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人是经济动物,想必大多数读者都能接受;说人之理财具有动物性,甚至不及某些动物,十有八九会被拍砖。有时候我想,人与动物在理财上的最大区别,可能在于人有系统的文字详述各种理财“原则”,并有各种分析工具来协助获得理财收益。
理财第一条原则是“不贪”。华尔街年轻、勤奋、聪明的“Trader”(交易员)可能是个人财富上升最快的一群人。他们的普遍要求是快、准、狠,有时候也可以说他们最基础的原则是“只买对的”,说白了就是值得去投的才下手。而有些动物则可能不同。比如蚂蚁,它们为一个米粒可以赴汤蹈火——当然这个米粒大到是它们身体的两三倍。为了把这个米粒搬回家,成群的蚂蚁以米粒为中心,抱成一团,浩浩荡荡地往仓库搬。途中若遇到水塘,则最外几圈的蚂蚁就壮烈牺牲了。若被不经意地一踩,则可能大部分的蚂蚁都客死他乡了。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群一群的蚂蚁过来,前仆后继地要把这颗米粒运回去。
我小时候看着这种搬运,每每不得其解:这颗米粒难道对蚂蚁有这么重要?抑或是在它们的大本营有更需要的同伴在等着食物?因为这么多蚂蚁,足可以把这颗米粒在现场消费掉,并且还不那么管饱……后来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其实这更多的是蚂蚁的一种习惯,在很多管理学家赞叹蚂蚁的团队精神——为了一个确定的目标团队作战不惜牺牲个体的时候,我却扼腕叹息何苦来着。当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意义变成为完全拥有某种财富的时候,当他为这种追逐的受伤或成功而感到悲壮或豪迈的时候,以旁人观之,与幼时无知的我好奇蚂蚁的无谓牺牲又有何二致呢?
理财第二要义当可推“价值投资”。即当某一机会的价值未被完全发现的时候去投资它,而当价格远远高于价值的时候就放弃它。用俗话说,就是你不能追求买在最低卖在最高,但一定要注意让“虚拟”的赢利变成现实。当一种财富不能实现其价值时,此等“财富”与废物无二。而撒哈拉沙漠的沙鼠,毕其一生、成百上千代绵延多少个世纪,都未学会如何“适度”地积累自己的财富,如何更好地平衡积累、消费与“自由”的关系。管理学家会赞叹沙鼠勤奋努力、无怨无悔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甚至无视其背后的浪费。其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我本人,都多多少少有这样的“先进工作者”情怀。我们不断地买卖股票,尽管非常明白有时候持有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很多时候以加班多、喝酒多来证明我们工作的辛苦和重要,未及细想这么做是否必要和有效率。如果真有一群外星人遥看繁荣地球的各个角落,总能看到迈着匆忙脚步的精英们,出入于形形色色的铁盒子与水泥盒子,对着一块有红绿色彩的发光的板,一刻不停地用各个指头去敲打,他们是否也如我们看沙鼠一样觉得不可思议呢?
理财的第三准则是“舍得”。即当拥有或获得某个财富的代价过大时,不如及时放弃或“割肉”,以便留得青山在,重整旗鼓有再来的机会。这个准则不知何时被一种叫做“豹”的动物学得。它们没有文字,却很好地实践了这条原则。比如它们在陡峭的地方追捕羚羊或鹿,当发现已经有一个长得像自己一样的同类物在追赶时,其他豹子就会放弃。因为继续追逐可能意味着它们会多败俱伤——同时摔下悬崖。
我一直纳闷,在动物园里那个总在笼子里低着头来回走的家伙,怎么在关键时候脑子这么开窍。我等天天听、天天说“高处不胜寒”,尚有成万的股民不愿锁定收益在泡沫破灭前卖出股票,有的甚至幻想无限收益而在最后一刻冲向悬崖。这种实践是否会被那些土豹子们窃笑?豹子追猎物,如同我们面对投资机会,往往不可多得,但悬崖勒马的冷静和勇气恐怕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说“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的时候,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动物性的机会主义——人的生命何其可贵,而狼,充其量不过是饱一顿食欲的“财”而已……
投资学描述为何市场会经常出现貌似非理性的情状,有十来条原因。其中占据前面位置的两条,就是理财人的不理性——过分的自信和掩耳盗铃的幻想。每个人都认为他是比别人聪明的,每个人都幻想这次与上次的惨败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最后一次好机会”的危机感而不知不觉挤进狭小的空间被踩踏……这究竟是来源于人类的太聪明还是不聪明?
电视台里的《动物世界》是常年播放的一个系列片,收视率非常高。我偶尔会看上几眼,每每看到它们为食物互相厮杀、为食物而被捕,甚至为食物而献出生命的时候,总是难以继续目睹。真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食物对于动物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生存问题,而财利,对我们很多人而言,更属锦上添花的东西。作为有高等智慧的人类,若我们的理财实践趋同于动物的抢食、争食、存食,可能真的是桩悲哀的事情。
编辑 姜雪
理财第一条原则是“不贪”。华尔街年轻、勤奋、聪明的“Trader”(交易员)可能是个人财富上升最快的一群人。他们的普遍要求是快、准、狠,有时候也可以说他们最基础的原则是“只买对的”,说白了就是值得去投的才下手。而有些动物则可能不同。比如蚂蚁,它们为一个米粒可以赴汤蹈火——当然这个米粒大到是它们身体的两三倍。为了把这个米粒搬回家,成群的蚂蚁以米粒为中心,抱成一团,浩浩荡荡地往仓库搬。途中若遇到水塘,则最外几圈的蚂蚁就壮烈牺牲了。若被不经意地一踩,则可能大部分的蚂蚁都客死他乡了。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群一群的蚂蚁过来,前仆后继地要把这颗米粒运回去。
我小时候看着这种搬运,每每不得其解:这颗米粒难道对蚂蚁有这么重要?抑或是在它们的大本营有更需要的同伴在等着食物?因为这么多蚂蚁,足可以把这颗米粒在现场消费掉,并且还不那么管饱……后来的介绍让我了解到其实这更多的是蚂蚁的一种习惯,在很多管理学家赞叹蚂蚁的团队精神——为了一个确定的目标团队作战不惜牺牲个体的时候,我却扼腕叹息何苦来着。当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意义变成为完全拥有某种财富的时候,当他为这种追逐的受伤或成功而感到悲壮或豪迈的时候,以旁人观之,与幼时无知的我好奇蚂蚁的无谓牺牲又有何二致呢?
理财第二要义当可推“价值投资”。即当某一机会的价值未被完全发现的时候去投资它,而当价格远远高于价值的时候就放弃它。用俗话说,就是你不能追求买在最低卖在最高,但一定要注意让“虚拟”的赢利变成现实。当一种财富不能实现其价值时,此等“财富”与废物无二。而撒哈拉沙漠的沙鼠,毕其一生、成百上千代绵延多少个世纪,都未学会如何“适度”地积累自己的财富,如何更好地平衡积累、消费与“自由”的关系。管理学家会赞叹沙鼠勤奋努力、无怨无悔的工作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甚至无视其背后的浪费。其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我本人,都多多少少有这样的“先进工作者”情怀。我们不断地买卖股票,尽管非常明白有时候持有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很多时候以加班多、喝酒多来证明我们工作的辛苦和重要,未及细想这么做是否必要和有效率。如果真有一群外星人遥看繁荣地球的各个角落,总能看到迈着匆忙脚步的精英们,出入于形形色色的铁盒子与水泥盒子,对着一块有红绿色彩的发光的板,一刻不停地用各个指头去敲打,他们是否也如我们看沙鼠一样觉得不可思议呢?
理财的第三准则是“舍得”。即当拥有或获得某个财富的代价过大时,不如及时放弃或“割肉”,以便留得青山在,重整旗鼓有再来的机会。这个准则不知何时被一种叫做“豹”的动物学得。它们没有文字,却很好地实践了这条原则。比如它们在陡峭的地方追捕羚羊或鹿,当发现已经有一个长得像自己一样的同类物在追赶时,其他豹子就会放弃。因为继续追逐可能意味着它们会多败俱伤——同时摔下悬崖。
我一直纳闷,在动物园里那个总在笼子里低着头来回走的家伙,怎么在关键时候脑子这么开窍。我等天天听、天天说“高处不胜寒”,尚有成万的股民不愿锁定收益在泡沫破灭前卖出股票,有的甚至幻想无限收益而在最后一刻冲向悬崖。这种实践是否会被那些土豹子们窃笑?豹子追猎物,如同我们面对投资机会,往往不可多得,但悬崖勒马的冷静和勇气恐怕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说“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的时候,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动物性的机会主义——人的生命何其可贵,而狼,充其量不过是饱一顿食欲的“财”而已……
投资学描述为何市场会经常出现貌似非理性的情状,有十来条原因。其中占据前面位置的两条,就是理财人的不理性——过分的自信和掩耳盗铃的幻想。每个人都认为他是比别人聪明的,每个人都幻想这次与上次的惨败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最后一次好机会”的危机感而不知不觉挤进狭小的空间被踩踏……这究竟是来源于人类的太聪明还是不聪明?
电视台里的《动物世界》是常年播放的一个系列片,收视率非常高。我偶尔会看上几眼,每每看到它们为食物互相厮杀、为食物而被捕,甚至为食物而献出生命的时候,总是难以继续目睹。真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食物对于动物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生存问题,而财利,对我们很多人而言,更属锦上添花的东西。作为有高等智慧的人类,若我们的理财实践趋同于动物的抢食、争食、存食,可能真的是桩悲哀的事情。
编辑 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