公的“欲望三部曲”,便是人性异化创伤在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最好体现。
在《乳房》、《我作为男人的一生》和《情欲教授》三部作品的创作中,菲利普·罗斯受到了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不小的影响,现代派技法在这三部作品中的运用便是这一影响的最直接体现。在“欲望三部曲”中,幽默、隐喻和寓言占据着很大比重,《乳房》这一作品中性文化与传统道德的冲突得到了直观展现,但主人公在夜里发现自己变为一个150多膀重的女性乳房则不是能够用惊奇所能够形容,菲利普·罗斯在《乳房》中,将150多膀重的女性乳房形容为“一朵完美的玫瑰‘怪异’”,而第一人称的视角也使得整部小说充斥着变态形象与乳房荒诞不经的功能行为,如果我们单单从小说的表象对这一作品进行理解,混乱不堪的小说内容很容易使人感到迷茫,但事实上结合美国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我们就能够较为直观的发现,菲利普·罗斯由此所进行的人性异化创伤叙事。
五、结语
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作品中,“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主人公比比皆是,从罗斯为衰老嗜叹、凯佩什欲海翻滚、朱克曼因文思枯竭抓狂痛苦、尼尔在街道徘徊中我们能够较为直观发现菲利普·罗斯在作品中的创伤叙事。结合本文就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展开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民族创伤、文化创伤、人类创伤都属于其创伤叙事的重要养料,而这些养料也使得菲利普·罗斯的小说读起来愈发沉重,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善思、敏感、直面创伤的勇气由此一览无余,其笔下惶恐不安、倍感折磨的犹太人主角也往往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对于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来说,笔者认为思考现代思想冲击下,犹太人乃至全体人类如何应对心灵危机属于其创伤叙事的意义所在,而这也是其能够在文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林莉.论菲利普·罗斯小说《鬼退场》的叙事策略[J].當代外国文学,2009(4):87-95.
[2] 程海萍.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家园意识——论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家园叙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2):51-54.
[3] 杨东.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空间及主题意蕴探究——以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2(8):129-132.
[4] 江颖.论菲利普·罗斯小说《乳房》的叙事策略与主题意义[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9-22.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创伤 叙事
★项目基金: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新世纪美国文学创伤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72400410179
2012年,79岁的菲利普·罗斯宣布封笔,而这也意味着2010年菲利普·罗斯发表的《复仇者》成为了其封笔之作。作为美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菲利普·罗斯在自身近50年的创作历程中完成了自己规划的创作宏图,而在菲利普·罗斯宣布封笔后,关于其作品的研究便大量涌现,创伤叙事便是这一系列研究中较为受推崇的课题,而在本文就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展开的研究中,民族创伤叙事、文化创伤叙事、人类创伤叙述是这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伤叙事概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双城记》中的一句话早已能够用于形容各种事物,当代人们遭受的肉体创伤与精神创伤、集体遭受的文化创伤当然也不例外。创伤源于具体事件,我们常常将具有突发性与毁灭性特征、超出人们常规体验尺度的事件视作创伤事件,而这些创伤事件往往也会对受害者身心带来非常巨大的冲击,而很多时候伴随这种冲击而来的创伤往往会付诸于文字,这就是创伤叙事。对于创伤叙事来说,其本身属于创伤的负载与释放[1]。
二、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民族创伤
在菲利普·罗斯的很多小说作品中,其笔下所描绘的犹太人受难、边缘状态、
受伤、异化和救赎都能够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而这些便与菲利普·罗斯一直背负的犹太民族创伤记忆存在着直接联系,可以说这些犹太民族的创伤记忆成为了菲利普·罗斯创伤叙事的养料。
(一)梦魇的历史
对于犹太民族来说,长达十二年零四个月的种族大屠杀不得不提,这种人道主义大灾难虽然仅仅相当于历史的一瞬间,但其影响和破坏程度却是空前的,600多万犹太人由此失去生命,而由此而来的创伤却并没有在犹太民族中消散。关于大屠杀的梦魇随着历史开始逐渐被尘封于档案和记录中,但受创主体肉体的消失却使得关于大屠杀的记忆不断的被激活,大屠杀文学便是对这一犹太人自离散时代以来的最大创伤体验的最好表述[2]。
在美国与欧洲几乎所有大学与文学机构中,大屠杀文学都是研究的热门,并且每年都会有成果发表。在大屠杀文学中,除了本文研究的菲利普·罗斯外,普利莫·莱维、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同样属于这一领域的大家,但1947年6月荷兰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则属于大屠杀文学的源头。
(二)民族创伤影响下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对于菲利普·罗斯来说,作为第二代移民作家中的代表,其本人也可以被称之为“大屠杀的孩子”,虽然菲利普·罗斯本人没有关于大屠杀的直接经历,但在菲利普·罗斯《信仰的卫士》、《狂热者艾利》、《复仇者》等作品中,我们都能够轻松的找到美国人对于大屠杀的反应,这是由于贯穿于菲利普·罗斯创作全历程的作品都浸透了菲利普·罗斯背后美国犹太人的大屠杀创伤[3]。
在笔者看来,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作品中充满着浓烈的大屠杀后意识,这也使得大屠杀成为了菲利普·罗斯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隐形的在场”,“恐惧”这一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高频词就能够对这一认知做出一定证明。在菲利普·罗斯的《反美阴谋》一书中,这部回忆录视角描绘犹太家庭故事的小说将犹太人各种努力与遭受到的挫折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而该书开篇便写道“一种持久的恐惧一直盘蹈在我的记忆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大屠杀后恐惧成为了犹太妇孺的主要心理体验,主人公之所以为虚设的总统大选寝食难安也是因为大屠杀这一“幽灵”的存在,这种根植于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反犹恐惧”正是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的最好体现;而在《解剖课》这一作品中,菲利普·罗斯将母亲脑中的脑瘤视作大屠杀一般,盘旋于幸存者甚至所有犹太人的记忆的“脑瘤”成为了犹太人生命不能承担之重,而由此民族创伤对于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的影响便得以更好显现[4]。
三、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文化创伤
(一)无根的民族
除了关于大屠杀的创伤外,文化创伤同样根植于每一个犹太人内心深处,受难者和“应许者”的双重身份也因此构成了犹太人文化创伤般的沉重集体无意识。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不幸却十分奇异的民族,其民族演进史便等同于一部流浪史,而在犹太民族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的过程中,故土文化的特征、“历史受害”的心态便长期以来伴随于犹太民族。
在《圣经》中,耶和华的神谕一再与犹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相印证,而这种从“上帝选民”到放逐世界的体验,就形成了犹太民族神上的压抑和苦闷,虽然这种文化创伤般的沉重集体无意识只能真正影响很小一部分群体,但犹太作家却能够将其融入自身作品中,美国犹太人一生如浮萍的飘零之痛也因此成为了犹太人作家的养料,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创作同样从中汲取了不少的养分,這也是文化创伤在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二)文化创伤影响下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结合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通常认知下的疏离和边缘性状态往往与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犹太人主人公的疏离和边缘性存在较大区别,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创伤影响下犹太民族的“无根性”深深影响了菲利普·罗斯的创作,这也是很多时候菲利普·罗斯在所处环境中精神自适欲望越强,无根基感却愈深厚的原因,这点在祖克曼们、波特诺依们等菲利普·罗斯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上都有着较为直观的体现,这种精神上无所归依的流浪也正是犹太民族文化创伤般沉重集体无意识的最好体现。 “生活在别处”、“与周围格格不入”等感觉在菲利普·罗斯很多作品中都有着较好体现,而《反生活》与《夏洛克在行动》这两部菲利普·罗斯则是这一体现的典型,我们从中能够很轻易领略主人公因无根之痛所带来的身份焦虑,作为一个“没有犹太教、没有锡安运动、没有家、没有军队、手无寸铁的犹太人”,菲利普·罗斯将其描绘为“像一只玻璃杯或者苹果,只是单纯的物质”,由此我们对犹太人的“无根性”也能够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不同于我们传统认知上的没有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犹太人的“无根性”更多来自于精神,在犹太人的流浪过程中,资源与利益冲突造成的是程度不同、规模不同的反对也是这种“无根性”影响深远的原因。
四、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人类创伤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所存在的“双刃剑”特征也开始不断暴露出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由此不断改变,但人文理性在发展车轮的碾压之下却如同一只小小的老鼠,文明所带来的创伤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一)文明的痼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性的污秽、人性的异化、人性的摧残都不断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早在200年前宣布人人平等的美国直到今天仍旧存在种族歧视便是对这种文明痼疾的最好表现,而商业性文化与性解放运动的无节制开展中,人性的异化也表露无遗,这些都成为了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的重要养料。
(二)人类创伤影响下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在英美文学创伤小说中,种族创伤向来是核心中的核心话题,白人施暴者和黑人受害者双方造成的种族创伤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作品中,作品描绘了“一个人抛弃整个家庭、包括溺爱他的母亲,为自己寻找清白的历史,获得新的身份认同”的主人公科尔曼,作为种族创伤的主体,不同于一般黑人、待人彬彬有礼的科尔曼同样遭受着歧视和冷眼,仪表堂堂科尔曼遭受的妓女歧视、目睹父亲悲惨猝死所带来的心理打击开始使得其选择中断自己社会关系成为一名犹太人,但这一选择带给他的却是被视作种族主义者的污蔑,种族歧视也因此不断推动科尔曼走向沉论、走向毁灭,由此我们能够较为直观了解到人类创伤影响下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
除了人性的污秽带来的种族创伤外,人性异化所带来的创伤同样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作品中有着较为直观的体现,这里的异化本身属于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个现象,其本身指的是人类丧失精神自由、丧失个性、分类人格、成为非人,人类在科学面前的无能为力和恐惧感、性解放带来的社会变化都是上世纪美国文学人性异化描绘中的重要养料,菲利普·罗斯的《乳房》、《我作为男人的一生》和《情欲教授》这三部以戴维凯·派什为主人公的“欲望三部曲”,便是人性异化创伤在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最好体现。
在《乳房》、《我作为男人的一生》和《情欲教授》三部作品的创作中,菲利普·罗斯受到了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不小的影响,现代派技法在这三部作品中的运用便是这一影响的最直接体现。在“欲望三部曲”中,幽默、隐喻和寓言占据着很大比重,《乳房》这一作品中性文化与传统道德的冲突得到了直观展现,但主人公在夜里发现自己变为一个150多膀重的女性乳房则不是能够用惊奇所能够形容,菲利普·罗斯在《乳房》中,将150多膀重的女性乳房形容为“一朵完美的玫瑰‘怪异’”,而第一人称的视角也使得整部小说充斥着变态形象与乳房荒诞不经的功能行为,如果我们单单从小说的表象对这一作品进行理解,混乱不堪的小说内容很容易使人感到迷茫,但事实上结合美国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我们就能够较为直观的发现,菲利普·罗斯由此所进行的人性异化创伤叙事。
五、结语
在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作品中,“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主人公比比皆是,从罗斯为衰老嗜叹、凯佩什欲海翻滚、朱克曼因文思枯竭抓狂痛苦、尼尔在街道徘徊中我们能够较为直观发现菲利普·罗斯在作品中的创伤叙事。结合本文就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展开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民族创伤、文化创伤、人类创伤都属于其创伤叙事的重要养料,而这些养料也使得菲利普·罗斯的小说读起来愈发沉重,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善思、敏感、直面创伤的勇气由此一览无余,其笔下惶恐不安、倍感折磨的犹太人主角也往往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对于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来说,笔者认为思考现代思想冲击下,犹太人乃至全体人类如何应对心灵危机属于其创伤叙事的意义所在,而这也是其能够在文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林莉.论菲利普·罗斯小说《鬼退场》的叙事策略[J].當代外国文学,2009(4):87-95.
[2] 程海萍.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家园意识——论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家园叙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2):51-54.
[3] 杨东.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空间及主题意蕴探究——以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2(8):129-132.
[4] 江颖.论菲利普·罗斯小说《乳房》的叙事策略与主题意义[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