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勤工助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资助制度之一,不仅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助学活动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他们的经济困难,而且具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扩宽知识、强化技能、身心健康等育人功能,这是一种“自主性资助”,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8-020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功能与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勤工助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资助制度之一,是指高校学生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有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勤工助学是一种“自主性资助”,不仅具有较强的经济资助功能,而且具有现实的实践育人功能。
1 勤工助学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都特别重视实习实践这一环节,力图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事实也证明,经历过一定实践课程学习的学生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能力,更好的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然而,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组织安排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难度加大,实践效果有时也难以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勤工助学这一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同时获得一定报酬。因此,勤工助学工作的任务不再仅仅是解决经济困难,更在于实践育人。
勤工助学相对于其他资助方式,有着以下特点:一是主动性。勤工助学是一种“主动性资助”。学生主动的通过工作获得报酬,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资助,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在解决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避免了心理上的负担,也表明了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二是广泛性。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限制,通常各项补助只发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此资助群体范围较小,也不能解决贫困学生的全部问题。勤工助学岗位所面向的群体不仅仅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是广大愿意通过劳动获得有偿报酬的学生,他们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渠道。三是双效型。高校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获得一定报酬,缓解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拓展知识,提高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在实践中育人。
正因为勤工助学具有其他资助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这种方式也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与勤工助学等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使大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要整合校内资源,规范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由此可见,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践育人的必要环节,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育人中的占有重要地位。
2 高校勤工助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济困助学的重要载体,更是育人的重要基地。勤工助学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其发挥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扶助,更在于对学生的道德水平、知识运用、技能培养、品格意志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尤其在勤工助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勤工助学渠道的不断开辟,勤工助学方式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勤工助学行列的情况下,勤工助学的功能也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一是道德的教化。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践履,是高校结合具体实践对学生进行品格引导与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对工作和分配的任务要高度负责,严格遵守岗位的各项要求,要任劳任怨,不怕苦与累。通过参加劳动,学生可以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从而克服贪图享受的不良思想,培养自身的节俭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教育意义要远远大于他们通过劳动所获得报酬的价值,也使他们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奉献社会。
二是知识的扩展与完善。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比较重视专业理论,对应用的要求不高,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掌握课本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但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而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劳动,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使得理论知识不在空洞,达到学有所用。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有限,会通过有意识弥补这些方面的内容,来适应岗位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参加勤工助学,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来的知识,丰富了自身的社会阅历。
三是技能的培养。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生活区域比较狭窄,接触的也主要是本班同学。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使他们有机会与更多的学生乃至社会上的人士进行交流,能够开拓视野,学会与不同人群进行沟通与合作,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在劳动中,学生在各工作岗位上会独挡一面,承担某项职责,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在组织和参与具体工作中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四是心理健康的引导。高校勤工助学的主体绝大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面临经济压力,价值取向上往往未能有太高的目标,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经济困难和攀比心理易于产生思想负担,形成内向、孤僻、多疑的性格,对自身的爱好、特长等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些心理上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而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使得这些学生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去,在劳动中重新审视自己,并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许,从而解除思想上的负担,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因为勤工助学是一种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方式,容易得到广大同学的接受,从而缓解心理上的困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田汉族.教育服务理论的提出及实践价值[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3]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4]薛浩.高校勤工助学规范化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8-020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功能与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勤工助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资助制度之一,是指高校学生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有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勤工助学是一种“自主性资助”,不仅具有较强的经济资助功能,而且具有现实的实践育人功能。
1 勤工助学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都特别重视实习实践这一环节,力图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事实也证明,经历过一定实践课程学习的学生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能力,更好的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然而,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组织安排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难度加大,实践效果有时也难以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勤工助学这一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同时获得一定报酬。因此,勤工助学工作的任务不再仅仅是解决经济困难,更在于实践育人。
勤工助学相对于其他资助方式,有着以下特点:一是主动性。勤工助学是一种“主动性资助”。学生主动的通过工作获得报酬,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资助,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在解决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避免了心理上的负担,也表明了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二是广泛性。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限制,通常各项补助只发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此资助群体范围较小,也不能解决贫困学生的全部问题。勤工助学岗位所面向的群体不仅仅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是广大愿意通过劳动获得有偿报酬的学生,他们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渠道。三是双效型。高校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获得一定报酬,缓解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拓展知识,提高能力。高校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在实践中育人。
正因为勤工助学具有其他资助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这种方式也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与勤工助学等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使大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要整合校内资源,规范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由此可见,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践育人的必要环节,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育人中的占有重要地位。
2 高校勤工助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济困助学的重要载体,更是育人的重要基地。勤工助学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其发挥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扶助,更在于对学生的道德水平、知识运用、技能培养、品格意志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尤其在勤工助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勤工助学渠道的不断开辟,勤工助学方式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勤工助学行列的情况下,勤工助学的功能也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一是道德的教化。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践履,是高校结合具体实践对学生进行品格引导与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对工作和分配的任务要高度负责,严格遵守岗位的各项要求,要任劳任怨,不怕苦与累。通过参加劳动,学生可以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从而克服贪图享受的不良思想,培养自身的节俭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教育意义要远远大于他们通过劳动所获得报酬的价值,也使他们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奉献社会。
二是知识的扩展与完善。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比较重视专业理论,对应用的要求不高,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掌握课本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但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而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劳动,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使得理论知识不在空洞,达到学有所用。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有限,会通过有意识弥补这些方面的内容,来适应岗位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参加勤工助学,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来的知识,丰富了自身的社会阅历。
三是技能的培养。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生活区域比较狭窄,接触的也主要是本班同学。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使他们有机会与更多的学生乃至社会上的人士进行交流,能够开拓视野,学会与不同人群进行沟通与合作,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在劳动中,学生在各工作岗位上会独挡一面,承担某项职责,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在组织和参与具体工作中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四是心理健康的引导。高校勤工助学的主体绝大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面临经济压力,价值取向上往往未能有太高的目标,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经济困难和攀比心理易于产生思想负担,形成内向、孤僻、多疑的性格,对自身的爱好、特长等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些心理上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而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使得这些学生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去,在劳动中重新审视自己,并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许,从而解除思想上的负担,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因为勤工助学是一种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方式,容易得到广大同学的接受,从而缓解心理上的困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田汉族.教育服务理论的提出及实践价值[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3]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4]薛浩.高校勤工助学规范化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