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知识’社会:语文情境教学的三个维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1372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语文情境教学探索以来,我始终关注着儿童的健康发展,以及成长空间的优化,试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和优化来融合各种课程资源,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学校的因为课程知识、儿童与社会相分离而造成的影响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促进课程与儿童生活、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沟通。历经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开发了观察情境说话,观察情境写话、情境作文、想象作文的作文教学模式,形成了“文”与“道”、“读”与“写”、“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四个主题性大单元教学板块,逐步形成了以儿童、知识和社会为三个基本维度的独具特色的情境语文课程体系。
  儿童 传统课程的焦点往往是教师、社会以及学科需要儿童所掌握的那部分知识。在传统的理念中,儿童是幼稚的,是无知的,是等待接纳知识的,因此必然成了教师灌输的被动对象。这种指导思想下构建起的课程疏远了儿童,排斥了儿童,甚至扼杀了儿童。长期以来,我和儿童朝夕相处,不断地发现儿童身上呈现的美好的情趣和幻想,那种永不怠倦的向上性,不可遏制的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身在儿童中间,便会不断地感受到一个个焕发着如同花草般清香的生命的活力。他们总是不停地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新的信息。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潜在的无穷的智慧,那“沉睡的力量”正在萌动,时时期待着一触即可进发。儿童是真正的美的精灵、智慧的精灵,他们是动态的、光亮的、发展着的,是造就未来的生命体,成人世界与之相比黯然失色。儿童的情感世界是纯真而炽热的,因为情,因为美,因为智,因为趣,他们幼小的心灵常常为之激荡不已,那是引导儿童去学习,去发展的最可贵的原动力。但是,儿童潜在的这些美好的天性、潜能,被极大地忽略了。
  在情境语文课程中,儿童是至高无上的,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习得和掌握。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为了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孩子,这是情境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需要来重新研究我们教育的对象——儿童,来探寻隐藏在他们身上的秘密。
  儿童的天性归纳起来就是:儿童是爱美的,爱活动的,潜在着智慧的。我们如何根据儿童的这三大特点,像孔子说的那样“顺其天性而育之”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儿童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因此,情境语文课程要充分利用孩子们各自的经验和内心世界中种种促进他们成长的可贵的自然资源,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建构、不断叠加、重组、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与深化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
  儿童的这种天性,在不同课程的作用下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很外露,有的则内隐。儿童的潜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也有可能被压抑泯灭。儿童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情境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不可缺少的资源与运用经验、运用语文知识的不可替代的现实场景。儿童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去洞察,去感悟,去体验,也就是说儿童的潜能和经验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在与社会、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情境中实现的。情境课程正是通过生动的多样化手段优化学习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当儿童活动其间时,我们会看到儿童作为一个自由的生命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与小伙伴、与老师因思维的积极碰撞与情绪的热烈交融而激发出学习潜能。这里有审美的、艺术的活动,也有理智的、道德的活动。在那个奔放的情境中,孩子进发出的智慧火花,有时甚至是老师料想不到的。儿童的潜能和经验被激活了,自我意识、自主品质、自由人格得以展现和提升。可以说,情境课程是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语文课程。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与我的同行多次经历过这样的情境:我们常常为孩子们的智慧所折服!在备课的时候,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放开些,要相信儿童,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必须由儿童自己去建构;老师只是一个唤醒者、鼓舞者,或者说是儿童学习的伙伴,充其量是一个非常亲和的教练,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核心理念,在教学中一定要得到充分体现。
  知识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觉得学校就是传授知识的一个专门场所,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学校传统教育所传授的是抽象的符号,儿童只是被动地一点一点地接纳知识,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产生的背景儿童很难知晓。本该鲜活、有趣的知识成了单纯的抽象的符号,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变得那样陌生,无声无息,那几乎是一个孤寂的世界。加上中国科举制度阴影笼罩下的应试教育,更添加无数的习题,如大山一般压得儿童喘不过气来。儿童不禁发出惊叹:“学习怎么会这样憋气!”我们似乎可以用“封闭的知识+繁琐的习题=儿童无奈的学习”的公式来概括。传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儿童往往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灌输的知识对于发展儿童的心智和人格的积极作用已受到质疑和挑战。
  情境课程坚信知识与情境是相互依存的,任何知识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最终都回到情境中去。儿童学习的知识更应该是情境性的。情境课程通过运用图画、音乐、表演、多媒体等,这些直观手段与老师的语言描述结合起来创设情境,知识则是镶嵌在情境中。一种真实的、本真的情境,让语文知识有了根,知识相互之间有了联系,且有了生动的背景,这就十分有利于知识的整合,这就导引着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去建构知识。我们不仅创设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还根据我们所吸纳的“意境说”的营养,创设一种意象化的、审美化的情境,使情境更有广度和深度便于拓展。儿童作为一个主体,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圆融的、综合的、有声有色的,蕴含着审美的和文化意韵的。我们同时也认识到,儿童的学习不再是掌握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孤立的符号,那是所谓线性的知识,而是多元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相互联系的。
  语文情境课程十分明确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为了创新。情境教育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从未来出发,从现在做起”,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应用、操作。因此,情境课程对儿童知识结构的建构是开放的,可以带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拓展,可以补充,儿童学习的内容往往超越文本。因此十分注重儿童的创新、实践活动。实践是儿童认识的起点,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简言之,运用知识的高境界则是为了创新。人类之所以能进步,就是运用知识在实践中创新。古今中外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知识在实践中创新的结果。一方面创新离不开实践丰厚的土壤;另一方面没有创新,实践只能重复过去。我深感儿童的创新是幼小生命进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即使是瞬间的,也是灿烂的;即使是粗浅的,也是可贵的。作为老师该何等地珍惜、珍爱。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创新提升了实践,生动的实践又激活了创新。因 此语文情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说话、写话、想象性作文,以及阅读教学中改变人称、改变结构、续述等创造性复述,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实体性现场操作、模拟性相似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来加强基础、促进发展,并通过实际应用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社会 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开发儿童野外情境课程。从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进而走向社会生活,让儿童去接触,去感受社会生活光明美好的一面。知识是社会性的,这对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感悟社会生活起着奠基的作用。儿童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联系社会实际,让儿童在与社会接触中,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中学习。情境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致力于拓展儿童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向家庭、社会延伸开去。我们的课程理应回归生活实践,与生活融为一体。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影响、引导、支撑着在其中生活与学习的儿童。在社会中,许多事情往往记录着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及其审美情趣,仿佛对人们倾诉着往事的心声,并带给人们很多深层的思考,同时又召唤着人们去向往未来。其实,这也是教材,而且是更为活生生的“文本”。事实上,我们语文教材上的一篇篇课文,正是作家通过观察、了解、体验社会生活后记录下的典型场景、事件和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和思想。当儿童的语文学习活动与社会链接后,他们所学的教材就在生活中得到生动的再现,看到了教材的画面就在生活中,语文知识就伴随着形象和情感色彩进入儿童的认知领域。再说,儿童学习知识最终是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社会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最佳实验场、综合实践最生动的课堂。儿童学习语文就是要很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加上在整个学习语文过程中所受到的高尚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的熏陶感染,在社会生活中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能运用语言文字记录下自己创新的思想和成果。儿童学习的知识倘若远离社会,学习活动倘若隔绝于社会生活之外,便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可能真正地领悟知识的精要。儿童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中生存,并在个体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发展自我。所以社会是儿童知识建构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是运用知识不可替代的现实情境。
  情境课程充分利用环境,控制环境,让课堂学习内容与社会相联;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渲染学校欢乐向上的氛围;凭借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进一步与社会相通。儿童则在其中感悟、观察、体验,在社会实践中把知识学活,让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课堂与校园、与家庭、与社会横向融通,使这种与广阔的课堂,与最生动的文本密切相联的教育得到强化、持久,形成新的传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情境课程与社会相联,通过教育空间的拓宽,推倒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丰富了儿童课堂感受以及认知建构的源泉,将“儿童一知识一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情境课程将生活的真实情境与想象的模拟情境结合起来,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宽阔而又贴近的最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老师充分利用情境教育特有的功能,让儿童快乐地思维、想象、操作,将“儿童一知识一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儿童自己的创新、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其潜在的智慧得到开发,情感、意志得到陶冶,从而使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得到落实。
其他文献
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