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正确地认识学校德育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指出目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把德育视为教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视为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改变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他认为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德育代表教育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或归宿、重建全员德育机制,把德育视为“教育目的”,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基于这样认识的德育工作,能避免把德育变成了少数人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
二、有效地实施德育
(一)德育需要规划,使目标与层次明晰
德育目标的大而空,使受教育者失去自信。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德育目标与中小学生的认识视野及道德倾向性差异较大,这些活动与现实的学生生活脱节较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有的把德育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小学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初中进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高中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样安排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命内在要求,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并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德育需要规划,不同的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由于德育的多头管理使我们的德育内容多样,经常有一些新的提法和新的内容。仅是近年来就有五爱、四有、公民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安全教育等等。我们需要降低德育重心,防止目标定位的高调,实际效果的低水平,克服缺乏层次性的矛盾,合理安排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解,以适应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使德育内容明晰,德育过程规范,德育层次合理,德育效果显著。
(二)德育需要实效, 防止形式和内容的剥离
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由于长期的惯性思维,德育虽然摆在首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高举旗帜,高喊口号,德育被标签化和形式化。有的学校德育理念是理念,内容是内容,形式是形式,多层皮,最后在工作总结的时候才把他们结合起来形成总结报告,以应付不同的检查,德育为首的方针层层都提,但遇到“应试”就让路,即使现在有的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也是“样品”, 在这样的形式下进行的德育活动必然导致了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好的德育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形式是为德育内容服务的,所以,丰富的形式对于内容的落实有重要意义,就像维生素的吸收它有多种途径,如果以维生素C为例,辣椒中富含维生素C,但是如果让不吃辣的人通过吃辣椒来吸收它,不仅不能吸收维生素C,还能使其更痛苦,所以最好的吸收方式是适合个体的的有效方式,同样德育的内容也要由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富有亲和力的载体来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
(三)德育需要体验 ,使动机与效果聚集
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远离受教育者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说教,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往往采取定期的活动等方式,生硬地对其进行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灌输,而不注意创设德育情景,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心灵体验。教条地实施德育,结果事与愿为,动机与效果背离,教师只有借助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景,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的心灵体验,靠受教育者的内悟、反省、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思路,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要求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它能帮助学生在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飞跃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情操。
(四)德育需要创新和艺术,以实现现象与本质的转换
当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时,如果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就会使工作陷入事务性工作中,而不是德育了。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开拓创新。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讲究工作策略,避免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多开展模拟式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再通过对本质的研究促进现象的提升,标本兼治。
(五)德育需要评价 达到全面与个性的统一
德育评价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给予一定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德育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行为,提升道德品质。可通过集体评价与个别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等,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同时要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德育常规工作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有计划、有人员、有措施、有督查,规范德育常规管理,促进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把德育工作列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深入探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和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员、先进班集体等各种形式的表彰奖励制度。
(六)德育需要合力, 构建社会大德育, 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学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起自主性教育框架,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起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学校要发挥德育工作主阵地、教师主力军、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每一位教师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努力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新格局。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文化部门要严格管理,重点整顿非法出版物、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有效防止不良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毒害和侵袭,营造健康、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公安、工商和文化等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文化市场和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特别是网吧的管理和整顿,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管和引导,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净化文化市场;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图书馆、青少年宫、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等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总之,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构建社会大德育,形成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网络,从而达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新时期的德育面临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的核心地位将日渐突出,这也顺应了教育发展的必然和教育发展的归宿,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只有将德育摆在一个核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德育要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才更具有生命力,要着眼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那么德育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努力建设一个开放的德育体系,使我们今天要实施的是面向21世纪的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能承担起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指出目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把德育视为教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视为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改变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他认为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德育代表教育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或归宿、重建全员德育机制,把德育视为“教育目的”,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基于这样认识的德育工作,能避免把德育变成了少数人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
二、有效地实施德育
(一)德育需要规划,使目标与层次明晰
德育目标的大而空,使受教育者失去自信。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德育目标与中小学生的认识视野及道德倾向性差异较大,这些活动与现实的学生生活脱节较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有的把德育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小学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初中进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高中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样安排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命内在要求,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并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德育需要规划,不同的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由于德育的多头管理使我们的德育内容多样,经常有一些新的提法和新的内容。仅是近年来就有五爱、四有、公民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安全教育等等。我们需要降低德育重心,防止目标定位的高调,实际效果的低水平,克服缺乏层次性的矛盾,合理安排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解,以适应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使德育内容明晰,德育过程规范,德育层次合理,德育效果显著。
(二)德育需要实效, 防止形式和内容的剥离
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中,由于长期的惯性思维,德育虽然摆在首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高举旗帜,高喊口号,德育被标签化和形式化。有的学校德育理念是理念,内容是内容,形式是形式,多层皮,最后在工作总结的时候才把他们结合起来形成总结报告,以应付不同的检查,德育为首的方针层层都提,但遇到“应试”就让路,即使现在有的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也是“样品”, 在这样的形式下进行的德育活动必然导致了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好的德育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形式是为德育内容服务的,所以,丰富的形式对于内容的落实有重要意义,就像维生素的吸收它有多种途径,如果以维生素C为例,辣椒中富含维生素C,但是如果让不吃辣的人通过吃辣椒来吸收它,不仅不能吸收维生素C,还能使其更痛苦,所以最好的吸收方式是适合个体的的有效方式,同样德育的内容也要由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富有亲和力的载体来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
(三)德育需要体验 ,使动机与效果聚集
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远离受教育者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说教,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往往采取定期的活动等方式,生硬地对其进行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灌输,而不注意创设德育情景,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心灵体验。教条地实施德育,结果事与愿为,动机与效果背离,教师只有借助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景,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的心灵体验,靠受教育者的内悟、反省、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思路,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要求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它能帮助学生在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飞跃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情操。
(四)德育需要创新和艺术,以实现现象与本质的转换
当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时,如果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就会使工作陷入事务性工作中,而不是德育了。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开拓创新。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立足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讲究工作策略,避免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多开展模拟式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再通过对本质的研究促进现象的提升,标本兼治。
(五)德育需要评价 达到全面与个性的统一
德育评价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给予一定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德育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行为,提升道德品质。可通过集体评价与个别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等,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同时要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德育常规工作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有计划、有人员、有措施、有督查,规范德育常规管理,促进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把德育工作列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深入探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和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员、先进班集体等各种形式的表彰奖励制度。
(六)德育需要合力, 构建社会大德育, 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学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起自主性教育框架,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起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学校要发挥德育工作主阵地、教师主力军、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每一位教师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努力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新格局。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文化部门要严格管理,重点整顿非法出版物、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有效防止不良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毒害和侵袭,营造健康、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公安、工商和文化等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文化市场和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特别是网吧的管理和整顿,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管和引导,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净化文化市场;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图书馆、青少年宫、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等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总之,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构建社会大德育,形成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网络,从而达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新时期的德育面临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的核心地位将日渐突出,这也顺应了教育发展的必然和教育发展的归宿,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只有将德育摆在一个核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德育要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才更具有生命力,要着眼于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那么德育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努力建设一个开放的德育体系,使我们今天要实施的是面向21世纪的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能承担起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