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选择新奇有趣的导入方法,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转向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切实增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选择新奇有趣的导入方法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入新奇有趣的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教具,让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的实体模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几何体,了解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展示完这些特殊物体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物体,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由圆柱体和圆锥体构成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这些几何体的性质与特征,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为了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良好互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过于呆板,则难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问题,通过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多层次和多角度来考虑问题。如在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底与高都相等的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形,并给出底与高都相等的圆锥容器和圆柱容器以及沙子等实验物品,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思考两者之间的体积关系。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并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自主动手探究,学生们发现,将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后,倒入圆柱容器中,沙子只占到圆柱容器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但在动手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自身的探究欲望,为进一步拓展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数学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通过对例题或错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观察几何体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构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这一过程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此外,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素质教育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不断研究、不断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促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高效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其他学科实施教学,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学习。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可以先画五分钟的画,比如,我们先来画一个圆形,看谁画的最圆。”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都热情高涨地画画,并且在画圆的过程中,学生们讨论怎样画才能将圆画得最圆。有的学生想出这样一个办法:用两支笔作画,其中一支作为支点,另一支开始围绕这一支点画圆,这样画出的圆是比较圆的。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新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圆规来画圆,并提出这样的要求:固定某一点不变,不断变换长度画圆;长度固定不变,而另一点不固定;固定点不变,长度也不变画圆。通过这几种方式,学生逐渐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技巧,并对圆形产生了初步的感知,了解了圆的主要性质与特点。
责任编辑 余 华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转向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切实增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选择新奇有趣的导入方法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入新奇有趣的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教具,让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的实体模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几何体,了解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展示完这些特殊物体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物体,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由圆柱体和圆锥体构成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这些几何体的性质与特征,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为了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良好互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过于呆板,则难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问题,通过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多层次和多角度来考虑问题。如在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底与高都相等的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形,并给出底与高都相等的圆锥容器和圆柱容器以及沙子等实验物品,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思考两者之间的体积关系。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并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自主动手探究,学生们发现,将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后,倒入圆柱容器中,沙子只占到圆柱容器的三分之一。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但在动手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自身的探究欲望,为进一步拓展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数学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通过对例题或错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观察几何体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构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这一过程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成功的乐趣。此外,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素质教育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不断研究、不断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促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高效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其他学科实施教学,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学习。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可以先画五分钟的画,比如,我们先来画一个圆形,看谁画的最圆。”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都热情高涨地画画,并且在画圆的过程中,学生们讨论怎样画才能将圆画得最圆。有的学生想出这样一个办法:用两支笔作画,其中一支作为支点,另一支开始围绕这一支点画圆,这样画出的圆是比较圆的。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新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圆规来画圆,并提出这样的要求:固定某一点不变,不断变换长度画圆;长度固定不变,而另一点不固定;固定点不变,长度也不变画圆。通过这几种方式,学生逐渐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技巧,并对圆形产生了初步的感知,了解了圆的主要性质与特点。
责任编辑 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