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指出:“第一学段,除了由认读字和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外,应把词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理解词语的过程上 能够基本达到音和义的对应即可。所以,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让词语教学变得生动而高效。
根据平时在教学中的尝试、摸索,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词语教学方法。 1.插图或实物直观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简笔画、实物甚至是多媒体给予再现,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如教学6课《荷叶圆圆》中的“停机坪”一词。再如,教学9课《坐井观天》中的“井沿”。
一词。
除了这些一年级的汉语教科书上出现的词语梅花、枫叶、谷穗、棉花、高粱、鼹鼠、屋檐、柄、等词语可以采用插图或实物直观理解的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
2.动作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加强记忆。因为学生自己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如教学6课《荷叶圆圆》时,“躺”在荷叶上、“立”在荷叶上、“蹲”在荷叶上和在荷叶下“游来游去”等有关动作的词语学习,这种方法也很有帮助。
3.直观演示理解
一年级的孩子是形象直观的思维占主体,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直接展示、演示给孩子们看,能使抽象的词语生动起来,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3课《乌鸦喝水》一课时,理解“渐渐”一词时,就可采用实验操作、直观理解的方法。老师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一粒一粒地投进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其余同学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时,教师稍加点拨,说:“同学们,你们看到水面是怎样升高的呢?”学生立刻领悟到“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年级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注意到了这点,就会在一年级阅读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一年级上册的《小熊住山洞》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图美文简是这篇课文的特点。
课文的结尾处写道:“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与这段文字相配的是动物们感激的笑脸,手中举起的一束束鲜花和小熊父子俩略带羞涩的幸福憨态。再如,理解一年级下册《4.司马光》出现的“慌”一词时,可以联系上文“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和下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学生马上就能理解“慌”是什么意思了。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语。尽量避免以词解词,而是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体会词义。
如一年级下册2课《我多想去看看》中的“壮观”一词,很难用“雄伟的事物或风景”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壮观的景观?可能是雄伟的长白山瀑布,可能是升旗仪式,可能是夏天的云海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再如,一年级下册11课《小松鼠找花生》中的“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可以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
6.创设教学情境理解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
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学生感情朗读:“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通过你的朗读,感到天很大,大得没有边际。
师: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
生纷纷回答:大地无边无际,大得很。大海无边无际,大得很。草原是无边 无际的。
7.翻译理解
就是把词语翻译成学生的母语朝鲜语的方法。在教学非常抽象的词语时,此法比较方便直接。当然,有時汉语和朝鲜语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差别,另外,为了使学生加强语感也应尽量少使用翻译法。
总之,低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词而异,因生而异。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掌握词语的意思,恰当地运用词语,从而真正获得基本的汉语素养。
根据平时在教学中的尝试、摸索,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词语教学方法。 1.插图或实物直观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简笔画、实物甚至是多媒体给予再现,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如教学6课《荷叶圆圆》中的“停机坪”一词。再如,教学9课《坐井观天》中的“井沿”。
一词。
除了这些一年级的汉语教科书上出现的词语梅花、枫叶、谷穗、棉花、高粱、鼹鼠、屋檐、柄、等词语可以采用插图或实物直观理解的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
2.动作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加强记忆。因为学生自己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如教学6课《荷叶圆圆》时,“躺”在荷叶上、“立”在荷叶上、“蹲”在荷叶上和在荷叶下“游来游去”等有关动作的词语学习,这种方法也很有帮助。
3.直观演示理解
一年级的孩子是形象直观的思维占主体,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直接展示、演示给孩子们看,能使抽象的词语生动起来,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3课《乌鸦喝水》一课时,理解“渐渐”一词时,就可采用实验操作、直观理解的方法。老师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一粒一粒地投进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其余同学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时,教师稍加点拨,说:“同学们,你们看到水面是怎样升高的呢?”学生立刻领悟到“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年级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注意到了这点,就会在一年级阅读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一年级上册的《小熊住山洞》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图美文简是这篇课文的特点。
课文的结尾处写道:“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与这段文字相配的是动物们感激的笑脸,手中举起的一束束鲜花和小熊父子俩略带羞涩的幸福憨态。再如,理解一年级下册《4.司马光》出现的“慌”一词时,可以联系上文“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和下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学生马上就能理解“慌”是什么意思了。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语。尽量避免以词解词,而是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体会词义。
如一年级下册2课《我多想去看看》中的“壮观”一词,很难用“雄伟的事物或风景”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壮观的景观?可能是雄伟的长白山瀑布,可能是升旗仪式,可能是夏天的云海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再如,一年级下册11课《小松鼠找花生》中的“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可以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
6.创设教学情境理解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
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学生感情朗读:“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通过你的朗读,感到天很大,大得没有边际。
师: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
生纷纷回答:大地无边无际,大得很。大海无边无际,大得很。草原是无边 无际的。
7.翻译理解
就是把词语翻译成学生的母语朝鲜语的方法。在教学非常抽象的词语时,此法比较方便直接。当然,有時汉语和朝鲜语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差别,另外,为了使学生加强语感也应尽量少使用翻译法。
总之,低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词而异,因生而异。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掌握词语的意思,恰当地运用词语,从而真正获得基本的汉语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