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神话中的驱疫禳灾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97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山海经》中,有原始先民对于瘟疫的预防治疗的神话书写,形成了上古时期对大型流行性传染病如何治疗预防的早期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间养生习俗及系统中医理论形成前期的启蒙。
  关键词:《山海经》 神话 瘟疫 驱疫禳灾
  今天所谓的恶性传染病——“瘟疫”,在我国古代称为“疫”“疠”“瘴疠”,指具有较强流行性、传染性——“民皆疾也”a,且在一定区域内大面积爆发流行的疾病。
  《山海经》中,载有驱疫的神鸟青耕(《中次十一经》),同时还将驱疫禳灾功能赋予了两种奇异鱼类,分别是《东山经》里的箴鱼和《东次二经》中“状如肺”“味酸甘”的珠蟞鱼。其实这几则神话书写中,包含了早期先民对于瘟疫治疗预防的初步认识和原始猜想,也蕴含了中医理论的早期启蒙和民间养生习俗的形成铺垫,试详论之。
  一、屏息养气以抗疫
  郭璞对《山海经》中同为神鸟,但有降疫者、有御疫者的解释是:“青耕御疫,跂踵降灾。物之相反,各以气来。”b即两种神鸟带来并散播了天地间不同的“气”,散正气就御疫,播“疠气”则致病。而郭璞也进一步注解“无疠”为“无时气病也”。其实早在《周礼》中,就提出了四时皆有不同“疠疾”,即“气不和之疾”c(郑玄注)。《礼记·月令》指出气候异常时,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d《黄帝内经》 《素问·本病论》亦云:“四时不节,即生大疫。”这种理论,直到中医对于防治瘟疫的理论已经成熟完备的明清两朝,依然作为一种主流看法。明吴又可编《瘟疫论》正式将瘟疫源于“气”的病因学说确立为体系:“疫者感天地之厉气。”e这都与两种神鸟所携天地之气不一的理论不谋而合。“气”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最常用的概念,天地万物的本源常被归结为“气”,因此《山海经》中将瘟疫的散布和防治也自然而然归结于此。
  当“不和之气”充盈散布于天地间并成为一种弥漫性病源,使人们从口鼻吸入,就会造成广泛传播感染。这实际上是因为在当时发生的大型瘟疫种类大抵也与今天相同,多是上呼吸系统传染病,传播速度快。而古人认为瘟疫出于“气”,那么阻绝造成疾病的“气”便能养生抗疫,就如同回到胚胎在母体当中的时期,不需与外界进行气息交换,便能阻绝疾病侵体,更能得道养生。同样《山海经》中将治疗瘟疫的功能赋予鱼类身上也能做此联系,古人无从得知鱼为何能在水中进行呼吸交换,只能看到鱼可以在水中“屏息”而活,这自然引发古人的敬畏好奇,以及鱼能对抗“气”所致瘟疫的联想。而后世《云笈七签》中更是原本引用唐孙思邈所著《摄养枕中方》对于“行气”养生治病的记载:“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饥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f
  由此,由“气”而来的驱疫神话,无形中成了后世抗病方法论的启蒙,也为传统养生习俗的形成提供了启发。
  二、水源清洁以防疫
  同时,《山海经》时期的先民,或已认识到了水源清洁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因此将治疗疫病的功能赋予水中生存的鱼类生物,以求它们能够肆意游动,净化水源,抗御病毒侵害。汉代开始流行衍变的神话当中,有传说上古神颛顼有三个儿子,皆一出生便夭折,成为瘟疫鬼,第一个儿子就“居江水为虐鬼”g,“虐”即“疟”,也是古代常见瘟疫的一种。瘟疫鬼乃居江中之水鬼。这种说法直到唐代韩愈作诗《谴疟鬼》中还写道:“屑屑水帝魂,谢谢无余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h这是因为古人很早就已认识到了河流低湿之地易滋生病菌,产生疫病,且水源能够成为瘟疫传播的重要渠道;并且懂得通过控制水源、对水源进行消毒能够遏制瘟疫的广泛传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名为“岁旦屠苏酒”的一种药方:“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i可见,这种药方不仅能用来直接饮用抗病,还要用于井水消毒,从源头防治瘟疫。
  三、药食同源以御疫
  上古时食、药尚不能完全区分,而中医历史悠久的食疗传统,或也是从《山海经》中种种能养生治病的食物而来。食疗乃中医药重要的辅助治疗环节,《黄帝内经》曰:“药以祛之,食以随之。”j药食同源,食物以不同的性味各自归入人体不同经脉,味甘者能滋补、缓和、润燥, 如甘草补中益气、滋阴润燥;味酸者则能收敛、固涩, 如五味子敛肺。孙思邈也说:“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k那么这“其味酸甘”的珠鳖鱼,恰与中医所总结的酸甜生津食物的治疗功效相符。同时,中医一向认为,瘟疫的发生是来源于脏器热毒上火而导致的“火疫”,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阐述:“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l以人体内部的火热病机为主。鱼居水中,身体寒凉,这或也引发鱼能对抗火热病机导致的瘟疫的联想。鱼也是甲骨文记载的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殷墟出土甲骨卜辞有“丙戌卜,贞:疒,用鱼”m。由此可见,《山海经》中认为鱼能治疗疫病,完全符合当时先民的生活习惯和原始思维的想象猜测。
  而中医食疗当中,又有“以形补形”说法,认为人体和动物的五脏六腑有大致相同的物质组成和功能,这也是早期“取象补类”思维的延伸扩展。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说“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n,并且进一步完善了“以形补形”,细化到“以脏补脏”说,列举了大量以动物脏器补足治愈人类脏器的例子。这种理论经后人不断发展,已成为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的养生习俗,如认为食用猪肺汤能够清补肺经,《本草纲目》也记载了羊肺汤能滋阴润燥、治肺补肺o。那么如此一来,“狀如肺部”的珠鳖鱼,能够起到食补抗疫、治愈呼吸系统疫病的作用,也有迹可循,并且多少成了传统医药理念的某种启蒙。
  a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7“疒部”,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b 〔晋〕郭璞撰,王招明、王暄译注:《山海经图赞译注》“中山经图赞”,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186页。   c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卷5“疾医”,〔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刊本2009年版,第1436页。
  d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礼记正义》卷14—16“月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刊本2009年版,第2938—2973页。
  e 〔明〕吴又可:《瘟疫论》,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7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页。
  f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33“摄养枕中方·行气”,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44页。
  g 〔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25“解除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43页。
  h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42“韩愈·谴疟鬼”,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35页。
  i 〔唐〕孙思邈撰,刘长江编著:《千金方精编》卷9“伤寒方上”,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33页。
  j 《黄帝内经素问》卷70“五常政大论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版,第151页。
  kn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760页,第758页。
  l 《黄帝内经素问》卷73“本病论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版,第184页。
  m 任宏丽、胡琪祥编:《汉字中医解码》第十章,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228页
  o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羊”,崇文书局2017年版,第208页。
  参考文献: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
  [2]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 王宪昭.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6] 阿罗·仁青杰博,馬吉祥.藏传佛教圣像解说[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3.
  [7] 〔晋〕郭璞撰,王招明,王暄译.山海经图赞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6.
  [8]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 吴又可.瘟疫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0]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 任宏丽、胡琪祥.汉字中医解码[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
  [12] 王充,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 〔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4] 〔唐〕孙思邈撰,刘长江编著.千金方精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
  [15]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6]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武汉:崇文书局,2017.
  [17]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18] 焦延寿.易林[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19] 袁珂.中国神华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作 者: 延嘉琦,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掐指算来,我大学毕业已经12年,中学毕业16年,小学毕业23年。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一两场同学聚会。庸俗攀比的表演我见过,感人肺腑的真言也听过。讨厌过别人,也被别人讨厌过。  于多数人而言,人生中最美好的同学聚会,大概是在大学毕业5年左右。此时,同学们初入职场,略识人生,像正在爬坡,即将登顶的运动员。挥斥方遒的学生稚气要脱未脱,人生成功的小确幸将到未到。有一肚子苦水要吐,有满腔的抱负要说。  毕业5年
摘 要:《细雪》《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最为国人熟知的两部作品,主要描写对象都是女性。为了刻画女性形象,对围绕在她们身边的男性亦有相当笔墨的描述。在这两部作品中,学徒常出现在女性角色周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分析学徒人物形象,侧面探究当时的社会现状,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 学徒 形象  谷崎润一郎,日本近代小说家,唯美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东京一个米商家庭,190
摘 要: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艺术与人类的情感世界相对应,通过形象来表现情感。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符号的特征是它需要通过文学语言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意象来引出文学作品的潜在结构,以此来蕴藏深层的情感信息,从而揭示出文学艺术的内在意味和深层意蕴。  关键词:文学作品 语言 意象 潜在结构 情感  艺术与人类的情感世界相对应,通过形象来表现情感。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文学作品不同于
摘 要:温特森的作品有着娴熟的叙事策略和思辨的叙述话语,她不断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以此彰显文本的深刻主题意蕴,使其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叙事风格。温特森采用独特的叙事策略,隐现出自我的女性立场,叙事技巧成为其为女性建构身份和争夺话语权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温特森 嵌套叙事 碎片化叙事 类意识流叙事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最有争议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反对男权、基督教、通俗文化、人民大众,以及现代化社会,致
摘 要:严歌苓自登上文坛以来便备受关注,她开创了独特的女性文化空间,塑造了众多优秀的女性形象,从少女文秀、小渔,到妓女玉墨、扶桑,再到“地母”王葡萄、多鹤等,严歌苓以女性作家独特的眼光透视女性群体的心理状态,探索女性的生存命运,并深入挖掘女性自身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严歌苓 《一个女人的史诗》 女性书写  “五四”以来的女性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便自觉体现出女性意识。20世纪20年代的冰心以其温婉、
摘 要:由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尽管承继了原著对普通人心灵世界的洞察,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的主题,但影片对原著从内容、人物到内涵所做的删改,极大地削减了原著丰富的寓意和魅力。  关键词:《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承继 变化 缺憾  刘震云被誉为当代文坛讲故事最“绕”的作家,他习惯于在作品中把一件事讲成几件事,而且事与事之间互相纠缠,无法理清,在看似麻团一样的故事结构中刘震云表达着自
摘 要: 马缨花与白彦花是张贤亮“唯物论者”系列小说中仅有的两个母亲形象。借助弗洛伊德理论可以发现,这种对底层母亲形象的塑造采用了两种方式:爱欲分离和着力呈现女性柔情的力量。这一过程背后蕴含的是作者对女性这一性别的理想化想象,其母亲身份真正象征的是劳动人民。  关键词:弗洛伊德 张贤亮 母亲  张贤亮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第一个打开“性”禁区的作家,其“唯物论者”系列作品从发表以来围绕其中的性描写与
82岁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上最年长的“乘客”。2018年5月11日至23日,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完成首航。其中的9天里,汪品先后3次下潜到1400余米的深海,每次下潜观测采样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  据悉,这次科考航次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南海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部计划”的收官之作,致力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变等基础研究,其成果有望让人们重新认
摘 要:性恶论是荀子整个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与孟子性善论的鲜明对立以及与韩非子思想的相对契合都可以看出这一理论在儒家与法家之间所形成的过渡作用。通过深度剖析荀子性恶论与韩非子性恶论的区别以及二人通过教化与法治来处理性恶的不同方式,从而清晰感知从儒家到法家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性恶论 教化与法治 荀子 韩非子 嬗变  引 言  历代对于荀子是否属于儒家一直存在着争议,总有部分学者认为他与两位法
【人物小传】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祖籍江苏,生于苏州。著名的评剧青衣、花旦演员,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新派”創始人。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岁学京剧,13岁习评剧,15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1998年4月12日,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