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震袭向克什米尔的崇山峻岭。在那里,分界线两边,人们已经对峙了近60年。在对分界线对面亲人的呼唤与不断的恐怖爆炸声中,分界线终于开放了……
2005年10月8日,当地时间8点50分,印度总理辛格和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正在召开印度各首席部长会议。突然,桌上盛满水的杯子在摇晃。随后,头顶上的装饰灯也不停地摇摆起来。是地震了!辛格与索尼娅·甘地及官员们迅速从会场跑到了外面的草坪上。
震惊全球的“南亚大地震”就这么爆发了。
克什米尔:那块灾难之地
大地震的强波过去以后,阿卜杜勒发现,他已经从他的人生最高点掉进了深渊。
阿卜杜勒的家在克什米尔的乌里,距离震中的穆扎法拉巴德仅60多公里。地震袭来的时候,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建立的两座房子倒塌,亲眼见着儿子被埋在地下。而他的姑妈和伯父——都住在穆扎法拉巴德——也从此再也没有了音讯。他们刚刚在一个半月前来探望过自己一家,“我们一起聊天,一起喝茶,我们甚至做我们传统的盛宴招待他们。我几乎疯狂地高兴!”阿卜杜勒回忆说。
45岁的阿卜杜勒自打出生就一直没见到过姑妈和伯父,因为自从他出生起,他与姑妈和伯父就分住在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在他们中间隔着那条“印巴实际控制线”。他们像许许多多的克什米尔人一样,自从1947年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爆发,骨肉亲人就相隔咫尺天涯,一等就是58年。阿卜杜勒没想到,终于等来的那次见面竟成永诀。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印度之北和巴基斯坦之东的接壤处,有一块常常是标成白色的疆土,那就是克什米尔。1947年以后,英国撤离,印巴分治,这些土邦自己决定归属哪方。
于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爆发了。三次克什米尔战争的结果,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别控制,各占约一半。
这次克什米尔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巴控区内,灾情极其惨烈,夺去了8万人的性命,令300万人失去家园。在印控区内,也有一千多人死亡——一条“控制线”可以隔断印度和巴基斯坦,却不能阻挡地震波的来袭。没有什么比这悲剧更明白地提示出印巴山水相连的事实。
50年兵戎相见后的橄榄枝
就在大地震发生的当晚,印度总理辛格拨通了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电话。他表示,印度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向巴基斯坦提供巴方认为适合的援助。而穆沙拉夫,也非常善意地接受了对方伸过来的橄榄枝。
9月14日,他们在纽约利用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会,举行了4个多小时的闭门会谈。第二天,他们发表联合声明说,印巴同意为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寻找一切可能的办法,并重申决不允许恐怖主义活动破坏两国间的和平进程。
4月16日,穆沙拉夫曾赴印度的新德里进行了两天的非正式访问,他还和辛格一起观看了一场印巴间的板球赛,这被媒体称为“板球外交”。在那次会谈中,两位领导人谈到了经贸问题,也谈到了要增开连接克什米尔印巴控制区之间的公共汽车班次。
被称为“和平大篷车”的连通控制线两端的公共汽车,就是在2005年4月7日开通的。
但是,即使是乘坐“和平大篷车”,双方的乘客也不能径直跨过控制线。他们必须先搭乘公共汽车前往跨越印巴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的卡曼桥,在这里他们需要下车,徒步过桥,越过实际控制线,登上控制线另一侧对方的公共汽车,然后继续各自的行程。也就是说,乘客们将可以穿越实际控制线,但车辆仍不能越线一步。
但是,这已经是相隔58年后的历史性破冰之旅了。
地震打开边界控制线
大地震发生后,控制线两边的军队已经开始用无线电相互联系,合作救灾。一位负责一所战地医院的印度高级军官说:“我们一天之内会和克什米尔边界另一侧的(巴基斯坦)军官通过无线电进行多次联系,我们随时保持沟通状态,主要的沟通都涉及在控制线附近的直升机运输赈灾问题,我们还在如何尽快找到遇难者尸体方面进行情报共享。”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忘记战争,一心只想着救助灾民。这所战地医院是刚刚建立的,但我们已被迫扩大了太平间的地方,因为我们的士兵随时都会挖出遇难的灾民。”这位印度军官说,以他的记忆,在克什米尔边界线上,这样的两军交流是史无前例的。
大地震发生之后,开放克什米尔边界控制线——而不是仅仅开通一趟公共汽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救灾的角度,开放控制线对救助巴控地区的灾民非常有利。克什米尔的地震,巴控地区一些山村除了直升机能够靠近投放补给外,地面人员一时无法到达。从印控区一方绕过去,反倒更为便捷。一旦边境开放,救灾物资和人员便大大提高救助效率。
就在穆沙拉夫提出开放边境后,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婉拒了这项建议,称绝对不能为任何人开放边境线。最后,双方都做出让步,采纳了限制性开放的建议。也就是说,过往的人,先要经过X光扫瞄的安全检查才能过关。
10月17日,双方开始讨论让印度援助的直升机进入巴基斯坦的问题。巴基斯坦人说,他们愿意接受印度的直升机,但是,他们不要印度的飞行员,要自己人来驾驶,被印度人气愤地拒绝,双方谈崩了。
10月19日,在地震发生了11天以后,控制线两边的民用电话接通了。第一个电话是一个名叫阿卜杜勒·加尼的印控区居民打给他在巴控区穆扎法拉巴德的叔叔的。他得知,自己的叔叔还活着,当场抱着话筒不禁热泪滚滚。
10月22日,印度方面就宣布他们将于27日开放三个通道口,而巴基斯坦方面则主张开放五个跨境救灾中心。
然而,一场大爆炸又险些让这场地震打开的和解之门关上。
2005年10月29日,新德里三个繁华市场连续发生爆炸,造成200多人伤亡。警方把嫌疑目标锁定在了恐怖组织“虔诚军”身上。
爆炸的消息传到了印巴双方正在就开放克什米尔开放边境谈判的会场,刚开始几个小时的会谈中断了。这时,巴基斯坦代表站了出来,强烈地谴责这次攻击,这种鲜明地表态,最终挽回了会场气氛。这场马拉松式的长谈,最终在第二天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协议:从11月7日起,开放5个边界检查站;救济的物品可以从任何一方进入对方;普通公民也可以通过,但是只能步行。
“我们已敞开心扉”
11月7日,距离大地震的发生已经一个月,历史性的一幕拉开了。
印度军官桑塔努·高斯和巴基斯坦军官阿里汗站在那条代表着边界控制线的白色胶带两边。
在印控克什米尔查干巴哥一侧竖有一幅醒目的标语:“我们还没有开放实际控制线,但我们已敞开心扉。”
当地时间中午11时50分,两位军官各自把手伸过白线,紧紧握在一起。两人身体尽力前探,脚却牢牢“钉”在白线后,生怕越过一步。这使得两人的姿态颇为滑稽。
在交换了象征和平的白色旗帜后,接着,几名印度人开始将救灾物资卸下卡车,递交给巴方,这是第一批越过实际控制线的救灾物资。“这种感觉真好。”印方军官桑塔努·高斯说。“此时此刻意义重大。”巴方官员塔希尔·纳克维回应,“我们非常有希望(达成和解)。”
但这一天并没有允许普通村民越过边界。按双方协议,想到另一方探亲的人,需先登记,然后印、巴政府将互换探亲者登记名单,还得再用10天时间来审查名单。
民众们等待开放已经等了太久,等不及了。用家住乌里的一位叫52岁的阿卜杜勒·拉希姆的话说,地震后,“我既没见到印度方面有什么动静,也没看见巴基斯坦方面有什么起色。对我来说,推迟一天就好像一年。”拉希姆说。
11月19日,在南亚大地震发生了一个月零11天之后,第一位克什米尔普通百姓获准跨过了边界控制线。
“我觉得我好像是去麦加朝圣”,80岁高龄的柏根·简在跨过这座由巴基斯坦工程师建造的桥梁,踏上巴控区的土地时,感慨万千。”
2005年10月8日,当地时间8点50分,印度总理辛格和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正在召开印度各首席部长会议。突然,桌上盛满水的杯子在摇晃。随后,头顶上的装饰灯也不停地摇摆起来。是地震了!辛格与索尼娅·甘地及官员们迅速从会场跑到了外面的草坪上。
震惊全球的“南亚大地震”就这么爆发了。
克什米尔:那块灾难之地
大地震的强波过去以后,阿卜杜勒发现,他已经从他的人生最高点掉进了深渊。
阿卜杜勒的家在克什米尔的乌里,距离震中的穆扎法拉巴德仅60多公里。地震袭来的时候,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建立的两座房子倒塌,亲眼见着儿子被埋在地下。而他的姑妈和伯父——都住在穆扎法拉巴德——也从此再也没有了音讯。他们刚刚在一个半月前来探望过自己一家,“我们一起聊天,一起喝茶,我们甚至做我们传统的盛宴招待他们。我几乎疯狂地高兴!”阿卜杜勒回忆说。
45岁的阿卜杜勒自打出生就一直没见到过姑妈和伯父,因为自从他出生起,他与姑妈和伯父就分住在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在他们中间隔着那条“印巴实际控制线”。他们像许许多多的克什米尔人一样,自从1947年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爆发,骨肉亲人就相隔咫尺天涯,一等就是58年。阿卜杜勒没想到,终于等来的那次见面竟成永诀。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印度之北和巴基斯坦之东的接壤处,有一块常常是标成白色的疆土,那就是克什米尔。1947年以后,英国撤离,印巴分治,这些土邦自己决定归属哪方。
于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爆发了。三次克什米尔战争的结果,就是现在的克什米尔被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别控制,各占约一半。
这次克什米尔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巴控区内,灾情极其惨烈,夺去了8万人的性命,令300万人失去家园。在印控区内,也有一千多人死亡——一条“控制线”可以隔断印度和巴基斯坦,却不能阻挡地震波的来袭。没有什么比这悲剧更明白地提示出印巴山水相连的事实。
50年兵戎相见后的橄榄枝
就在大地震发生的当晚,印度总理辛格拨通了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电话。他表示,印度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向巴基斯坦提供巴方认为适合的援助。而穆沙拉夫,也非常善意地接受了对方伸过来的橄榄枝。
9月14日,他们在纽约利用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会,举行了4个多小时的闭门会谈。第二天,他们发表联合声明说,印巴同意为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寻找一切可能的办法,并重申决不允许恐怖主义活动破坏两国间的和平进程。
4月16日,穆沙拉夫曾赴印度的新德里进行了两天的非正式访问,他还和辛格一起观看了一场印巴间的板球赛,这被媒体称为“板球外交”。在那次会谈中,两位领导人谈到了经贸问题,也谈到了要增开连接克什米尔印巴控制区之间的公共汽车班次。
被称为“和平大篷车”的连通控制线两端的公共汽车,就是在2005年4月7日开通的。
但是,即使是乘坐“和平大篷车”,双方的乘客也不能径直跨过控制线。他们必须先搭乘公共汽车前往跨越印巴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的卡曼桥,在这里他们需要下车,徒步过桥,越过实际控制线,登上控制线另一侧对方的公共汽车,然后继续各自的行程。也就是说,乘客们将可以穿越实际控制线,但车辆仍不能越线一步。
但是,这已经是相隔58年后的历史性破冰之旅了。
地震打开边界控制线
大地震发生后,控制线两边的军队已经开始用无线电相互联系,合作救灾。一位负责一所战地医院的印度高级军官说:“我们一天之内会和克什米尔边界另一侧的(巴基斯坦)军官通过无线电进行多次联系,我们随时保持沟通状态,主要的沟通都涉及在控制线附近的直升机运输赈灾问题,我们还在如何尽快找到遇难者尸体方面进行情报共享。”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忘记战争,一心只想着救助灾民。这所战地医院是刚刚建立的,但我们已被迫扩大了太平间的地方,因为我们的士兵随时都会挖出遇难的灾民。”这位印度军官说,以他的记忆,在克什米尔边界线上,这样的两军交流是史无前例的。
大地震发生之后,开放克什米尔边界控制线——而不是仅仅开通一趟公共汽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救灾的角度,开放控制线对救助巴控地区的灾民非常有利。克什米尔的地震,巴控地区一些山村除了直升机能够靠近投放补给外,地面人员一时无法到达。从印控区一方绕过去,反倒更为便捷。一旦边境开放,救灾物资和人员便大大提高救助效率。
就在穆沙拉夫提出开放边境后,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婉拒了这项建议,称绝对不能为任何人开放边境线。最后,双方都做出让步,采纳了限制性开放的建议。也就是说,过往的人,先要经过X光扫瞄的安全检查才能过关。
10月17日,双方开始讨论让印度援助的直升机进入巴基斯坦的问题。巴基斯坦人说,他们愿意接受印度的直升机,但是,他们不要印度的飞行员,要自己人来驾驶,被印度人气愤地拒绝,双方谈崩了。
10月19日,在地震发生了11天以后,控制线两边的民用电话接通了。第一个电话是一个名叫阿卜杜勒·加尼的印控区居民打给他在巴控区穆扎法拉巴德的叔叔的。他得知,自己的叔叔还活着,当场抱着话筒不禁热泪滚滚。
10月22日,印度方面就宣布他们将于27日开放三个通道口,而巴基斯坦方面则主张开放五个跨境救灾中心。
然而,一场大爆炸又险些让这场地震打开的和解之门关上。
2005年10月29日,新德里三个繁华市场连续发生爆炸,造成200多人伤亡。警方把嫌疑目标锁定在了恐怖组织“虔诚军”身上。
爆炸的消息传到了印巴双方正在就开放克什米尔开放边境谈判的会场,刚开始几个小时的会谈中断了。这时,巴基斯坦代表站了出来,强烈地谴责这次攻击,这种鲜明地表态,最终挽回了会场气氛。这场马拉松式的长谈,最终在第二天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协议:从11月7日起,开放5个边界检查站;救济的物品可以从任何一方进入对方;普通公民也可以通过,但是只能步行。
“我们已敞开心扉”
11月7日,距离大地震的发生已经一个月,历史性的一幕拉开了。
印度军官桑塔努·高斯和巴基斯坦军官阿里汗站在那条代表着边界控制线的白色胶带两边。
在印控克什米尔查干巴哥一侧竖有一幅醒目的标语:“我们还没有开放实际控制线,但我们已敞开心扉。”
当地时间中午11时50分,两位军官各自把手伸过白线,紧紧握在一起。两人身体尽力前探,脚却牢牢“钉”在白线后,生怕越过一步。这使得两人的姿态颇为滑稽。
在交换了象征和平的白色旗帜后,接着,几名印度人开始将救灾物资卸下卡车,递交给巴方,这是第一批越过实际控制线的救灾物资。“这种感觉真好。”印方军官桑塔努·高斯说。“此时此刻意义重大。”巴方官员塔希尔·纳克维回应,“我们非常有希望(达成和解)。”
但这一天并没有允许普通村民越过边界。按双方协议,想到另一方探亲的人,需先登记,然后印、巴政府将互换探亲者登记名单,还得再用10天时间来审查名单。
民众们等待开放已经等了太久,等不及了。用家住乌里的一位叫52岁的阿卜杜勒·拉希姆的话说,地震后,“我既没见到印度方面有什么动静,也没看见巴基斯坦方面有什么起色。对我来说,推迟一天就好像一年。”拉希姆说。
11月19日,在南亚大地震发生了一个月零11天之后,第一位克什米尔普通百姓获准跨过了边界控制线。
“我觉得我好像是去麦加朝圣”,80岁高龄的柏根·简在跨过这座由巴基斯坦工程师建造的桥梁,踏上巴控区的土地时,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