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同时这些民族文化反过来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特性。回族为什么会有较多的长寿老人?这和他们的民族文化有什么关系?回族的养老模式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友谊巷社区的调查,深入探讨了回族老年人的情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回族性格 老龄化问题 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06-02
众所周知,回族老人一般比较长寿。笔者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友谊巷社区实习期间,发现这里的白发老人特别多。友谊巷社区的回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是一个回族聚居的社区。这里的回族老人看上去精神饱满,似乎年龄的增长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更不会因此而担忧。这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许多老人不同,很多老人在步入老年后会变得无所事事,身体机能下降,受到疾病的困扰,甚至产生恐惧、忧虑等消极情绪。而回族老人的长寿和淡然是和他们的民族性格及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一、回族的民族性格概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充分说明各地区、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对于任何民族来说,生活习俗是一种能充分反映这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重要内容。就回族而言,由于其形成的特殊性及居住的分散性,在表面上和汉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多是着汉装,说汉话,然而最能表现这个民族外在特征的就是伊斯兰教信仰下所形成的生活习俗。回族民族特征形成的根本因素是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伊斯兰文化密不可分的。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形成过程,也是回族形成的过程;回族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伊斯兰文化构成了回族作为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它们二者相互依存,同生同长。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回族人民强健、清洁、善良、机智、坚韧,自尊自爱、乐于助人,对待生活和人生坦然、平静。
伊斯兰教在回族中长期流传,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他们民族性格的中坚力量。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往往聚族而居,或自成村落,或自成街道,形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清真寺为中心而居住。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回族群众心目中是最圣洁的地方,也最有象征意义。本次调查的友谊巷社区便是这种情况,社区周围有四座清真寺,回族老人退休后的主要活动场所便是清真寺。
二、友谊巷社区概述
(一)友谊巷社区自然环境
友谊巷社区隶属回民区通道街办事处,东起温州步行街北延伸段,西至伊斯兰特色景观街,南至后新城道,北至伊嘎拉达巷。现有居民1560户,4351人,其中,回族人口3046人,占社区总人口数的70%。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494人,占社区总人口数11.35%。
(二)友谊巷社区人文环境
友谊巷社区是一个回族聚居的社区,社区周围有四座清真寺,清真北寺、清真东北寺、清真大寺、清真小寺,回族老人的活动场所基本都在清真寺。友谊巷社区是一个有着浓郁伊斯兰风情的回族聚居的典型社区。在这里,回族人口占社区人口总数的70%,老年人占社区人口总数的11.35%,称得上是一个“老龄化社区”了。友谊巷社区是回民区重点打造的模范社区,社区内的很大一部分居民都是回迁户,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属于中等层次。对于社区内的老人来说,基本生活保障不是问题。但是,对老年人的关注度来讲,除了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保障之外,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医疗保障问题、情感问题及精神生活问题等越来越突出。友谊巷社区的老年人,不管是回族还是汉族,在物质生活保障上没什么差别,但回族老人的精神却十分饱满,这较之于汉族老人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区别。
三、友谊巷回族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就友谊巷回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现状分析如下:
首先,在生理上,友谊巷社区回族老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好,而且多长寿。这与回族的宗教禁忌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族的穆斯林在做礼拜时,要大净、小净,保持身体、衣服的洁净。除沐浴外,回族还特别讲究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在饮食方面,忌食自死物和血液,从医学角度讲有利于减少细菌、病毒对人体的侵害,益于健康。回族群众一般不喝酒、不吸烟,喜欢饮茶,特别是喜欢饮“盖碗茶”,饮茶除茶叶外,有的还添加糖、玫瑰花、桔皮、蜂蜜、芝麻、干果等。这种不同辅料搭配泡制的茶,拥有防病、治病、健身的功效。因此,这些生活及饮食上的习惯,造就了回族老人健康的体格。
其次,在心理上,回族老人和其他民族老人一样,同样面临着许多的角色退出,面临死亡。但是,作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宗教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他们总保持着一颗平和、坦然的心来面对年老、疾病和死亡。回族老人平时不怎么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尤其是社区组织的一些文艺活动,但并不影响他们晚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回族老人在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宗教活动。穆斯林有五项基本功课:念、礼、斋、课、朝,即念《古兰经》,做礼拜,斋月封斋,法定施舍,朝觐。穆斯林每天都做礼拜,有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宵礼,全天共32次拜,夏天三点、冬天五点起来做礼拜,一年四季一如既往。同时,伊斯兰教告诫信徒有五件事由不得自己:明天做什么、母亲腹中胎儿的性格、寿限是多少、归真(去世)在什么地方和后世去什么地方。故回族的穆斯林老人对待死亡是积极的、坦然的,他们认为一切都由真主安排好了,不用去多想,顺其自然便可。
在浓郁的宗教信仰的作用下,回族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精神寄托,饱满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四、思考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负担不可小觑,如子女负担加重、劳动力减少、社会活力不够、政府支出增加等,但是这些经济问题的解决只能治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老年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社会化质量。人到老年时,随着机体的衰老,各功能的退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很容易将一个原本心理健康的老人折磨到心理出现问题。因此,如何让老年人有价值、有质量地度过晚年生活,使他们更健康、更幸福,这是全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由宗教信仰和仪式中激发出来的那种情感体验,并经过长期积累,逐渐渗透和转化到了民族情感、心理结构和风俗习惯之中,沉淀为回族人民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对回族老年人的影响是积极的,使得回族的穆斯林老人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回族老人由于受民族性格的影响而拥有了安详、健康、充实的晚年生活。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关注老年人所从属的民族性格类型对晚年生活的影响,对寻求适合他们的养老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格,而每个民族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刻上了他们民族性格的烙印。在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把民族性格与养老相结合,并以此为切入点,具体了解每种民族性格中的老年人的群体特征,来寻求一种适合他们特点的养老模式,尤其是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间的差异,做到“因人而宜”的灵活性。
在调查回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现状的过程中,笔者试图寻求民族性格与养老之间的交叉点,在解决老年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兼顾好民族问题。回族老人的晚年生活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启发。
[关键词]回族性格 老龄化问题 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06-02
众所周知,回族老人一般比较长寿。笔者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友谊巷社区实习期间,发现这里的白发老人特别多。友谊巷社区的回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是一个回族聚居的社区。这里的回族老人看上去精神饱满,似乎年龄的增长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更不会因此而担忧。这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许多老人不同,很多老人在步入老年后会变得无所事事,身体机能下降,受到疾病的困扰,甚至产生恐惧、忧虑等消极情绪。而回族老人的长寿和淡然是和他们的民族性格及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一、回族的民族性格概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充分说明各地区、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对于任何民族来说,生活习俗是一种能充分反映这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重要内容。就回族而言,由于其形成的特殊性及居住的分散性,在表面上和汉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多是着汉装,说汉话,然而最能表现这个民族外在特征的就是伊斯兰教信仰下所形成的生活习俗。回族民族特征形成的根本因素是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伊斯兰文化密不可分的。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形成过程,也是回族形成的过程;回族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伊斯兰文化构成了回族作为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它们二者相互依存,同生同长。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回族人民强健、清洁、善良、机智、坚韧,自尊自爱、乐于助人,对待生活和人生坦然、平静。
伊斯兰教在回族中长期流传,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他们民族性格的中坚力量。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往往聚族而居,或自成村落,或自成街道,形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清真寺为中心而居住。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回族群众心目中是最圣洁的地方,也最有象征意义。本次调查的友谊巷社区便是这种情况,社区周围有四座清真寺,回族老人退休后的主要活动场所便是清真寺。
二、友谊巷社区概述
(一)友谊巷社区自然环境
友谊巷社区隶属回民区通道街办事处,东起温州步行街北延伸段,西至伊斯兰特色景观街,南至后新城道,北至伊嘎拉达巷。现有居民1560户,4351人,其中,回族人口3046人,占社区总人口数的70%。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494人,占社区总人口数11.35%。
(二)友谊巷社区人文环境
友谊巷社区是一个回族聚居的社区,社区周围有四座清真寺,清真北寺、清真东北寺、清真大寺、清真小寺,回族老人的活动场所基本都在清真寺。友谊巷社区是一个有着浓郁伊斯兰风情的回族聚居的典型社区。在这里,回族人口占社区人口总数的70%,老年人占社区人口总数的11.35%,称得上是一个“老龄化社区”了。友谊巷社区是回民区重点打造的模范社区,社区内的很大一部分居民都是回迁户,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属于中等层次。对于社区内的老人来说,基本生活保障不是问题。但是,对老年人的关注度来讲,除了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保障之外,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医疗保障问题、情感问题及精神生活问题等越来越突出。友谊巷社区的老年人,不管是回族还是汉族,在物质生活保障上没什么差别,但回族老人的精神却十分饱满,这较之于汉族老人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区别。
三、友谊巷回族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就友谊巷回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现状分析如下:
首先,在生理上,友谊巷社区回族老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好,而且多长寿。这与回族的宗教禁忌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族的穆斯林在做礼拜时,要大净、小净,保持身体、衣服的洁净。除沐浴外,回族还特别讲究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在饮食方面,忌食自死物和血液,从医学角度讲有利于减少细菌、病毒对人体的侵害,益于健康。回族群众一般不喝酒、不吸烟,喜欢饮茶,特别是喜欢饮“盖碗茶”,饮茶除茶叶外,有的还添加糖、玫瑰花、桔皮、蜂蜜、芝麻、干果等。这种不同辅料搭配泡制的茶,拥有防病、治病、健身的功效。因此,这些生活及饮食上的习惯,造就了回族老人健康的体格。
其次,在心理上,回族老人和其他民族老人一样,同样面临着许多的角色退出,面临死亡。但是,作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宗教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他们总保持着一颗平和、坦然的心来面对年老、疾病和死亡。回族老人平时不怎么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尤其是社区组织的一些文艺活动,但并不影响他们晚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回族老人在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宗教活动。穆斯林有五项基本功课:念、礼、斋、课、朝,即念《古兰经》,做礼拜,斋月封斋,法定施舍,朝觐。穆斯林每天都做礼拜,有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宵礼,全天共32次拜,夏天三点、冬天五点起来做礼拜,一年四季一如既往。同时,伊斯兰教告诫信徒有五件事由不得自己:明天做什么、母亲腹中胎儿的性格、寿限是多少、归真(去世)在什么地方和后世去什么地方。故回族的穆斯林老人对待死亡是积极的、坦然的,他们认为一切都由真主安排好了,不用去多想,顺其自然便可。
在浓郁的宗教信仰的作用下,回族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精神寄托,饱满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四、思考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负担不可小觑,如子女负担加重、劳动力减少、社会活力不够、政府支出增加等,但是这些经济问题的解决只能治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老年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社会化质量。人到老年时,随着机体的衰老,各功能的退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很容易将一个原本心理健康的老人折磨到心理出现问题。因此,如何让老年人有价值、有质量地度过晚年生活,使他们更健康、更幸福,这是全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由宗教信仰和仪式中激发出来的那种情感体验,并经过长期积累,逐渐渗透和转化到了民族情感、心理结构和风俗习惯之中,沉淀为回族人民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对回族老年人的影响是积极的,使得回族的穆斯林老人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回族老人由于受民族性格的影响而拥有了安详、健康、充实的晚年生活。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关注老年人所从属的民族性格类型对晚年生活的影响,对寻求适合他们的养老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格,而每个民族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刻上了他们民族性格的烙印。在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把民族性格与养老相结合,并以此为切入点,具体了解每种民族性格中的老年人的群体特征,来寻求一种适合他们特点的养老模式,尤其是在制定方针、政策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间的差异,做到“因人而宜”的灵活性。
在调查回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现状的过程中,笔者试图寻求民族性格与养老之间的交叉点,在解决老年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兼顾好民族问题。回族老人的晚年生活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