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转身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妓女,由于乱性而被人们视为下贱人。而《茶花女》中的妓女玛格丽特在爱上阿尔芒后,经过主观行动和自我承担,终于超越了“下贱”,达到了高尚,完成了从妓女到“茶花女”的转变,从而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纯净的人性之美。本文将以萨特的“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的存在主义理论来分析玛格丽特的这一超越。
  关键词: 主观行动 自我承担 超越
  《茶花女》是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讲述了19世纪40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的妓女与小资产者阿尔芒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被并不富裕的阿尔芒诚挚的爱情所征服,坠入了情网。当她选择放弃过去的奢靡生活,憧憬未来与阿尔芒的美好生活时,阿尔芒的父亲却在暗中迫使她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以为是玛格丽特有意抛弃他,于是便不择手段,寻找一切机会报复她。玛格丽特遵守对阿尔芒父亲的承诺,忍辱负重,没有说出实情,最后在疾病和悲痛的双重折磨下,含恨而逝。她的临终日记使阿尔芒最终明白她为爱作出了怎样的牺牲。
  萨特在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里提道:“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要紧的是整个承担责任”[1]。这其实是在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主张可能性的学说,是一种凭借主观行动和自我承担责任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以萨特这一观点,来分析玛格丽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是如何超越妓女的身份,凭借主观行动和自我承担责任,最后化身为美丽的“茶花女”的。
  一、玛格丽特超越的可能性
  妓女,由于以出卖肉体为生,在大众眼里,她们永远是女人中最无耻、最下贱的。大多数人认为做了妓女的女人已经失去了灵魂,根本不可能有感情可言,跟男人之间的关系无非是一次又一次肮脏的交易。要突破人们对妓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实现对妓女身份的超越,在行动之前,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认识基础的。而这种认识基础和思想觉悟玛格丽特早已具备。首先,从大背景来看:她作为当时法国巴黎的一名社会成员,应该深受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法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凸显。到了十八、九世纪,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这多少会给玛格丽特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使她萌生追求平等爱情念头。其次,在中世纪以后,随着“禁欲主义”被人欲的天然合理性所取代,宗教思想对人精神的钳制也开始松动。所以玛格丽特虽然是一个妓女,但仍然可以成为基督教徒。她在与阿尔芒谈到自己的爱情观时说:“我要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丝毫不用把我的生活情况告诉您。我早应物色一位年轻的情人,他任我摆布,一往情深,毫无猜疑,得到愛情却不要求权利”[2]。可见虽然她是一个妓女,但是爱人的权力并没有被剥夺,她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对纯真爱情的憧憬,这为她采取追求平等爱情行动提供了可能性。第三,从玛格丽特的私人生活习惯来看:她在读一本《玛侬·莱斯科》的风俗小说,她会给阿尔芒写深情动人的书信,这都表明她是受过一定的文化熏陶和教育的。这点上她跟中国明清秦淮河畔的妓女,比如柳如是、董小宛等,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相似性的。她们虽然沦落风尘,但因为她们拥有着较高的素养,行动往往都在追求一个“义”字。另外,她们的思想觉悟也因此会比其他妓女要高出一筹,这也为她实现超越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以上分析的这三点并不是在说明玛格丽特超越的必然,而是强调玛格丽特是有如萨特所说的:从“懦夫”振作起来,变成“英雄”的可能性的。
  二、玛格丽特超越的现实性
  (一)主观行动
  玛格丽特拥有出众的外貌,小说是这样描写她的:“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由于对肉欲生活的强烈渴望,鼻翼有点向外张开”[2]。正是由于美貌,她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在阿尔芒刚出现的时候,她并没有太在意他。她虽然感动于这个男子为她落泪的真情和在她生病时的默默守候,可她还是不能放弃眼前那种奢华。后来当她真的爱上了阿尔芒的时候,就开始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与阿尔芒在一起,对于伯爵,她选择了彻底地决裂。她努力尝试着改变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学会适应安静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她争取到公爵的支持到乡下去单独居住时,她和阿尔芒的生活与爱情都展现了最美好的曙光。甚至到了后来,她为了和阿尔芒在一起而公开反抗公爵,他们开始了新的同居生活。她也决心要和过去彻底诀别:“我们一定会很幸福,我们将永远平平静静地生活,我将永远告别那种我现在感到羞愧的生活”[2]。她为了阿尔芒彻底改变了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被完全抛弃。他们就像普通的夫妻那样恩爱和生活,相互关心呵护,一起散步嬉戏,平静而惬意。在那一段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里,她独自承受了生活的窘境,瞒着阿尔芒变卖她的首饰马车。当被发现之后,她满怀深情地对阿尔芒说:“处于我们这种关系中,如果一个女人还有一点自尊心,她应该尽可能做出牺牲,而不要向她所爱的人要钱,不要让她的爱情沾上一丝铜臭”[2]。玛格丽特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行动,突破了生活的奴役与限制。在得到爱情的同时,她也在逐步完成自身“存在”的意义。
  (二)自我承担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玛格丽特默默地承担了阿尔芒给她的报复性侮辱,默默地承担了肉体上的病痛折磨,默默地承担了经济拮据带来的生活痛苦,可她非但不以为苦,反而为之自豪。从她选择与阿尔芒真心相爱,选择分手到信守诺言不告诉阿尔芒真相的过程,是她人性闪耀着光芒的过程。玛格丽特作为一名妓女,若不是遇到阿尔芒,或许人生中就没有一次灵魂和人性的复苏。阿尔芒和她的爱情,尽管是短暂的,但她认为已抵得上她以前所有的生活体验。就是因为这一短暂的人生经历,才使得她的妓女生涯有了宛若莲花般的辉煌。玛格丽特的美丽之处,在于她逐渐肯定了生命的存在形式。她与阿尔芒的爱情,使她明白了生活并不只在于物质的满足,还有一种精神的享受。她卖掉了马车和首饰,准备还清一切债务,告别妓女生活,同阿尔芒一起过普通人的生活,尽管这种生活在物质上的确没她原来那种一年花费十几万法郎的生活舒适。她深信她与阿尔芒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可是阿尔芒的父亲来了,他以自己孩子的前途为由,要求她离开阿尔芒。这时她选择了分手,选择了为阿尔芒的前程负责。因为她知道,个人的努力总是敌不过社会的道德体系,他和阿尔芒的爱情终究不会得到社会承认。她在弥留之际给阿尔芒的信中写道:“我昔日的生涯使我无权梦想美好的将来;我正承担各种责任,而对于这些责任,我的习性、我的名声远远不能给予保证”[2]。在她看来,无论她多么努力地追求,依然无法回归最初的幸福。既然如此,何不让别人在她的牺牲之下去拥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在这里,个人的幸福毫无理由地让位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了。但当她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的前途而自甘堕落的时候,却并未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怜悯。那个曾经以爱的名义感动她的阿尔芒,因为偏激地以为自己受到欺骗而选择了强烈地报复。而善良的玛格丽特,却因不忍心违背对那个所谓“正义”的父亲所许下的承诺选择了自我承担这一切。   由玩世不恭、爱慕虚荣到追求真爱、拥有真爱,并甘愿为爱做出巨大牺牲,玛格丽特完成了她美丽的转变,实现了她由妓女到“茶花女”的超越,达到了高尚。
  三、玛格丽特超越的意义
  小说《茶花女》创作于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当时,法国各种思想纷呈,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已束缚不住人们的思想。上流社会腐化堕落成风,婚外情盛行,并成为一种人们普遍接受和追求的时尚,男性女性均沉溺其中。这种情况自然引起许多进步人士的担忧。小仲马也痛感这种淫靡之风造成的弊端,他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玛格丽特就是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产物。但我们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来分析,是可以得到另一种结论的。这种结论不关乎宗教和道德,而在于人通过主观行动所能产生的可能性。玛格丽特当初只不过是一个堕落的妓女,当她爱上阿尔芒之后,选择抛弃过去奢靡放浪的生活,決定与阿尔芒在农村过那种平淡幸福的日子,这是玛格丽特对环境限制和奴役的一种突破,在农村那段时间里她完全掌控了自己的命运,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萨特说:“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这就是说,去发明吧。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准则能指点你应当怎么做;世界上没有任何的天降标志”[1]。在此,萨特并没有否定外在的限制和奴役,而只是在强调主观的创造性。玛格丽特最后失败了,她没有追求到幸福,她也承担了作为一个妓女所要承担的责任──被抛弃,孤独地死去。单从结果上看,这样的结局令人悲观绝望。但如果从玛格丽特追求爱情的过程来看,她原本只是一个堕落的妓女,在爱上阿尔芒之后,她发现自己是可以很纯洁地生活的,也是可以为了爱情牺牲一切的,她创造了 “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性。她与阿尔芒分手后,虽仍是重操就业,但这个时候她懂得了牺牲,懂得了成全,她也为成全而作出了牺牲。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所以她的超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玛格丽特完成了萨特所说的“懦夫可以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式的超越,她虽然是一个妓女,却赢得了无数读者对她的同情和人格上的欣赏。她敢爱敢恨,敢于自我承担和自我牺牲的品质,使她就像飘荡在时间水流里的一朵茶花,留给人们以永远的美丽和馨香。
  参考文献:
  [1][法]让·保罗·萨特著,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法]小仲马著,张润 王鸿译.茶花女[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本世纪初,作为“女性文学”代表的女作家林白先后推出《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两部作品,投身外部乡土世界,这一创作变化引起诸多关注。本文试图结合这一转变个案对“女性文学”、“乡土文学”这两个具有历史发展痕迹的概念进行阐述和梳理,在明确林白创作转变意义的同时,归纳出“女性”、“乡土”等研究范畴的意义和局限所在。  关键词:女性文学 乡土文学 创作转变  引言  本世纪初,女作家林白相继推出《万
主管、主办单位: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公司  李星桦  LIXINGHUA  《川煤文艺》主编。1973年7月生,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高级政工师。曾任职宣传干事、纪委干事、新闻记者、攀煤文联秘书长、作协主席,现为四川省作协、全国煤矿作协全委会委员。  寄语  《川煤文艺》坚持“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办刊宗旨,坚持“现实性、文学性和可读性”的办刊方针,坚持高格调、高品位,为职工群众提供健康向
摘要:《雾都孤儿》中的南希在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中犯下了很多过失甚至罪恶,但她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洗净了污浊的人生,向世人展示了伤痕累累却纯真善良的灵魂,这正可谓是“喋血玉殒骨亦香”。本文将南希既罪恶又善良的双重性格进行剖析,并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雾都孤儿》南希 罪恶 善良  《雾都孤儿》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早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残酷不堪的现实生活。
向运华  1974年生于四川合江福宝穆村,中共党员,结业于清华美院李兵水墨雪山高研班、文化部美术馆馆长培训班。现为中共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党总支委员,四川天娇大熊猫画院法人、理事长,四川福宝美术馆馆长,四川省九寨画院副院长,成都合江商会副会长,中共合江县农民工服务管理(成都)委员会委员,福宝印社董事长,民进成都开明画院秘书长。  香港有对“向氏兄弟”,是做电影的,成都也有对“向氏兄弟”,是做艺术的。四
我在自家屋顶花园晒太阳。   喝着下午茶,读着一本久违的书,   偶尔被手机的提醒铃打断。   身边都是我平时精心伺弄的花草,   一小半已姹紫嫣红,   一大半还在蒙昧惺忪中。   它们在冬阳下跟我一样,   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自新冠疫情以来,   这是天气最好的一日,   阳光豪情万丈地安抚着我和周遭的世界。   记不清多少天足不出户了,   记不清多少天没有喝酒了,   至于上午与老婆为丁点
摘要: 《傲慢与偏见》作为奥斯汀的代表作,在19世纪的文学界有着崇高的地位,对于当时文坛的表现风格和文学情感表达方式也影响巨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小说中讽刺手法和幽默表现的运用两个方面解读这种偏见下的诙谐色彩,并从这种讽刺性的幽默中发现小说自身所具有的不可比拟的文学价值。  关键字:《傲慢与偏见》 讽刺 幽默  一、《傲慢与偏见》故事介绍  《傲慢与偏见》作为奥斯汀的代表作,以19世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摘要:民国才女石评梅,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生命短暂的作家。她性格敏感细腻,温柔多情;人生坎坷曲折,历尽磨难。志恨千古的红叶传情,惨白枯冷的象牙戒指,悲痛欲绝的墓畔哀歌,使她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艳丽而凄婉的色调。  关键词:石评梅诗文 红叶传情 象牙戒指 墓畔哀歌 凄婉情调  很长一段时间名不见经传的民国才女石评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闪亮登场,又像一颗流星划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星空,令人叹惋不已。  一
书法家的文学素养是源于儒家祖师孔子学说的“学以致用”理论,所以书写表达的是汉字的意义,而所有的书写美,诸如墨色枯湿、线条流畅旷达、字形端庄典雅等等审美标准无不与文学素养和中国的文化精神有关联。  书法家如果没有文学修养,那么“书法家”这三个字就必然缺斤少两,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书法家,只能叫写字师傅,或写字匠。  中国书法从考古发掘推断始于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成秦朝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现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初心执着 平凡中的不凡  1982年,乐山市少年宫正式成立。一位年仅7岁的小姑娘还不明白何为理想,何为磨砺。她闪着一双骄阳明媚的眼,踏入了自己人生的艺术殿堂。在同龄人奔跑打闹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