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澜沧江-湄公河边上的人们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bo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湄公河起源于青海的唐古拉雪山之上,在中國境内叫澜沧江,4880公里的干流浩浩荡荡流经中、老、缅、泰、柬、越6个国度,最终注入中国南海。千百年来,人们通过耕作、捕鱼、晒盐等方式从大河中获取生存必需和生计来源,更是将心灵信仰和对美好的愿景寄托于其中。


  我生活在澜沧江-湄公河流经的一个边境小城。当我试图去记录这条大河时,选择了航拍这一种脱离常规视角的方式去解读生活在这条大河边上人们的故事。因为航拍让我得以脱离地面三维空间的具象表达形式。我想这种“高度”不仅是空间距离上的物理数值,更是一种跨越地理、时空、文化形态之上的记录维度。大河的生命景象是在时间中流淌着、沉淀着的,将生活形态差异的人们串联在一条大河上,河边生活的人们塑造着、丰富着大河的存在,人和河流关系的共生衍变在高空视角下,形成一种“看似远,实则近”的有趣成像。河边的建筑有茅屋家园,还有威严寺庙;河边人们的快乐表达可以是汹涌人潮的聚集狂欢,还可以是一叶轻舟放一盏水灯,还可以是小和尚沙滩画上的“怪兽”。


  当我不断把无人机的镜头拉高,地面的人和建筑物越来越小,但是大河却一点一点变得高大丰满起来。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非凡的大河,是因为它与它哺育的土地和人们,形成了一种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的多元共生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其他文献
“视觉”对于时尚的重要意味不言而喻,时尚行业从来就不乏引人注目的图像。除了职业摄影师之外,制造、传播、审核、获取、归档和使用摄影图像的主体覆盖了整个时尚产业:设计师、造型师、化妆师、品牌公关、模特经纪人、时尚博主、自媒体人……一部分“外人”眼里,时尚行业中的摄影图像仅仅呈现出剥离了种种功能的、被规划的“美”或者“潮流”,但摄影作为信息媒介(如模特图录)、记录和归档工具(如街拍)的功能同样运作于这个
期刊
8月19日,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日子里,“大国重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摄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隆重开幕。展览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杂志社承办,并得到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的资助。  展览期间,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在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中国摄影家协分党组书记郑更生等的陪同下
期刊
作为一名十几年的“尼康党”摄影记者,我对尼康的熟悉程度就像对自己的家人。从最早的尼康D70S,到现在的尼康D5,我几乎使用过尼康的所有重要机型。尼康FX格式数码单反相机新品D850于8月底发布后,因“像素高”与“速度快”而备受业界关注,我有幸在9月中旬亲身体验了这款相机的拍摄性能。  体育摄影对相机的连拍速度一向要求严苛。尼康D850单机身可达到7幅/秒,使用竖拍手柄和全新的电池后,最高连拍速度可
期刊
我学习摄影始自大学阶段,考古学专业的课程中有摄影课,那是在1980年;正式从事文物摄影是从1992年开始的。说是“正式”,其实拍摄都是伴随学术工作、业务工作进行的,一直到现在。这是形成我在摄影方面的成果和认识的基础,也使我有机会经历并承担文物行业各个门类的摄影工作。我参加田野考古工作10年,之后主持过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外文物展览、展览多媒体、学术图书报刊编撰出版、科研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现在仍
期刊
8月19日至23日,大理国际影会时隔两年之后再启幕,迄今已七届。  李东翰凭《我也是你&无人之境》获得影会金翅鸟最佳摄影师奖;金翅鸟最佳新锐摄影师颁给了法国摄影师克罗艾·雅菲(ChloéJafé);金翅鸟最佳出版物归属由长谷川美祈(Miki Hasegawa)创作的《内部笔记》(Internal Notebook);由约亚基姆·柯蒂斯(Jojakim Cortis)和阿德里安·松德雷格(Adria
期刊
当我开始与摄影密切地打交道时,便惊奇于照片与被称为“超现实主义”的美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很多作家和评论家曾就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尤其将超现实主义视为20世纪摄影实验的早期元素。但这些我看过的作品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直至今日,在摄影中超现实竟始终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手段。  应该说这种超现实的光环一开始就存在于摄影之中:一张照片通过玻璃-镜头捕捉世界,它不同于艺术家通过绘画、泥塑等明显有人为迹象的手段构建
期刊
在最新的哈蘇与雅昌共同出版的个人摄影集《洪荒大地》中,一直新作不断的风光摄影师王建军又增加了几幅新作,其中就有无人机航拍系列。通览整部摄影集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近些年在他的风光摄影系列中,无人机航拍的出片率越来越高。在数次航拍美国西部之后,他也在本刊访谈中提到了要重新拍摄他所熟悉的中国西部,只是这一次更多地要用到无人机。作为中国风光摄影的代表性人物,王建军的选择也代表着中国风光摄影的一种新
期刊
我這组作品的名字叫《空间城市 》强调了主观想象,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  当我使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整个城市的时候萌发了一些有趣的想法,我想把那些造型各异的建筑,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呈现,获得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我心目中城市的样子。而这种灵感是来自于著名的“空想建筑师”尤纳·佛莱得曼 。他提出了移动城市的概念 ,他希望“建立一套复杂多变的建筑架构体系 ”,由居住者来决定建筑和城市规划。这个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期刊
无人机航拍的图片在《财新周刊》版面使用的多吗?  虽是财经杂志,但我们很重视航拍这一块,但最后呈现的版面中,航拍的图片其实用得并不是很多,一组图片里我可能只会用一张或两张,作为开篇或者结尾,说明问题即可。因为航拍图片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必须要与地面的影像结合起来使用。航拍的好处在于能宏观地告诉读者当时发生了什么,直观地传达现场的全貌,其他的我更愿意通过地面常规的图像细节来展示问题。我们的摄影与编辑团
期刊
汕头与中国摄影渊源颇深。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汕头公元厂诞生了中国第一张相纸,成就了全国一批摄影人。 曾任汕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的马卡,得益于父亲对摄影的热爱,1975年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他早年就职于汕头经济特区宣传部,这样就把工作和爱好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近30年的时间里,有过多次直升机航拍汕头的机会,留下了许多各个阶段城市面貌的老照片,在无人机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依然坚持航拍记录城市面貌,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