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再此同时,还应大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不断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才智。现将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浅析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情景思维
情景思维主要是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借助直观教学或语言描写的手段,创设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求知欲望。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接受的情况,根据课文内容的感情色彩来确定自己在讲授中的情感状态,该喜则喜,该悲伤时则悲伤。在讲课时的内容穿插,课堂提问和诱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灵活多变,以形成一张一弛的有致的节奏,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创新。如教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由这句话,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谁知道韩麦尔先生到底想什么,请补充说一说。”同学们回答如下:
“我——我——我恨死了普鲁士兵,他们侵占了我们的祖国。”
“我——我——我们的国家将灭亡了,我们的人民被逼为奴,还连我们的法语都不许学,我深感痛心啊!”
“我——我——我恨战争,是战争使国家不得安宁,是战争使人民流利失所。”
不同的回答,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投入情感,让学生完全置身于情景之中,沉浸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之中,这样在情景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中学课文中很多课文倾注作者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入情地讲解分析,让学生在其中具体地感受各种亲情、友情以及对敌的憎恶等,这样势必扩大他们的情感领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感情,达到“教书不忘育人”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是思考问题时的环环相扣,不脱节,主要是为了防止遗漏。这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
如讲授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时,在学生预习课文,读懂课文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说:“范进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下层知识分之,他中举前总是逆来顺受,中举后,他竟喜疯了。围绕范进的比较主要的一个人是胡屠户,作者为什么要写胡屠户?”问题提出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分析讨论起来。
一学生说:“因为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范进怕他,写他对范进的一番臭骂,可以反映出范进中举前的落迫生活,不得不对胡屠户‘唯唯连声’、逆来顺受。”
另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去给范进送钱,并奉承一番,说明胡屠户欺贫爱富,是一个市侩式的典型人物。”
又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报录人叫胡屠户打范进嘴巴,并吓唬他。这说明了封建社会的病态,也说明作者厌恶科举制度。”
教师精心的安排提问,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培养其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由上例可见,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仔细地回答,同时也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的“问”犹如一个光点,在学生的“思维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从而把学生的所“感”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联系起来,贯穿起来,最后问题迎刃而解。
三、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和联想广度。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必须发挥其组织引导的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活动引导到既定的目的、要求上。如教读《白毛女》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别以两个字概括课文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内容。”此时,学生会积极发言。通过分组讨论,得出课文就是写杨白劳悲惨凄苦地“躲债”,黄世仁穷凶恶极地“逼债”,这一“躲”一“逼”就形成了这出戏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故事情节的悲剧性。正是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把思维引向全文,把问题放在全文中进行分析、讨论,所以行之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真正理解课文。
四、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要使学生有思维深度,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此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之积极思维,发挥创造精神。正如江泽明同志所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自立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开创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教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中有关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描写,可先让学生找出具有特征描写的词语,如:呻吟、飞窜、恐惧、胆怯。体会用词的特点。再提出问题:“海鸭、企鹅、海鸥象征什么?”对于一时难以回答的学生,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幅企鹅的简笔画,让学生想象企鹅的外形像哪一种人,学生会回答:“像绅士!”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托义于物这一表现手法,说明它们象征害怕革命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这样图文并茂,由课文的词的分析引入到图,再由图深入实际生活,最后深入对课文真正用意的理解,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和丰富作品中的形象。
当然,要求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这时对教师相应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在教学手段上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分析学生及学生的思维特点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要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就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面,以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并把它长久地保持下去,学生将会带着极大的创造热情走向社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才使我国在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培养学生的情景思维
情景思维主要是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借助直观教学或语言描写的手段,创设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求知欲望。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接受的情况,根据课文内容的感情色彩来确定自己在讲授中的情感状态,该喜则喜,该悲伤时则悲伤。在讲课时的内容穿插,课堂提问和诱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灵活多变,以形成一张一弛的有致的节奏,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创新。如教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由这句话,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谁知道韩麦尔先生到底想什么,请补充说一说。”同学们回答如下:
“我——我——我恨死了普鲁士兵,他们侵占了我们的祖国。”
“我——我——我们的国家将灭亡了,我们的人民被逼为奴,还连我们的法语都不许学,我深感痛心啊!”
“我——我——我恨战争,是战争使国家不得安宁,是战争使人民流利失所。”
不同的回答,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投入情感,让学生完全置身于情景之中,沉浸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之中,这样在情景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中学课文中很多课文倾注作者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入情地讲解分析,让学生在其中具体地感受各种亲情、友情以及对敌的憎恶等,这样势必扩大他们的情感领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感情,达到“教书不忘育人”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是思考问题时的环环相扣,不脱节,主要是为了防止遗漏。这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
如讲授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时,在学生预习课文,读懂课文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说:“范进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下层知识分之,他中举前总是逆来顺受,中举后,他竟喜疯了。围绕范进的比较主要的一个人是胡屠户,作者为什么要写胡屠户?”问题提出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分析讨论起来。
一学生说:“因为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范进怕他,写他对范进的一番臭骂,可以反映出范进中举前的落迫生活,不得不对胡屠户‘唯唯连声’、逆来顺受。”
另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去给范进送钱,并奉承一番,说明胡屠户欺贫爱富,是一个市侩式的典型人物。”
又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报录人叫胡屠户打范进嘴巴,并吓唬他。这说明了封建社会的病态,也说明作者厌恶科举制度。”
教师精心的安排提问,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培养其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由上例可见,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仔细地回答,同时也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的“问”犹如一个光点,在学生的“思维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从而把学生的所“感”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联系起来,贯穿起来,最后问题迎刃而解。
三、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和联想广度。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必须发挥其组织引导的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活动引导到既定的目的、要求上。如教读《白毛女》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别以两个字概括课文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内容。”此时,学生会积极发言。通过分组讨论,得出课文就是写杨白劳悲惨凄苦地“躲债”,黄世仁穷凶恶极地“逼债”,这一“躲”一“逼”就形成了这出戏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故事情节的悲剧性。正是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把思维引向全文,把问题放在全文中进行分析、讨论,所以行之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真正理解课文。
四、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要使学生有思维深度,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此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之积极思维,发挥创造精神。正如江泽明同志所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自立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开创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教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中有关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描写,可先让学生找出具有特征描写的词语,如:呻吟、飞窜、恐惧、胆怯。体会用词的特点。再提出问题:“海鸭、企鹅、海鸥象征什么?”对于一时难以回答的学生,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幅企鹅的简笔画,让学生想象企鹅的外形像哪一种人,学生会回答:“像绅士!”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托义于物这一表现手法,说明它们象征害怕革命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这样图文并茂,由课文的词的分析引入到图,再由图深入实际生活,最后深入对课文真正用意的理解,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和丰富作品中的形象。
当然,要求教学中实施创新思维,这时对教师相应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在教学手段上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分析学生及学生的思维特点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要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就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面,以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并把它长久地保持下去,学生将会带着极大的创造热情走向社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才使我国在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