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天网”如何不漏?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ush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审计人员曾在一篇文章里算了一笔账:据2004年的调查数据,全国审计系统大约有8万工作人员,其中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大约为2500人。而在2005年,中央财政总收入为17249.79亿元,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54.54%,中央财政总支出为20249.41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60.07%。换句话说,全国审计系统的8万人里,其中的3.1%人要负责审计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4.54%、总支出的60.07%。从被审计单位数量上来看,全国大约有80万个,其中约有3万多个为中央及其所属单位。
  从这组数据来看,它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我们的审计机关,尤其是审计署,担子很重却人手有限。其实问题不这么简单。比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等,都可能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我这里想说的,主要是制度层面的问题。
  就拿德国来说,它目前是一个略比中国大的经济实体,但它审计总署的直属人员不到700人。尽管在疆域等方面,德国不能跟中国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任何国家都一样,面对执行机构如此繁多的项目和活动,国家的外部审计机构是不可能一一加以审计的,也没有必要把审计机关弄得巨无霸一样。因此,外部审计实际上都是有选择性的。
  这样一来,机制就至关重要了。因为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同样的事情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比如在美国,审计总署也不可能对联邦执行机构的项目和活动,一一进行审计。每年依然有大量的项目和活动会没有被审计到。那么,这种“漏洞”是否会成为联邦执行机构的空子呢?
  美国会计总署在决定审计工作计划时,会通过和国会各委员合成员、各委员会工作人员及个别议员磋商,来确定哪些是国会关注的问题。同时,也认真考虑各种听证会、国会辩论、委员会报告和个别议员的声明等等。这时,国会委员会、议员、舆论和公众的关注,等等,就形成了一条相互制约的链条,审计机关盯不过来,公众还在盯着你呢,而且议员也在关注着呢。这样一来,执行机构不守规矩的风险就非常高了,因此执行部门的内部审计也就会因为难以糊弄而质量相对较高,大体上可以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一、审计机关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审计每一个预算执行机构;二、从审计机关自身来说,由于考虑到部门之间的关系、审计人员的素质等等因素,就可能出于对“审计风”的控制,因为怕干错活,就会在容易引起分歧的问题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样一来,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就有疏漏的可能;三、媒体目前对社会对财政的监督制约还是很有限的,至少我们目前无法想像某省的日报会刊登独立调查出来的某个厅局的预算执行情况,或者能够对审计厅所做的审计报告提供反证,进行深入细致的质疑。因此被疏漏掉的机关单位基本上不用害怕人民群众的雪亮眼睛。
  从目前的相关规定来看,审计遵循的是一种封闭性很强的运作模式。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做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只能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政府裁决,本级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司法的介入和分歧的公开化。这种将分歧内部化的制度设计可以掩盖矛盾,维持审计机关的“权威”和“积极性”。
  对于审查结果,是否向社会公众公开,按照《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第五条的规定,实行审批制度:“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必须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涉及重大事项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并且该准则第九条还要求,“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的商业秘密,并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本来,任何国家出于安全的考虑,都会有自己的保密情报资料需要禁止随便公开,可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这两条规定很容易成为权力意志的工具,审计结果是否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权力的意愿。因为所谓“涉及重大事项”也好,“国家秘密”“社会影响”也罢,都是可以伸缩自如的字眼。
  不仅对于眼下的审计信息是这样,就是审计档案,照样对公众,包括人大代表,都是大门紧闭。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里,我们的审计怎样才能天网恢恢又疏又漏?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者为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63年前,一本法国人写的童话《小王子》在美国首次出版,而法国人却只愿意记得它的法国出版日——1 946年4月,并高调为它过这个“来历可疑”的60岁大寿,足见其用心之良苦    好吧,我们就尊重骄傲的法国人的意愿,再来纪念一次《小王子》诞生60周年吧。尽管三年前,全世界已经大张旗鼓,为同一个生日大大热闹了一番。  本来是这样的:《小王子》于1943年在美国首次印行,三年后才在结束战祸的自由法国正式出
秦杰追踪收集这批流失文献的过程,好比一个斗智斗勇的侦破故事。从中也窥见一些民间文物市场鲜为人知的门道    2007年1月3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闭馆,开始为期三年的改扩建工程。62万件馆藏文物被送往周转库房,整个文物搬迁过程高度保密。  2月3日,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一批印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标记(国博前身)的牛皮纸袋陆续出现,其中包括文物账目、文物照片和底片、古代笔记、文物
半个世纪前,苏州老城、北京老城等消失在“破旧”声中。半个世纪后,济南老城在“开发”热浪中逐渐被拆除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由老济南城内众泉汇流天然而成,几乎占了旧城的四分之一,是全国惟一一个与历史街区连成一体的城中湖。建筑因湖而成风景,湖因历史建筑而藏史韵。大明湖是泉城济南人心中的湖。  然而,山东电视节目主持人武大海,最近被大明湖扩建的事情激怒了。  2007年10月
历经福利分房,到住房产业化,再到现在的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行政性调控商品房地产市场的努力事实上不得不黯然退位,政府将自己的职能重新定位到“保障”二字。  “市场归市场、保障归政府”的架构,成为8月13日“24号文”发布与8月24日的全国城市住宅工作会议后贯彻的方向。然而,政府能否把市场与保障理性地区分,能否把握好参与的界限,仍是二者能否各归其位的关键,否则政策走形的历史仍会重演。
那些“抖空竹”、跳皮筋、丢手绢的简朴“老儿戏”,变成了物质匮乏年代的象征,只有在老胡同和远离城市浮华的偏远地区,还保持着生机。而伴着豪华玩具和虚拟游戏形单影只长大的一代,又失去了什么?    “让我们借助一句歌词来开始吧!想起来是那么遥远。或者让我们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开头好吗?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还是上个世纪呢……”这是今年6月举办的北京潘家园怀旧玩具展上的广告语。  在这里,各种老玩具杂陈:空竹
塔利班在2001年3月的一场暴行,使两尊巴米扬大佛化为山崖前一堆200吨重的碎石砂砾。如今,专家也许能将这些碎石拼接还原大佛面貌,但大佛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阿富汗人民手中    公元7世纪,玄奘在前往印度求经途中路过阿富汗的巴米扬山谷,随后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中留下了宝贵的记载,其中写道:  “王城东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景,室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金俞石释
出版商的目的不是在为文学史增添一部作品,而是为市场增加一个商品    文学评论家。从事当代中国文学、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研究、教学。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文学教授。较为关注“80后”作家群,提倡“80后”要有自己的批评家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畅销的年轻作家的作品,和传统文学相比有什么不同?  张柠:现在的文学生产跟传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版商就知道这本书好不好卖,因为他的目的不是在为文
有一年夏天,母亲扭伤了脚,而那几天我因为太忙没有给家里打电话。她想我想得要紧,正好看晚报上有个记者和我同名同姓,便通过报社的热线电话,找到了那个女孩。  母亲很坦白自己将思念女儿的情绪转接到这个陌生的同名人身上,并为自己的冒昧而感到抱歉。幸运的是,这个女孩非常理解她的心情,后来逢年过节也会打电话给她,而母亲也对她报道的新闻特别留意。  在这件事上,我一方面觉得内疚,另一方面亦觉得母亲够cool,够
从上世纪70年代的“晚、稀、少”,到1984年确立并影响至今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大中城市居民只允许有独生子女、农村独女户可生第二胎——这个决策过程时间非常短。其背景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已经等不及完全依靠生产力的发展来控制人口    1850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这样评论中国的人口: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增长的过剩人口,早已经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这时的中国正走到人
现在城市变大了,交通方式不得不改变,也许人们可以先乘坐地铁到一个地方,出来租一辆公共单车,骑几公里,很方便。但是,在自行车道“瘦身”的时代,自行车回归生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前途如何,就成为我们时代的问题。    消失的“自行车长龙”    在世界,自行车,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在中国,自行车,是摄影家王文澜的一张名片。  现在,这张名片,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尴尬……  1968年就当兵的王文澜,是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