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某些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情绪反应。激发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根据不同的内容,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 巧妙导入 化繁为简 立体结构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些活动的意思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些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情绪反应。对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有了兴趣,就能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以激发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化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采用激发兴趣方法的体会。
一、上好绪论课,以“图”激发兴趣
绪论课作为一门课的开篇,往往被忽略,但一堂成功的绪论课,是良好的开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不仅可以使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意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看不到、摸不见的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的粒子,又是一门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中心自然学科,人类生活包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化学密切联系,通过图表把看不到、摸不见的微观粒子与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实物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两者间的距离,增加学生与化学课的感情,促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见下页图)。
当正常人的机体满足了表格里的物质,能够基本维持正常的生存,就会以(1)图的表情面对世界,愉快地生活、学习、工作;如果不能满足,就会以(2)图的表情的面对世界,无法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两种表情加上富有感情的言语,图文并茂,学生通过这个鲜明、生动的例子,会感到化学物质对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掌握好这门功课的要求自然就会被学生接受。
二、巧妙运用导入的方法,以“问”激发兴趣
导入是把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景中心的行为方式,是思维的起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层次进行,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化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而且讲授效果往往不怎么理想,常常既不能把学生讲会,也不会把学生真正讲懂。巧妙围绕“问”设计教学过程,“问题”的设置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的提出要掌握好时间,要恰到火候,让学生把精力都牢牢集中在老师这里,这些问题像一枚枚精致的导弹引导学生,学生为寻求答案而自觉、踊跃地去思考、分析、推理、论证。如:盐的水解章节,笔者没有直接讲本章内容,而是首先和学生共同复习碱和酸的概念,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谁会蒸馒头?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兴奋起来,议论纷纷,片刻后,我又问:“小苏打是盐(写出分子式NaHCO3),在分子组成中不含氢氧根,蒸馒头的面发酵后是酸的,为什么蒸馒头时要用小苏打呢?”所有学生都集中精力,眼睛紧盯着我,从他们渴望的眼神中,我看出他们想知道答案的急切心理,自然地开始了本节内容的讲解,使师生思维同步进行,自觉地进入学习环境中,可谓水到渠成,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近”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而这个催化剂来源于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水垢的形成及主要成分,给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如何利用化学方法除去水垢?草酸为什么可以除锈?在大街上算命先生为什么利用高錳酸钾使百姓心甘情愿上当受骗等等。这些催化剂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与我们很近,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揭去了化学神秘的面纱,增加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亲切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化学更有兴趣。
四、化繁为简,以“精”激发兴趣
学习化学时,学生普遍感到易学难记,就必须研究一些特殊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如口诀法。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提其精华,以简替繁,编成的口诀要较强地概括中心意思。如: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的定义——氧化还原孪兄弟,同一反应共存亡,失升得降数相等,两剂只认反应物,反向记忆更牢固。在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的定义——有机氧化和还原,音同字同路不同,加氧去氢为氧化,加氢去氧为还原。又如:加成和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部分的两大主要和重要的反应类型——加成取代很重要,不同特点要记牢,有上换下为取代,只上不下为加成。通过简练、悦耳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兴趣,从而形成牢固的记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抓住知识立体结构,以“网”激发兴趣
任何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联系可以构成知识的立体网络结构,这种体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力和记忆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新鲜的事物对于现在的学生,既有刺激又容易被接受,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到更会学习。如:以烃→卤代烃→醇→醛→羧酸这条主线为例,学习醇的知识,把知识点一一列出,横向的是由于它们结构不同,而造成的性质的差异和相互转变的关系,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学习了新的知识;纵向的是相同的结构的不同物质的共性和性质变化的规律,就构成以醇为核心,把它喻为计算机的CPU的立体知识网络结构,利用这个立体网络把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片,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流畅,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复杂的知识简明化,承上启下,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六、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以“动”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离不开实验。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重视理论的学习,不重视实验的学习,在实验课中,照书做,照书抄结论,甚至有的学生不动手做;化学物质有许多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品,学生多,老师怕出事,限制学生,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制约他们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化学缺乏热情、信心和主动性。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合理地利用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有理论前实验后、实验前理论后、边实验边理论、把理论课移到实验室上等,在“动”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在实验课上真正“动”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原子结构章节,属于重点内容之一,抽象、枯燥,难度较大,采取边实验边理论、把理论课移到实验室上,学生取用金属Na、K、Mg、AL在相同的条件下,与H2O反应的实验,实验操作简便,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金属的颜色、硬度及反应的现象,认真如实地记录,再配合自制的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状态形象图,师生共同揭示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学会了从现象→规律→结构→性质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增加了对化学的热情、信心和主动性,提高了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概述、表达和动手综合能力。由现象引起兴趣,激发思维,由思维导出结论,突破教学难点,不仅学习了原子结构与性质关系,还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兴趣做文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对化学学习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激发兴趣 巧妙导入 化繁为简 立体结构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些活动的意思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些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情绪反应。对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有了兴趣,就能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以激发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化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采用激发兴趣方法的体会。
一、上好绪论课,以“图”激发兴趣
绪论课作为一门课的开篇,往往被忽略,但一堂成功的绪论课,是良好的开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不仅可以使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意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看不到、摸不见的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的粒子,又是一门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中心自然学科,人类生活包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化学密切联系,通过图表把看不到、摸不见的微观粒子与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实物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两者间的距离,增加学生与化学课的感情,促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见下页图)。
当正常人的机体满足了表格里的物质,能够基本维持正常的生存,就会以(1)图的表情面对世界,愉快地生活、学习、工作;如果不能满足,就会以(2)图的表情的面对世界,无法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两种表情加上富有感情的言语,图文并茂,学生通过这个鲜明、生动的例子,会感到化学物质对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掌握好这门功课的要求自然就会被学生接受。
二、巧妙运用导入的方法,以“问”激发兴趣
导入是把思维引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景中心的行为方式,是思维的起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层次进行,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化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而且讲授效果往往不怎么理想,常常既不能把学生讲会,也不会把学生真正讲懂。巧妙围绕“问”设计教学过程,“问题”的设置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的提出要掌握好时间,要恰到火候,让学生把精力都牢牢集中在老师这里,这些问题像一枚枚精致的导弹引导学生,学生为寻求答案而自觉、踊跃地去思考、分析、推理、论证。如:盐的水解章节,笔者没有直接讲本章内容,而是首先和学生共同复习碱和酸的概念,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谁会蒸馒头?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兴奋起来,议论纷纷,片刻后,我又问:“小苏打是盐(写出分子式NaHCO3),在分子组成中不含氢氧根,蒸馒头的面发酵后是酸的,为什么蒸馒头时要用小苏打呢?”所有学生都集中精力,眼睛紧盯着我,从他们渴望的眼神中,我看出他们想知道答案的急切心理,自然地开始了本节内容的讲解,使师生思维同步进行,自觉地进入学习环境中,可谓水到渠成,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近”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而这个催化剂来源于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水垢的形成及主要成分,给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如何利用化学方法除去水垢?草酸为什么可以除锈?在大街上算命先生为什么利用高錳酸钾使百姓心甘情愿上当受骗等等。这些催化剂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与我们很近,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揭去了化学神秘的面纱,增加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亲切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化学更有兴趣。
四、化繁为简,以“精”激发兴趣
学习化学时,学生普遍感到易学难记,就必须研究一些特殊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如口诀法。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提其精华,以简替繁,编成的口诀要较强地概括中心意思。如: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的定义——氧化还原孪兄弟,同一反应共存亡,失升得降数相等,两剂只认反应物,反向记忆更牢固。在有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的定义——有机氧化和还原,音同字同路不同,加氧去氢为氧化,加氢去氧为还原。又如:加成和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部分的两大主要和重要的反应类型——加成取代很重要,不同特点要记牢,有上换下为取代,只上不下为加成。通过简练、悦耳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兴趣,从而形成牢固的记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抓住知识立体结构,以“网”激发兴趣
任何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联系可以构成知识的立体网络结构,这种体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力和记忆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新鲜的事物对于现在的学生,既有刺激又容易被接受,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到更会学习。如:以烃→卤代烃→醇→醛→羧酸这条主线为例,学习醇的知识,把知识点一一列出,横向的是由于它们结构不同,而造成的性质的差异和相互转变的关系,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学习了新的知识;纵向的是相同的结构的不同物质的共性和性质变化的规律,就构成以醇为核心,把它喻为计算机的CPU的立体知识网络结构,利用这个立体网络把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片,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流畅,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复杂的知识简明化,承上启下,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六、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以“动”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离不开实验。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重视理论的学习,不重视实验的学习,在实验课中,照书做,照书抄结论,甚至有的学生不动手做;化学物质有许多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品,学生多,老师怕出事,限制学生,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制约他们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化学缺乏热情、信心和主动性。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合理地利用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有理论前实验后、实验前理论后、边实验边理论、把理论课移到实验室上等,在“动”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在实验课上真正“动”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原子结构章节,属于重点内容之一,抽象、枯燥,难度较大,采取边实验边理论、把理论课移到实验室上,学生取用金属Na、K、Mg、AL在相同的条件下,与H2O反应的实验,实验操作简便,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金属的颜色、硬度及反应的现象,认真如实地记录,再配合自制的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状态形象图,师生共同揭示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学会了从现象→规律→结构→性质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增加了对化学的热情、信心和主动性,提高了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概述、表达和动手综合能力。由现象引起兴趣,激发思维,由思维导出结论,突破教学难点,不仅学习了原子结构与性质关系,还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兴趣做文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对化学学习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