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之后,我们发现,原本一些基本的问题依然不能跨越,如中下层学生的学习问题。中下层学生在中学是最不起眼的一族,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到了临近中学毕业考试的初三年级,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作文学习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作文几乎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别说影响他们的升学,更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
一.中下层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与优秀学生相比,中下层学生在学习上长期遭受歧视,抬不起头,无数次的失败,使他们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也就是自卑的心理。笔者这两年所带的学生中,每个班都有3至5个这种学生,他们在小学就是长期坐在角落中,遭受老师的冷落、同学的嘲笑,到中学几乎丧失了学习能力,课堂上常常不由自主地开小差。更有甚者,一进入教室就趴在桌上睡觉,到下课时间还浑然不觉,如果教师听之任之,他们就会完全过上一种黑白颠倒生活。既不听课,也不与同学交流。
2.行为上的依赖心理
中下层学生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在行为上表现的就是依赖,他们没有自信,也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即使心中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轻易表达。笔者有个学生擅长漫画,对中国动漫有自己的看法,但因学习成绩很差,从不敢在班上大声说话。到了初三年级,美术老师动员他去参加美术特长的考试时,才敢与同学交流,教师才能够听到他的声音。
3.竞争中的焦虑心理
面临初三升学之际,家长、学校所给予的压力,又给中下层学生增加了恐惧的心理压力。学习不好,升学无望,小小年纪到社会上能干什么?家长的忧虑时刻笼罩在他们心头,再加上班级、年级考试的排名,他们又产生了焦虑心理,这个时候他们有学好的愿望,但难以拿出具体的行动,有的基础差,动作慢,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这种焦虑的程度随中考的逼近呈上升趋势。
4.成长中的叛逆心理
初三临近毕业的中下层学生,由于发展的能力欠缺,有的同学认识较为片面,容易发生偏差。有时他们愿意主动地去认知一些问题,做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但教师所要求做的,他们却坚决不做,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前面提到的那个喜欢画漫画的同学,一些简单的作业不愿意动手,所有的作业本全部被漫画占据,作业没开始,漫画画了无数,如果教师批评他,他还满脸的不高兴。
种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学生精神萎靡不振,上课精力不集中,对头痛的作文更是没有丝毫热情。
二.中下层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1.缺乏学习勇气
中下层学生学习的失败,挫伤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大部分沉迷网络,学习无望之后,他们就将网络当成了获取成功的重要途径。结果是文字阅读量变得少之又少,知识和思想也越来越贫乏,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差。一谈到网络、游戏,个个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因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特别是游戏中的闯关,能够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也能让他们找到尊严;但一看到作业立刻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无精打采。
2.缺乏感受能力
中下层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能力,更谈不上感受和体验的能力,他们“后知后觉”,甚至“无知无觉”,与优秀学生相比,他们也缺乏学习的悟性。在接触简单的新知识时,优秀学生一看就明白,中下层学生教师要反复强调几次才明白个大概。比如我们初三的古代诗歌默写,有的诗歌就只有四句,他们也要背几天才能够勉强背下来,因对诗歌不能理解感悟,不出几天又忘记了,仿佛他们的那根神经没有被触动过一样。正因为如此,他们难以获取学习上的成功感,更懒得去花时间精力思考。
3.缺乏知识储备
中下层学生语文基础差,积累少、阅读量小,极个别的学生写字、造句都遇到困难,到了中学临近毕业的初三年级,一篇200—300字的短文他们都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级学生要做到:“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中下层学生读了九年书,还不能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教师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对学生和教学的认识也还存在一些偏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能是作文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要写好作文,除了有一定的作文知识,还要有个体的积极主动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些传统的做法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1.树立信心,目标激励
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保证,鼓励中下层生坚信自己能够成功,这是复习迎考取得佳绩的强大内因,也是产生前进动力的根本保证。要引导中下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奋斗目标,让目标成为他们行为的约束力和学习持久的动力。初三年级学生马上面临中考,升学、考上理想的高中对他们而言是个较高的人生目标。不管平时如何差的学生,到了这个时候,学习的积极性较之以往会有较大的提高,此时帮助他们确立奋斗的目标,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特别是作文的积极性。根据“不比基础比进步”“不看分数看努力”的口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作文教学目标,例如字数目标,可设立200字、300字或500字等目标;也可以设立作文分数目标,如60、65、70等。有了切合他们学习实际的目标,他们就有了完成任务的信心,加上教师的点拨,大部分同学都能达到最低目标。
2.因材施教,“网开一面”
对待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导、扶”。“导”就是针对那些自暴自弃的下层学生,指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引导他们小台阶前进。“扶”就是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一部分稍好点的中等生,加强对他们的信心教育,以他们的成功去带动下层学生,使中下层学生能迈小步,进大步。一篇小作文写200字,有同学只有三五句话,教师也要充分鼓励。在作文批改中,对中下层学生教师也要“网开一面”,分数就高不就低,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开心果”。笔者有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来没写过作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有一次考试作文他终于写了几句话,受到老师的激励后,到初三第二个学期就可以写300多字了。
3.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中下层学生因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单调的生活也难以激起他们的生活热情。作文更多的是需要对生活的热情。社会、学校的生活热点,可成为他们作文的素材。如学校的运动会,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参与校运、欣赏校运、写好校运”,并提出一些有看点、值得写的项目,如:长跑、跳高、跳远、团体接力赛等。事先布置的作文题就有《精彩瞬间》《那一道风景》。学生平时的宿舍生活、周末娱乐生活都要教会他们去观察,以解决他们的写作的素材问题。如《有趣的住宿生活》《与家人一起》,这类题目容易激发他们的作文热情。
4.利用网络,激发热情
现在学生玩的花样多,电脑、电视应接不暇,网络魅力无限。但就写作而言,没兴趣他们就无话可说。他们玩什么、喜欢什么,教师都应该有所了解。这样也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前段时间风靡全国的卡通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学生课前课后,全围绕它。此时的作文题目:《我说<喜洋洋>》,那些作文难凑几百字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任务。
5.构建知识,注重基础
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个人感知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中下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优秀学生相比,严重滞后。对他们而言构建适合他们的写作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的传授“简单、实用、针对性强”的写作知识。例如: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还有观察的角度与方法,如观察人,或从头到脚,或从整体到局部,或者抓住特点进行刻画。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谋篇等。还有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重点是记叙文。对于初三的中下层学生而言,要指导他们写好一篇记叙文,可以是记人的,也可以是记事的,他们写好了一篇文章,很多时候就可以去套用不同的题目,帮助他们应试。
6.多管齐下,鼓励为主
对中下层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积极寻找闪光点,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要面批,他们哪怕只写了三五句话,也要耐心鼓励,鼓励他们坚持写下去,并要跟踪到底,直至他们将一篇作文完成。对中等生的作文多予以表扬,在文体、文章结构、语句等方面都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只要大体过得去,就要充分肯定,以保护他们作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将他们中有进步的作文印发出来,让全体同学欣赏其“亮点”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7.练习技巧,摸索规律
对于中下学生来说,作文开头是他们最伤脑筋的事,一些作文开头、结尾的简单技巧要向他们传授,如开门见山法、点题法、引用名人名言法。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也要进行讲解,中下层学生作文,最缺少的就是描写,大部分是概述。片断作文表达方式的练习收效较快。如写人文章,练习描写人的外貌、动作、语言,记事文章的场面描写的练习等。议论、抒情句子的结尾等方式的练习。
8.“模仿”作文,尝试写作
杂志、优秀作文选,离这些中下层学生太远,他们无法模仿,最有效的模仿是身边同学的作文。将同学中的优秀作文印发到这些同学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篇篇阅读,阅读完后,再让他们进行同题材、同题目的写作。个别特别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允许他们半写半抄,或连抄带写。
总之,只要教师捧着一颗心来,对中下层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鼓励、训练,中下层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可以实现的。学习有收获,做人有信心,这也就为中下层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秋玲,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一.中下层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与优秀学生相比,中下层学生在学习上长期遭受歧视,抬不起头,无数次的失败,使他们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也就是自卑的心理。笔者这两年所带的学生中,每个班都有3至5个这种学生,他们在小学就是长期坐在角落中,遭受老师的冷落、同学的嘲笑,到中学几乎丧失了学习能力,课堂上常常不由自主地开小差。更有甚者,一进入教室就趴在桌上睡觉,到下课时间还浑然不觉,如果教师听之任之,他们就会完全过上一种黑白颠倒生活。既不听课,也不与同学交流。
2.行为上的依赖心理
中下层学生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在行为上表现的就是依赖,他们没有自信,也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即使心中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轻易表达。笔者有个学生擅长漫画,对中国动漫有自己的看法,但因学习成绩很差,从不敢在班上大声说话。到了初三年级,美术老师动员他去参加美术特长的考试时,才敢与同学交流,教师才能够听到他的声音。
3.竞争中的焦虑心理
面临初三升学之际,家长、学校所给予的压力,又给中下层学生增加了恐惧的心理压力。学习不好,升学无望,小小年纪到社会上能干什么?家长的忧虑时刻笼罩在他们心头,再加上班级、年级考试的排名,他们又产生了焦虑心理,这个时候他们有学好的愿望,但难以拿出具体的行动,有的基础差,动作慢,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这种焦虑的程度随中考的逼近呈上升趋势。
4.成长中的叛逆心理
初三临近毕业的中下层学生,由于发展的能力欠缺,有的同学认识较为片面,容易发生偏差。有时他们愿意主动地去认知一些问题,做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但教师所要求做的,他们却坚决不做,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前面提到的那个喜欢画漫画的同学,一些简单的作业不愿意动手,所有的作业本全部被漫画占据,作业没开始,漫画画了无数,如果教师批评他,他还满脸的不高兴。
种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学生精神萎靡不振,上课精力不集中,对头痛的作文更是没有丝毫热情。
二.中下层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1.缺乏学习勇气
中下层学生学习的失败,挫伤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大部分沉迷网络,学习无望之后,他们就将网络当成了获取成功的重要途径。结果是文字阅读量变得少之又少,知识和思想也越来越贫乏,成绩自然也越来越差。一谈到网络、游戏,个个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因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特别是游戏中的闯关,能够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也能让他们找到尊严;但一看到作业立刻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无精打采。
2.缺乏感受能力
中下层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能力,更谈不上感受和体验的能力,他们“后知后觉”,甚至“无知无觉”,与优秀学生相比,他们也缺乏学习的悟性。在接触简单的新知识时,优秀学生一看就明白,中下层学生教师要反复强调几次才明白个大概。比如我们初三的古代诗歌默写,有的诗歌就只有四句,他们也要背几天才能够勉强背下来,因对诗歌不能理解感悟,不出几天又忘记了,仿佛他们的那根神经没有被触动过一样。正因为如此,他们难以获取学习上的成功感,更懒得去花时间精力思考。
3.缺乏知识储备
中下层学生语文基础差,积累少、阅读量小,极个别的学生写字、造句都遇到困难,到了中学临近毕业的初三年级,一篇200—300字的短文他们都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级学生要做到:“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中下层学生读了九年书,还不能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教师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对学生和教学的认识也还存在一些偏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能是作文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要写好作文,除了有一定的作文知识,还要有个体的积极主动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些传统的做法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1.树立信心,目标激励
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保证,鼓励中下层生坚信自己能够成功,这是复习迎考取得佳绩的强大内因,也是产生前进动力的根本保证。要引导中下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奋斗目标,让目标成为他们行为的约束力和学习持久的动力。初三年级学生马上面临中考,升学、考上理想的高中对他们而言是个较高的人生目标。不管平时如何差的学生,到了这个时候,学习的积极性较之以往会有较大的提高,此时帮助他们确立奋斗的目标,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特别是作文的积极性。根据“不比基础比进步”“不看分数看努力”的口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作文教学目标,例如字数目标,可设立200字、300字或500字等目标;也可以设立作文分数目标,如60、65、70等。有了切合他们学习实际的目标,他们就有了完成任务的信心,加上教师的点拨,大部分同学都能达到最低目标。
2.因材施教,“网开一面”
对待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导、扶”。“导”就是针对那些自暴自弃的下层学生,指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引导他们小台阶前进。“扶”就是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一部分稍好点的中等生,加强对他们的信心教育,以他们的成功去带动下层学生,使中下层学生能迈小步,进大步。一篇小作文写200字,有同学只有三五句话,教师也要充分鼓励。在作文批改中,对中下层学生教师也要“网开一面”,分数就高不就低,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开心果”。笔者有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来没写过作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有一次考试作文他终于写了几句话,受到老师的激励后,到初三第二个学期就可以写300多字了。
3.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中下层学生因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单调的生活也难以激起他们的生活热情。作文更多的是需要对生活的热情。社会、学校的生活热点,可成为他们作文的素材。如学校的运动会,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参与校运、欣赏校运、写好校运”,并提出一些有看点、值得写的项目,如:长跑、跳高、跳远、团体接力赛等。事先布置的作文题就有《精彩瞬间》《那一道风景》。学生平时的宿舍生活、周末娱乐生活都要教会他们去观察,以解决他们的写作的素材问题。如《有趣的住宿生活》《与家人一起》,这类题目容易激发他们的作文热情。
4.利用网络,激发热情
现在学生玩的花样多,电脑、电视应接不暇,网络魅力无限。但就写作而言,没兴趣他们就无话可说。他们玩什么、喜欢什么,教师都应该有所了解。这样也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前段时间风靡全国的卡通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学生课前课后,全围绕它。此时的作文题目:《我说<喜洋洋>》,那些作文难凑几百字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任务。
5.构建知识,注重基础
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个人感知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中下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优秀学生相比,严重滞后。对他们而言构建适合他们的写作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的传授“简单、实用、针对性强”的写作知识。例如: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还有观察的角度与方法,如观察人,或从头到脚,或从整体到局部,或者抓住特点进行刻画。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谋篇等。还有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重点是记叙文。对于初三的中下层学生而言,要指导他们写好一篇记叙文,可以是记人的,也可以是记事的,他们写好了一篇文章,很多时候就可以去套用不同的题目,帮助他们应试。
6.多管齐下,鼓励为主
对中下层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积极寻找闪光点,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要面批,他们哪怕只写了三五句话,也要耐心鼓励,鼓励他们坚持写下去,并要跟踪到底,直至他们将一篇作文完成。对中等生的作文多予以表扬,在文体、文章结构、语句等方面都不能有太高的要求,只要大体过得去,就要充分肯定,以保护他们作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将他们中有进步的作文印发出来,让全体同学欣赏其“亮点”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7.练习技巧,摸索规律
对于中下学生来说,作文开头是他们最伤脑筋的事,一些作文开头、结尾的简单技巧要向他们传授,如开门见山法、点题法、引用名人名言法。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也要进行讲解,中下层学生作文,最缺少的就是描写,大部分是概述。片断作文表达方式的练习收效较快。如写人文章,练习描写人的外貌、动作、语言,记事文章的场面描写的练习等。议论、抒情句子的结尾等方式的练习。
8.“模仿”作文,尝试写作
杂志、优秀作文选,离这些中下层学生太远,他们无法模仿,最有效的模仿是身边同学的作文。将同学中的优秀作文印发到这些同学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篇篇阅读,阅读完后,再让他们进行同题材、同题目的写作。个别特别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允许他们半写半抄,或连抄带写。
总之,只要教师捧着一颗心来,对中下层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鼓励、训练,中下层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是可以实现的。学习有收获,做人有信心,这也就为中下层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秋玲,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