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中旬,去华沙开会。住了四天,竞有三天半下大雪,棉絮般的雪花漫空飞舞,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混沌之中,以至于到我离开时,华沙给我的印象,差不多还是一团朦胧!
幸好,刚到那天,下飞机时,赶上短暂的晴天,阳光普照,让我这个初访者看到华沙一点点真面目。当时,经过街头,映入眼帘的,竞有不少灰蒙蒙的简易楼,那缓缓行驶的电车也是灰蒙蒙的,这让我觉得几分眼熟与亲切,一下子就联想到我们国内曾经常见的景象。这个当年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我们何等相似!无独有偶,最近,我有一个朋友去保加利亚的索菲亚,也有同感。
在华沙,似乎没有见到华沙牌小轿车,上个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热火朝天,我们国家大量进口华沙牌轿车,它给那个时代的过来人留下一种特殊的甚至有些温馨的记忆。
我们在莱迪逊饭店一住下,老天就变了脸,下起鹅毛大雪,而且慢条斯理地,一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们多半时间在室内开会,所以雪下得再大也无所谓。可是,到会议结束时,想去华沙城里观光一下,就令人遗憾了。我们只能身裹厚厚的羽绒服,脚蹬沉沉的大皮靴,“咯吱咯吱”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浏览这个银色的华沙了。
不用说,要去看华沙的古城,看老皇宫,看肖邦故居,看肖邦公园,按照使馆同志的介绍,这都是游人必看的景点。可是,冰天雪地,寒冷异常,难免影响情绪,少了悠闲品味的兴致。
观光中,有一件事使我甚为感慨、在脑际盘桓……音乐家肖邦当年因国难而流落巴黎,逝世时仅有39岁,他托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波兰,安放在圣十字教堂里。我被感动了。肖邦为故国捧上一颗红宝石般的心,或者不如说,那是值得波兰人乃至全人类瞻仰的一颗夺目的星辰!
我们来到宽敞平坦却白雪皑皑的毕苏斯基广场,社会主义时期曾称为胜利广场,听说,华沙重大集会都在此举行。广场一侧是无名烈士墓,象征烈士不朽英灵的火炬一直熊熊燃烧。这里由英姿飒爽的年青卫兵长年守灵。两个卫兵相距约200米,昂首挎枪,刺刀铮亮,迈着正步,迎面走来。在正中间相遇,互致军礼,擦肩而过,到终点转身,再相向走去,如此循环往复而不间断。
当我们看他们敬礼时,突然发现十分别致:竟然用两个指头——食指和中指,而我们平时看惯了军人几乎都是五指并拢敬礼的。于是,陪同的朋友给我们讲了波兰老百姓一种有趣的说法:“用五个指头是工人,用两个指头是军人,用一个指头是领导。”三句话道出三个阶层的不同特征,高度概括,很形象,也很幽默,尤其后一句,维妙维肖,有某种讽刺的意味。
我们信步前行,来到萨斯基公园。这里十分开阔,树木很多,只是都光秃秃的,纷乱的枝桠傲然屹立于冬日的弥天风雪之中,如果在夏天,这里肯定是一番万木争荣的景象。这时,我们突然发现湖畔的雪地上,落着一大片灰黑色的野鸭,寻觅食物。那些野鸭个个硕壮,有的膘肥体重甚至行走困难,我担心,它们是否能飞得起来?面对这些诱人的野鸭,我们中有人不禁浮想联翩:“如果飞到我们那里,岂不是上佳的盘中餐?”大家哈哈大笑。
使馆的朋友带我们去一家中餐馆用餐,听说在当地相当不错,浙江籍老板,店名曰“皇宫”,其实一点点大,如果在北京,根本不足称道。“皇宫”里谈不上气派,倒颇清幽,墙上悬挂两方镜框,里面有两幅汉字书法,一曰“雅园”,一曰“静观”。那字遒劲中透出秀气。让人眼睛一亮的是,老板雇的几个波兰姑娘,分外俏丽,很使人有惊艳之感。朋友说,这种模样在波兰比比皆是,太寻常了。她们给我们上菜,我们回敬一句波兰语——“见姑爷”,谢谢的意思,刚学的,很好记,便现趸现卖了。
当今波兰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应当说,波兰2004年5月加入欧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突出的是,波兰力图尽快与西方体制接轨,国有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很多人失去铁饭碗。好在允许人口向国外自由流动,波兰人可以去欧盟国家打工,仅在英国打工的年轻人就有20万。还有,商品十分丰富,进口货特多,但物价也高。我在伦敦认识一个波兰外交官,当我问他加入欧盟后有什么好处?他不以为然,两手一摊,用两句话概括:“物价上升,工资不变。”
波兰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那天我们去城郊一个叫“城堡”的特色风味餐馆吃饭,只见沿途两边有难计其数的相当美观豪华的小别墅,一长溜儿排开,使馆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都是那些暴发户的。”我们住下的莱迪逊饭店,五星级。一天晚上只见大堂、楼道、电梯里人头涌涌,喧哗异常,挤满身穿礼服、珠光宝气的男男女女。一打听得知,原来是一位当地款爷在这里操办婚礼、大摆筵席呢。
在波兰大街小巷里走走,竞不时发现CASIN0(赌场)和SEX SHOP(性商店),那几个或鲜红或深绿的大写英文字母,在白雪茫茫中显得格外刺眼,这也算给我的一个强烈的印象了。
就这样,我们在风雪中辞别华沙。本想看看维斯瓦河的美丽,可是那河早已冰封,上面覆盖着厚厚的雪。
幸好,刚到那天,下飞机时,赶上短暂的晴天,阳光普照,让我这个初访者看到华沙一点点真面目。当时,经过街头,映入眼帘的,竞有不少灰蒙蒙的简易楼,那缓缓行驶的电车也是灰蒙蒙的,这让我觉得几分眼熟与亲切,一下子就联想到我们国内曾经常见的景象。这个当年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我们何等相似!无独有偶,最近,我有一个朋友去保加利亚的索菲亚,也有同感。
在华沙,似乎没有见到华沙牌小轿车,上个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热火朝天,我们国家大量进口华沙牌轿车,它给那个时代的过来人留下一种特殊的甚至有些温馨的记忆。
我们在莱迪逊饭店一住下,老天就变了脸,下起鹅毛大雪,而且慢条斯理地,一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们多半时间在室内开会,所以雪下得再大也无所谓。可是,到会议结束时,想去华沙城里观光一下,就令人遗憾了。我们只能身裹厚厚的羽绒服,脚蹬沉沉的大皮靴,“咯吱咯吱”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浏览这个银色的华沙了。
不用说,要去看华沙的古城,看老皇宫,看肖邦故居,看肖邦公园,按照使馆同志的介绍,这都是游人必看的景点。可是,冰天雪地,寒冷异常,难免影响情绪,少了悠闲品味的兴致。
观光中,有一件事使我甚为感慨、在脑际盘桓……音乐家肖邦当年因国难而流落巴黎,逝世时仅有39岁,他托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波兰,安放在圣十字教堂里。我被感动了。肖邦为故国捧上一颗红宝石般的心,或者不如说,那是值得波兰人乃至全人类瞻仰的一颗夺目的星辰!
我们来到宽敞平坦却白雪皑皑的毕苏斯基广场,社会主义时期曾称为胜利广场,听说,华沙重大集会都在此举行。广场一侧是无名烈士墓,象征烈士不朽英灵的火炬一直熊熊燃烧。这里由英姿飒爽的年青卫兵长年守灵。两个卫兵相距约200米,昂首挎枪,刺刀铮亮,迈着正步,迎面走来。在正中间相遇,互致军礼,擦肩而过,到终点转身,再相向走去,如此循环往复而不间断。
当我们看他们敬礼时,突然发现十分别致:竟然用两个指头——食指和中指,而我们平时看惯了军人几乎都是五指并拢敬礼的。于是,陪同的朋友给我们讲了波兰老百姓一种有趣的说法:“用五个指头是工人,用两个指头是军人,用一个指头是领导。”三句话道出三个阶层的不同特征,高度概括,很形象,也很幽默,尤其后一句,维妙维肖,有某种讽刺的意味。
我们信步前行,来到萨斯基公园。这里十分开阔,树木很多,只是都光秃秃的,纷乱的枝桠傲然屹立于冬日的弥天风雪之中,如果在夏天,这里肯定是一番万木争荣的景象。这时,我们突然发现湖畔的雪地上,落着一大片灰黑色的野鸭,寻觅食物。那些野鸭个个硕壮,有的膘肥体重甚至行走困难,我担心,它们是否能飞得起来?面对这些诱人的野鸭,我们中有人不禁浮想联翩:“如果飞到我们那里,岂不是上佳的盘中餐?”大家哈哈大笑。
使馆的朋友带我们去一家中餐馆用餐,听说在当地相当不错,浙江籍老板,店名曰“皇宫”,其实一点点大,如果在北京,根本不足称道。“皇宫”里谈不上气派,倒颇清幽,墙上悬挂两方镜框,里面有两幅汉字书法,一曰“雅园”,一曰“静观”。那字遒劲中透出秀气。让人眼睛一亮的是,老板雇的几个波兰姑娘,分外俏丽,很使人有惊艳之感。朋友说,这种模样在波兰比比皆是,太寻常了。她们给我们上菜,我们回敬一句波兰语——“见姑爷”,谢谢的意思,刚学的,很好记,便现趸现卖了。
当今波兰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应当说,波兰2004年5月加入欧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突出的是,波兰力图尽快与西方体制接轨,国有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很多人失去铁饭碗。好在允许人口向国外自由流动,波兰人可以去欧盟国家打工,仅在英国打工的年轻人就有20万。还有,商品十分丰富,进口货特多,但物价也高。我在伦敦认识一个波兰外交官,当我问他加入欧盟后有什么好处?他不以为然,两手一摊,用两句话概括:“物价上升,工资不变。”
波兰社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那天我们去城郊一个叫“城堡”的特色风味餐馆吃饭,只见沿途两边有难计其数的相当美观豪华的小别墅,一长溜儿排开,使馆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都是那些暴发户的。”我们住下的莱迪逊饭店,五星级。一天晚上只见大堂、楼道、电梯里人头涌涌,喧哗异常,挤满身穿礼服、珠光宝气的男男女女。一打听得知,原来是一位当地款爷在这里操办婚礼、大摆筵席呢。
在波兰大街小巷里走走,竞不时发现CASIN0(赌场)和SEX SHOP(性商店),那几个或鲜红或深绿的大写英文字母,在白雪茫茫中显得格外刺眼,这也算给我的一个强烈的印象了。
就这样,我们在风雪中辞别华沙。本想看看维斯瓦河的美丽,可是那河早已冰封,上面覆盖着厚厚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