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存在模式,而影视化改编则是将文学与电影有效地融为一体,不仅增强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够降低文学的单一性;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学的传播,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众的趣味性。本文结合当下的影视作品来分析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化;规律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曾经很长时间内电影研究都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更因为在长久的创作中,文学改编一直是电影创作不竭的源泉。但这种紧密的联系,并不能代表二者可以随意转换,毕竟“书影有别”,作为不同的创作载体,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注定转换不易。文字的表现力在于通过文字本身的排列组合,为读者构筑一个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在同一空间可以营造不同的幻想,这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审美感受。
1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可行性
从大体上看,虽然文学作品与电影、电视剧是以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而存在的,但是文学作品与电影、电视剧却存在很多共性、共同点。电影和电视剧最初以一种娱乐大众的工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和生活中,并且在电影、电视剧的播放过程中,融入音乐、美术、表演、动画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元素,形成电影、电视剧的故事情节之外,还能够让人们有审美享受。而文学作品恰恰相反,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周围的环境描写,但也正是这些特点为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可行性。通过将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不仅能够对电影、电视剧的创造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且能够通过影视作品的展示方式,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些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内涵。影视化的改编不仅能够将电影、电视剧与文学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的发展,有效地推进电影、电视剧以及文学作品的繁荣和发展。
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能否做到与原著一致,是改编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但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不能完全“复制”、“粘贴”,“改编”一词指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和编辑,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电影、电视剧如果完全按照文学作品的步骤来进行,不仅是缺乏自信心和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效果也不会理想。影视化改编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要把握住作者的中心思想,按照中心思想,结合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来进行相应的改编。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等都是无形且模糊的,就算小说当中对人物的具体形态、高矮胖瘦进行了详细描写,也不能将每一次出现的着装、面料等都刻画得那么清楚,而在电影、电视剧当中,这一切都可以轻松简单地实现,能够加深大众对其的印象。所以,在进行热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过程中,要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在电影、电视剧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才能更深刻地将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人物思想表达出来。
2迎合受众审美倾向
作为“俗人”,张爱玲写下了“时代的纪念碑”那样作品,她专注于“男女之间的小情爱”,为当时读者所追捧,而因为她的反传奇,对时代洪流里个体世俗化诉求的重视以及对命运不可抗力的思考,更为当代受众所接受。因为在当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观众对制式的审美期待更多来源于世俗化作品,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现代化与世俗化是一体两面的同一事物。而世俗化主要包含两个特性:消解神圣性及人对正常生活诉求的全面肯定。这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都有体现。
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成功的影视作品,必然是迎合观众审美取向的作品。通俗来讲,就是要在符合故事套路的基础上略有创新,如此,剧情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外惊喜,给观眾一定的审美愉悦及审美期待。世俗化必须是主创们考量的因素,而这种考量也必将影响改编作品的选择以及改编趋向。
3进行合理的情节设置
一般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都有一个难点,就是内容的不匹配,譬如小说《金锁记》只有3万多字,《色·戒》仅仅只有1万余字,根本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而对骨架和内核进行合理的血肉填充,就是改编的过程。公认的文学改编方法有三种:一是移植式——完全遵照原著,极少改动。二是注释式——在不改变原著主题思想和风格的原则下进行影像填充。三是近似式——把故事的基本架构保留,然后把故事换一个环境到现代或当代。拍过两部张爱玲作品的许鞍华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照搬原著,也就是移植式,这在《倾城之恋》里完全体现,譬如书中有“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在电影中就是对墙上闪动着金色底纹的年画及对联的特写。但也正是这种1∶1的复刻,导致电影在创作上失衡,缺少了灵性,就像克隆人,再像,也缺腔子里的那一口气,想要作品“活”起来,必然不能一板一眼地描摹。所以对一般文学作品的改编,最好采用注释式,李安对《色·戒》的改编就属于注释,但是他不是完全的跟随注释,而是打碎重组——材料不变,却有了更多属于导演自身的意味和想法。在处理作品上,他与张爱玲是平等的,而非跟随这种带有上下不平等关系,也只有以前者的心态,才更有可能成功地用视听语言转化文字.
4结束语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追求不再具有局限性、单一性,不仅要看作品的深度影响力,而且要看影视改编作品与原著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评判的心理。对热点文学作品的改编,不仅要结合原著的中心思想,而且要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在有效推动文学作品发展的同时,能够给影视产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伟丽.文学作品影视化规律初探——以张爱玲系列作品改编为例[J].现代交际,2018.
[2]刘森.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0):62.
[3]魏小然.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思想与方法——以《雾都孤儿》为例[J].语文建设,2017(21):36-37.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化;规律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曾经很长时间内电影研究都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更因为在长久的创作中,文学改编一直是电影创作不竭的源泉。但这种紧密的联系,并不能代表二者可以随意转换,毕竟“书影有别”,作为不同的创作载体,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注定转换不易。文字的表现力在于通过文字本身的排列组合,为读者构筑一个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在同一空间可以营造不同的幻想,这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审美感受。
1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可行性
从大体上看,虽然文学作品与电影、电视剧是以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而存在的,但是文学作品与电影、电视剧却存在很多共性、共同点。电影和电视剧最初以一种娱乐大众的工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和生活中,并且在电影、电视剧的播放过程中,融入音乐、美术、表演、动画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元素,形成电影、电视剧的故事情节之外,还能够让人们有审美享受。而文学作品恰恰相反,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故事情节的描述、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周围的环境描写,但也正是这些特点为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可行性。通过将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不仅能够对电影、电视剧的创造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且能够通过影视作品的展示方式,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些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内涵。影视化的改编不仅能够将电影、电视剧与文学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的发展,有效地推进电影、电视剧以及文学作品的繁荣和发展。
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能否做到与原著一致,是改编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但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不能完全“复制”、“粘贴”,“改编”一词指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和编辑,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电影、电视剧如果完全按照文学作品的步骤来进行,不仅是缺乏自信心和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效果也不会理想。影视化改编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要把握住作者的中心思想,按照中心思想,结合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来进行相应的改编。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等都是无形且模糊的,就算小说当中对人物的具体形态、高矮胖瘦进行了详细描写,也不能将每一次出现的着装、面料等都刻画得那么清楚,而在电影、电视剧当中,这一切都可以轻松简单地实现,能够加深大众对其的印象。所以,在进行热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过程中,要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在电影、电视剧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才能更深刻地将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人物思想表达出来。
2迎合受众审美倾向
作为“俗人”,张爱玲写下了“时代的纪念碑”那样作品,她专注于“男女之间的小情爱”,为当时读者所追捧,而因为她的反传奇,对时代洪流里个体世俗化诉求的重视以及对命运不可抗力的思考,更为当代受众所接受。因为在当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观众对制式的审美期待更多来源于世俗化作品,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现代化与世俗化是一体两面的同一事物。而世俗化主要包含两个特性:消解神圣性及人对正常生活诉求的全面肯定。这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都有体现。
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成功的影视作品,必然是迎合观众审美取向的作品。通俗来讲,就是要在符合故事套路的基础上略有创新,如此,剧情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外惊喜,给观眾一定的审美愉悦及审美期待。世俗化必须是主创们考量的因素,而这种考量也必将影响改编作品的选择以及改编趋向。
3进行合理的情节设置
一般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都有一个难点,就是内容的不匹配,譬如小说《金锁记》只有3万多字,《色·戒》仅仅只有1万余字,根本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而对骨架和内核进行合理的血肉填充,就是改编的过程。公认的文学改编方法有三种:一是移植式——完全遵照原著,极少改动。二是注释式——在不改变原著主题思想和风格的原则下进行影像填充。三是近似式——把故事的基本架构保留,然后把故事换一个环境到现代或当代。拍过两部张爱玲作品的许鞍华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照搬原著,也就是移植式,这在《倾城之恋》里完全体现,譬如书中有“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在电影中就是对墙上闪动着金色底纹的年画及对联的特写。但也正是这种1∶1的复刻,导致电影在创作上失衡,缺少了灵性,就像克隆人,再像,也缺腔子里的那一口气,想要作品“活”起来,必然不能一板一眼地描摹。所以对一般文学作品的改编,最好采用注释式,李安对《色·戒》的改编就属于注释,但是他不是完全的跟随注释,而是打碎重组——材料不变,却有了更多属于导演自身的意味和想法。在处理作品上,他与张爱玲是平等的,而非跟随这种带有上下不平等关系,也只有以前者的心态,才更有可能成功地用视听语言转化文字.
4结束语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追求不再具有局限性、单一性,不仅要看作品的深度影响力,而且要看影视改编作品与原著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评判的心理。对热点文学作品的改编,不仅要结合原著的中心思想,而且要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在有效推动文学作品发展的同时,能够给影视产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伟丽.文学作品影视化规律初探——以张爱玲系列作品改编为例[J].现代交际,2018.
[2]刘森.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0):62.
[3]魏小然.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思想与方法——以《雾都孤儿》为例[J].语文建设,2017(2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