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表现“过度”扫描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总体要求应该是恰如其分,注意分寸,恰到好处。郭沫若先生形容白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战国时期的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也是这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种百分之百的恰当,就是将“恰当”绝对化,是任何人,在任何领域,任何情况下都做不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如此。
  这里就涉及一个“度”的问题。教师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才走进课堂的,这是教师的天职,所有的表现都要围绕这一宗旨。而要实现这一主题目标,对教师的要求总是多方面的,如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灵动自然,其中教师的综合表现至关重要。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意思就是事情办得过火了,就跟做的不够完全一样,事情做过了头,常常会把好事变成坏事;话说过了头,往往会令人难以接受,甚至走向反面。列宁曾经说过:“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些至理名言都在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度”。
  “过度”,是指超过适当的限度,一般是针对说好话、做好事而言的。称赞“过”了,就构成吹捧,令人肉麻;劳动“过”了,就会伤害身体,积劳成疾;兴奋“过”了,就要危及生命,乐极生悲;红色“过”了,就会红得发紫,紫得发黑。与此同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表现,也不能“过度”。由于受心理因素、评价机制、教学素质等诸方面的影响,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好胜心极强的年轻教师,他们在赛课之时的表现往往做得过火,从而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一、旁若无人,天马行空,显示知识娴熟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心中要始终有两个对象,一是心中有“本”,即教材,尽管这些课文分编于不同的单元,但每一课的内容、写法、语言都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都要做到胸中有数。二是心中有“人”,即学生,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受教育对象,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这两者相比,后者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切从课本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与课本紧密关联,与学生亲密接触。可是我们有的老师,为了展示自己对课本的熟悉和领悟超越常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如何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在课堂教学时,表现往往“过度”,令人难以接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有一次,我们在市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发现,有一位年轻教师,在教学《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时,就出现了这种“过度”情形。你看,教师始终是两手交叉合压在腹前,不拿一次书本,不写一个粉板字,传统的“三个一”(一支粉筆一本书一张嘴)只用了一个“一”,即全凭着自己的“一张嘴”,在那里不停地说教,时而游走于讲台之上,时而徘徊于学生之中;学生读书时教师边走边听,教师读书时,从头背到尾,以诵带读,颇有点“倒背如流”之意;与学生对话时,也总是游离于文本之外,漫无边际甚多,好像世界上的事情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即使是下课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不让学生大声集体朗读课文,而是由自己背诵全文。
  可以说,这位教师记忆力惊人,准备也很充分,课前确实下了一番狠功夫,但教学的出发点不对,不是从学生和教材考虑,而是以显示为主,以炫耀为主,好像告诉学生,你们的老师对知识掌握多么娴熟;好像告诉评委,我的课无人可比。可是给学生和评委的感觉是,老师的教学浮在水上,旁若无人,华而不实;教师现场“表演”,淋漓尽致,如入无人之境,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过于自负,过于轻狂。其结果,不仅赛分不高,而且学生反应不佳,实在可惜可叹。
  二、旁征博引,多多益善,显示见多识广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文,都是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凝成,加工润色,删繁就简,炉火纯青。但课本厚度有限,不可能将作者作品有关内容都收编进来,即使是提供给教师的“教参”,也只能是聊补基本内容之不足。教师在具体教学时,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增加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新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这补进的内容,也应该有个“度”,增加哪些项目,补充什么内容,要因文而易,要根据重点确定,并非多多益善。
  可是我们有的教师,不是将目光对准教材和学生,好像教材没有什么吸引力,不值得玩味似的;好像学生懂得知识太少,仅仅一篇课文那是太狭窄、太没意思了;更主要的是,就本教本,就文说文,不是显得教师太没水平、太没知识了吗?不是与其他教师没有什么两样了吗?不是陷入了陈旧传统的教法了吗?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往往是面向大海,花开向外,注重“拿来”,甚至觉得,外来的东西越多越好,“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旁征博引,才能显示出教师知识的渊博,见多识广,学生才佩服之至。
  不恰当的指导思想,必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文言文《项脊轩志》时,就通过多媒体增加了许多知识。这是一篇文言文,浅显易懂,文字难度并不大。可是教师一边讲解课文,一边补充许多相关知识,先后有:①地方狭小的成语,8例;②与“楫”字形似的汉字,6例;③兄弟不睦成语,5例;④古人丧葬用语,6例;⑤古人年龄特称,15例;⑥含“比”字的文言句式,8例;⑦古代数词表示法,8例;⑧古代“然”类词语集释,16例。这些补充的知识,不是说都无必要,但要根据课文以及编者设计的重点和意图。课文刚刚讲了一段,就补充了这么多的书外知识,补充的文字远远超过文本篇幅,“儿子大似老子”,而且在每次呈现所补的内容时,教者脸上总是荡漾着自豪之情,沾沾自喜之意溢于言表,意在告诉学生:你们的教师知识多么渊博,我的教学内容是多么丰富。可是,这样做,不仅花去了许多时间,难以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且走出文外过多,偏移了重点,又由于多媒体转换迅速,展示的八类补充知识,学生并未记录下来,致使用在教材上的时间少,精力少,花在课外的时间多,本末倒置,迁移过多,令人目不暇接,教师只顾自己释放,不管学生吸收,只管自己显示,不顾教学宗旨,弱化了教材,强化了好胜,好看不中用,出力不讨好,深刻教训,值得汲取。
  三、手舞足蹈,穷形尽相,显示技艺高超
  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杂家”,样样都懂,门门都会,可以不精,不可不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无道理。因为语文学科,兼合工具性和人文性,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没有哪一个学科能与语文比宽度、比深度、比文学、比美学、比人性、比感情、比认字、比写字、比表达、比表现。所以说,当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最好是全才,这就可以在教学中遇事不慌,临阵不乱,应付自如,得心应手,问题难不倒,学生问不倒。这里所说的是语文教师的知识面要宽阔,并非要求他们在每节课上都要有全能展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释放哪些知识,讲解哪些内容,传达多少有效信息,完成多少教学任务,都要受文本和学生制约。可是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教学技艺的“高超”,几乎使尽浑身解数,唱歌跳舞,口技小品,故事笑话,魔术杂技等等,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语文教师,说是表现“过度”,不如说是“表演”过分,尽管课堂笑声阵阵,掌声不断,甚至不少学生喜欢这样的语文老师,可是作为具有特定意义的语文课,作为教与学唯一的特定场所课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语文教学的特定终极目标,显然是不妥的。说穿了,这是在有意取乐学生,取笑课堂,取悦评委,尽管舞了一身汗,累得气喘吁吁,可是冷静一思考,仍然是肯定的少,质疑的多。语文课堂可以也应该有笑声,有掌声,甚至有歌声,可那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是教学情境达到高潮的体现,是情不自禁、水到渠成的一种理想境界,我们反对生造笑声、硬要掌声、强加歌声。
  有一次,我们听了这样一位年轻教师的大赛课,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诗篇。且不论这位教师教课是否到位,也不说他的教学基本功怎样,但就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也让人为之叹惋。这位教师的教学技艺确实丰富多彩,可是由于是赛课,这位教师的表现欲可能本来就比较强烈,到了这里就更加放荡不羁,一发不收,放得太过,失去控制。你看:语调,时高时低,一惊一乍,高得声嘶力竭,低得无法听清,反差太大,令人难以承受;表情,时而大笑不止,时而痛苦万分,时而龇牙咧嘴,时而挤眉弄眼,近于献丑,令人啼笑皆非;动作,仰天、摆头、挥手、踢脚、急转身、拍讲桌等等,幅度大,变化快,令人紧张不已;表演,歌唱《大江东去》,口技动物叫声、故事天姥传说、小品李白脱靴等等。这位老师确实是个全才,拿得起,做得出,情态万种,穷形尽相,有的技艺值得肯定,并非全无是处,但就整体来评价这堂课的教学表现,无疑是“过度”的典型。教者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的各种表现和表演上,尽管课堂气氛很活跃,尽管教者也感觉良好,但形式服务于内容,忘了主体学生,轻了教材文本,淡了教学宗旨,一切都是徒劳。成功与失败,肯定与否定,往往就在分寸之间,真理过了一点,就会变成谬误。这位教师这节赛课没有获得理想成绩,主要原因就是表现“过度”,因为课堂毕竟不是剧场,学生毕竟不是观众。
  四、紧锣密鼓,快马加鞭,显示思维敏捷
  課堂教学节奏性很强,语文学科尤为如此。既不能过快,急如星火,也不能过慢,老牛拉车。藤野先生之所以给青年时代的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原因之一是他的说话“抑扬顿挫”,节奏明快,这就是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言语表达的基本功之一。可以想象,节奏过快,传递的信息量虽然增大了,但学生思维跟不上,更谈不上记录和思考了;节奏过慢,产生的副作用更多:学生易于疲劳,课堂往往沉闷,传达的知识量与效率大大减少。这里所说的“过度”,主要是指前者,即无论是环节转换,还是多媒体播放,都是快节奏运转,高速度推进,好像抢火一般,紧锣密鼓,快马加鞭,一鼓作气,接二连三。这种情况,大多表现在年轻教师的身上,他们有朝气,有劲头,有活力,思维敏捷,大脑灵活,颇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气势,排山倒海,一往无前,使课堂节奏如车轮般高速飞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证明自己思维敏捷不受阻,转换迅速不脱节,媒体操作不生疏。实际上,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过度”的表现,是一种与慢节奏同样有害的不良现象。
  例如,有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这篇课文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这篇课文是由两则精美的文言构成的,一则是《陈太丘与友期》,另一则是《咏雪》。教者基本上遵循了文言文的教学路子,先疏通文意,解词,翻译。然后分析内容、写法。值得商榷的关键是教学节奏,是说话速度。从一开始导入,一直到下课,教者的语速总是快得惊人,有这样几个数字可以说明:①课堂没有停过3秒钟不说话,学生无任何思考时间;②师生个体之间对话71次,学生群体回答19次,共90次,平均每分钟2次,学生是在抢答,教师是在抢问;③教师台上台下快速走动甚至小跑15次,增加了紧张气氛;④教师没有板书一个字,课堂没有开展一次讨论;⑤两则短文先后交叉问答达17次,“嘈嘈切切错杂弹”,使节奏显得紧张而急迫。
  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也出现过这种快节奏现象,但不是语速,而是多媒体播放。教师在前30分钟以课文为主,等到将这首词解读完了之后,马上坐到主机前,打开多媒体,一边点击,一边展示,一边讲解,不看学生表情,不听学生反应,自言自语,一厢情愿,先后涉及课题、作者、背景、重点词、大意、写法、警句、雪景图、典故、历史人物、作者书法、录音朗读等,琳琅满目,色彩纷呈,点到为止,一掠而过,停顿的时间都只有几秒钟。学生是否领悟了,是否记住了,甚至是否看清了,好像都与教师无关。
  这两位老师的快节奏现象,不是教学内容不当,也不是教学方法不好,而是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可是从教师显示时的表情和说话时的情态来看,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表现是满意的,感觉是良好的,甚至流露出一种得意的神情。可见,他们不是无意识的失误,而是有意这样表现,但无疑又是一种“过度”的表现,“过度”的角度就是没有把握好节奏,是“快节奏”运转所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表现自己,这本身是好事,是一种积极上进的心理状态。如果走进课堂,特别是评优之类的赛课,还与平时一般,那是不在状态的表现,是没有什么表现的表现。我们认可和强调的是,表现的思想要正确,目标要明确,方法要准确,把握要适“度”,要恰当,要有原则,有主旨,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是情不自禁的发挥,是敏锐机智的生成。这才值得称道,才是恰到好处的成功表现。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离子方程式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对同学们来说也是难点。因其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较多:如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原则、电解质的强弱、物质的溶解性等
愤怒的小鸟好!凡事都有两面性,哭泣流泪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它的利弊吧.有人说,为什么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其中一个原因是女人爱哭,眼泪流得多.因为流泪是人类
期刊
Objective: To set up a simple and reliable rat model of combined liver-kidney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SD rats served as both donors and recipients. 4℃ sodium
当下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来说,要想提高其自身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就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的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研究分析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为了防止产后出血,置冰袋并加压法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我科的瘢痕子宫产妇70例,根据随机化的原则分
期刊
开展现代化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动机指标,就是迎合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多元化的改革发展需求。基于此,笔者决定针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工作要点,以及日后我国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本文介绍了山东石油在HSE管理体系建立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山东石油利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管理方法,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提
期刊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主要观点,从倾销与反倾销本身的定义、反倾销对贸易自由化的不利影响、以及反倾销对进口国的消极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反倾销的不合理性问题进行
“整式的加减”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在中考试题中时常出现.请看吴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整式的加减”的考点.rn考点1:整式的有关概念rn例1 (2019年怀化)单项式-5ab的系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