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安徽省钉螺分布和长江安徽段水位变化情况,以及二者与血吸虫病传播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1991—2012年长江安徽段大通水文站相关水文信息资料,以及同期安徽省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根据血吸虫病病情,分别推算全省血吸虫病病例数和病畜数,计算全省人群和家畜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比较三峡工程蓄水前(1991—2002年)后(2003—2012年)钉螺面积及钉螺密度的差异,分析长江安徽段水位与钉螺面积及血吸虫感染率的相关性。
结果1991—2012年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最高最低水位差、丰水期水位均值、枯水期水位均值和丰枯水位差值变化幅度分别为11.40~16.30、3.68~5.20、6.70~12.12、9.92~14.40、4.77~7.64和4.13~8.93 m。蓄水前、后全省钉螺面积分别为(28 613±362)、(29 477±918)hm2(t=-3.00,P=0.007),钉螺密度的P50(P25~P75)分别为1.51(1.15~2.43)、0.43(0.29~1.10)只/0.11 m2(H=4.28,P<0.001)。蓄水前全省人群和家畜的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68%(99 482/5 935 147)和4.62%(13 923/3 011 33),人群平均急性感染例数为328例,蓄水后分别为0.60%(39 747/6 649 380)和1.65%(1 291/783 224),人群平均急性感染例数为71例。钉螺面积与最高水位、最高和最低水位差值、丰水期水位均值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4、-0.509和-0.477,P值分别为0.014、0.015和0.025);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与最高水位、最高最低水位差值、丰水期水位均值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2、0.587和0.446,P值分别为0.011、0.004和0.038);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与最高水位、最高最低水位差值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7和0.553,P值分别为0.016和0.008);急性血吸虫感染例数与最高水位、最高最低水位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1和0.486,P值分别为0.023和0.022)。
结论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安徽段水位的变化对钉螺的分布以及人畜血吸虫感染产生一定影响,钉螺分布面积呈现上升趋势,钉螺密度、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现下降趋势。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安徽段具有一定的削洪作用,对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