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垫子“变形记”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ds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理念
  本课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环节创设中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锤炼学生品格。
  二、设计思路
  跪跳起是小学体操教材中深受学生喜欢的一项内容,通过跪跳起的练习,对学生灵敏、柔韧、协调性及腰腹肌力量的提高均有明显作用。练习跪跳起不仅有较好的锻炼价值,还能培养学生勇敢、坚毅、顽强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項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通过教学发现,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提腰、收腿等技术要点,尤其在提腰时机方面,学生呈现的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在设计本节课时,采用了小垫子的多种“变形”组合方法,创设出多样的练习环境,具有设计巧妙、构思新颖、组合丰富、变化多样、针对性强等特点。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学中紧紧围绕摆臂压垫、提腰收腿等重点内容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来完成各种挑战,从而更好地掌握跪跳起技术。
  三、教学步骤
  1.科学引导,激发兴趣
  在学习跪跳起前,根据学生身心及教材特点,首先给学生们创编了一套热身健美操,练习时配合节奏鲜明的音乐,使学生快速进入热身状态。而后引导学生在一块小垫子上完成摆臂压垫的专项练习,强调“前摆重心提、后摆重心压、摆臂有制动、动作要优美”,并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由原地的摆压动作过渡到小腿与脚面用力跳起离开垫面,完成跪跳一定高度的练习。紧接着,为学生示范了跪跳转体动作,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模仿教师动作完成练习,并提示学生完成转体后小垫子保持整齐不动。
  教学意图:学生由原地的摆臂压垫动作逐渐过渡到用小腿和脚面跪跳具有一定高度的动作,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摆臂压垫腾空后完成跪跳转体动作,让学生体会小腿与脚面的压垫动作。
  2.层层递进,掌握新知
  经过前期的多种摆压练习,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想要挑战完整动作。
  游戏1:“一触即发”
  进入新授内容后,首先安排学生在两块小垫子平铺对接的场地上完成连续跪跳行进的练习,强调学生摆臂压垫自然、跪跳具有一定高度,为学生完成跪跳起动作做好前期铺垫。
  游戏2:“一跃而起”
  当学生能完成连续跪跳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将两块垫子前后部分重叠形成具有一层垫子高度的练习场地,在这个场地上,学生开始体验自低处跳上高处的练习。
  游戏3:“一气呵成”
  随着学习的深入,引导学生4人一组,将其中2块小垫子打开对接,把第3块小垫子打开放在两块小垫子的中间位置,第4块小垫子折叠好放在远端小垫子上,这时候4块垫子组合形成了“三层台阶”的练习场地,如图1所示。在这个场地练习时学生在低处准备,连续跪跳上两个高度后,再由最高处向最低处跪跳下,并在第2层“台阶”处完成跪跳起动作,一上一下往返进行,在整个练习中不断提示学生“高处不跳下,低处跪跳起”的组合要求。
  在经历了以上各种跪跳练习后,学生此时基本具备了跪跳起的能力,于是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给每位学生一块小垫子,让学生自由练习体会;然后在观看教师的动作示范后,学生进行巩固完整动作的练习,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帮助学生完成了技术的学习。
  教学意图:学生首先向前完成连续跪跳行进动作,而后教师通过小垫子的变形,引导学生完成跪跳上高处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摆臂制动要领,做到摆臂压垫动作协调充分,最后通过4块小垫子的组合,学生进行跪跳起往返综合练习。此环节涵盖了跪跳上高处和跪跳下低处及在高处跪跳起的组合动作,让学生体会由低向高再由高向低最后完成跪跳起的练习,帮助学生体会摆、压、提、收的重点动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课后反思
  1.器材活用,激发兴趣
  本次课的设计是以现行课程标准为依据,紧紧围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学习。各环节按照力求新、实用强、变化多样、针对性强等特点完成了设计,并依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创新小垫子的多种组合形式,创设出“高、低”不同的练习环境,其中4块小垫子的组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由低到高后再由高到低的组合跪跳练习,并促进了学生在学习技术中体能的发展。
  2.器材多用,发展能力
  针对主教材的特点及学生情况,充分发挥小垫子的多功能优势,“制造”各种高度和各种组合的练习,通过这些形式发展学生腰腹力量、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学生面对挑战的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本课不足
  本课教学中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跪跳起教学任务,但依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性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关乎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1]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作为本课程的崇高追求,这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这从
体育名师工作室联盟是近年来在一些省市迅速发展起来的体育教研共同体,是由多名地域体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自发组织、自主创生的“民间”组织。因其组织形式不受时空限制,工作室之间可跨县、跨市,甚至跨省结盟,而且成效显著,所以深受工作室学员们的喜爱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以浙江省为例,目前成立了杭州、温州、台州、舟山“四地七室”跨市体育名师工作室联盟以及乐清、平阳、苍南“三县三室”跨县体育名师工作室联盟等多个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学校体育要通过竞赛来实现教育的功能,参与竞赛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现在的孩子不太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在活动过程中,稍微不顺就攻击对方甚至做出过激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认为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或合作精神培养。  一、创造“协同合作”的机会  教师有意识地通
金秋十月,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谨祝国家繁荣富强!祝华夏儿女幸福安康!祝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一、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学校体育经历了3个阶段  1.1949年至“文革”结束。这一阶段学校体育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遭受摧残的曲折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参照革命根据地学校体育经验,吸收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的合理内容,并借鉴苏联学校体育的经验,结合新中国实际,制定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与规定……我
如何使优质课常态化,切实服务于常态课,充分发挥指导和借鉴作用,促进常态课优质化,是体育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而王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所展示的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常态课,也是一堂接地气的优质课,展现了一名体育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底蕴。很荣幸有这次试教的机会,让笔者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一、根植常态课——整体思维构建 设计亮点纷呈  刚拿到王老师这篇教学设计时,对本课安排的正面双手传球的一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它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经常重復地玩同一种游戏,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了解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目的,随时关注游戏中的具体情况,及时收集游戏中的反馈信息,根据课堂教学任务、游戏的性质、学生的情况,对游戏的活动形式、动作方法、规则等进行拓展,使每一个游戏都能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他们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各校坚持把“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目标,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涌现了很多可圈可点的生动案例。为迎接中国改革开放40年学校体育发展回顾与展望座谈会暨《中国学校体育》“学体部落”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顺利召开,本刊本期特别推出常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
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在每个孩子幼儿期,快乐的情绪记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因此,在3~6岁这一特殊时期,成人应对幼儿给予更加细微的呵护,从身体健康方面的关注到心灵健康方面的,给他们一个充满爱和欢乐的童年记忆。现代儿童观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自由的,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发展,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陶行知认为:“失掉自由,不能成人。教人做人,教人
笔者以选手身份参加了2020年江苏省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回首备赛历程,印象最深、花费时间最久的项目就是体育与健康室内知识课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以及依托课件上讲授展示(语言表达)。和许多体育教师一样,由于日常思考、实践较少,室内知识课是笔者的薄弱环节,当拿到竞赛规程时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比赛要求现场从初中体育教师备课用书《教学设计探微(体能与健康教育)》一书中抽取一篇进行现场制作。笔者为了充分准备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逐渐凸显。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逐渐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过去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能够做到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特征来实现以幼儿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明确每一位小朋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