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对个体创新能力高要求的时代,培养一批高素质、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培养采取一种模式、一种规格、一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扼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1]。在这一背景下,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个性化教育随之而来。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14-02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人才的聚集地和培养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当前的大学教育和管理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当代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不强[2]。
1.1 缺乏创新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缺乏的就是创新的意识,这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情况并不是存在于几个或者个别的高校中,而是普遍存在,尤其在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若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要解决创新意识缺乏的这一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3],从根本上为以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准备。
1.2 缺乏创新的信念和毅力。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就要求创新的实践者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具有不怕困难和失败的决心和勇气,这样,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性。一些大学生虽有创新想法,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尝试,但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创新毅力和信心,在遇到困难时临场退缩,不能很好地将创新活动完成,久而久之,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也被打消的一干二净。
1.3 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充满了青春活力,思维活跃、开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容易產生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也敢于打破常规去创新,但是,由于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创新观点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实施。
1.4 缺少创新的主动性。虽然,目前多数大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对以后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极大好处,他们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或因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足够自信,导致创新的主动性不够。
1.5 缺乏创新的相关引导。虽然,目前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但是,很多措施都还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与教育方面还不够完善。
2 个性化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个性化教育强调以个体为出发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的一方,教师等知识传播者成为掌控话语权的主体。这带来的问题是教师知识传授的深度、进度是不可能适应于每一个学生的。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吸收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都不会完全一样,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受到压制,难于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自主创新的意识了。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个性化教育在尊重每个学生主体的基础上,会关照到每个个体的不同点、兴趣点、优长之处以及思维习惯,根据这些去激发他们兴趣点,锻炼其思维能力,并最大限度的开发其创新的潜力[5]。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观念启发和适时点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未知的领域进行积极探索,自觉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将得到极大激发,在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开展教育,个体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最好的培养,学生会因此自觉地培养起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思维方式。大学生已经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人生最活跃的阶段,如果教育方式依旧沿袭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参照的模式,不关注个体差异的问题,绝对会对消减处于“中等水平”两端的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渐渐倦怠,丢弃主學习精神和创新意识。
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需求。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这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是推进国家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在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是落实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6]。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是最具创新与创造力的群体,而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提出的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原则的个性化教育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个体人格全面自由的发展[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个性化教育要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赵野田,谭秋霜.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想法[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86-90.
[2]卢智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152-154.
[3]佟伟伟.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55-57.
[4]李海峰.后现代视域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6,(02):92-94.
[5]宋智朱振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N].光明日报,2007-08-14(007).
[6]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大学,2007.
[7]宋华茹.国家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N].河南日报,2007-03-10(002).
山东协和学院教师组创新创业专项课题
作者简介:李萍(1985-03-12),女,汉族,籍贯:籍贯:山东青岛,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郭然(1987-08-01),女,汉族,籍贯:山东德州,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赵姗姗(1990-01-09),学历:研究生,讲师,籍贯:山东淄博,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14-02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人才的聚集地和培养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当前的大学教育和管理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当代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不强[2]。
1.1 缺乏创新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缺乏的就是创新的意识,这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情况并不是存在于几个或者个别的高校中,而是普遍存在,尤其在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若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要解决创新意识缺乏的这一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3],从根本上为以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准备。
1.2 缺乏创新的信念和毅力。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就要求创新的实践者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具有不怕困难和失败的决心和勇气,这样,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性。一些大学生虽有创新想法,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尝试,但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创新毅力和信心,在遇到困难时临场退缩,不能很好地将创新活动完成,久而久之,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也被打消的一干二净。
1.3 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充满了青春活力,思维活跃、开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容易產生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也敢于打破常规去创新,但是,由于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创新观点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实施。
1.4 缺少创新的主动性。虽然,目前多数大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对以后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极大好处,他们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或因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足够自信,导致创新的主动性不够。
1.5 缺乏创新的相关引导。虽然,目前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但是,很多措施都还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与教育方面还不够完善。
2 个性化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个性化教育强调以个体为出发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的一方,教师等知识传播者成为掌控话语权的主体。这带来的问题是教师知识传授的深度、进度是不可能适应于每一个学生的。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吸收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都不会完全一样,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受到压制,难于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自主创新的意识了。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个性化教育在尊重每个学生主体的基础上,会关照到每个个体的不同点、兴趣点、优长之处以及思维习惯,根据这些去激发他们兴趣点,锻炼其思维能力,并最大限度的开发其创新的潜力[5]。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观念启发和适时点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未知的领域进行积极探索,自觉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将得到极大激发,在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开展教育,个体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最好的培养,学生会因此自觉地培养起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思维方式。大学生已经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人生最活跃的阶段,如果教育方式依旧沿袭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参照的模式,不关注个体差异的问题,绝对会对消减处于“中等水平”两端的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渐渐倦怠,丢弃主學习精神和创新意识。
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需求。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这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是推进国家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在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是落实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6]。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是最具创新与创造力的群体,而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提出的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原则的个性化教育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个体人格全面自由的发展[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个性化教育要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赵野田,谭秋霜.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想法[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86-90.
[2]卢智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152-154.
[3]佟伟伟.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55-57.
[4]李海峰.后现代视域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6,(02):92-94.
[5]宋智朱振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N].光明日报,2007-08-14(007).
[6]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大学,2007.
[7]宋华茹.国家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N].河南日报,2007-03-10(002).
山东协和学院教师组创新创业专项课题
作者简介:李萍(1985-03-12),女,汉族,籍贯:籍贯:山东青岛,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郭然(1987-08-01),女,汉族,籍贯:山东德州,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赵姗姗(1990-01-09),学历:研究生,讲师,籍贯:山东淄博,研究方向,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