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电视新闻是地方收看人数最多的品牌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随着国内新闻环境的转变,特别是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后,地方电视新闻也逐步走上了民生化改革的发展道路。如何淡去地方电视新闻浓郁的“官方色彩”,使新闻节目更加体现民生、更加充满活力是当前地方电视新闻正在试图探讨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发展;民生化对策
随着群众诉求的提高和改革的深入,地方电视新闻的民生化变革也被推上了潮头浪尖。如何淡去地方电视新闻浓郁的“官方色彩”,使新闻节目回归到“新闻性”的普世价值上来,回到民众欣赏的口味上来,这些都成了当下地方电视新闻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电视新闻过度注重当地领导公务活动的报道,导致百姓收看新闻的兴趣越来越低,收看新闻的人群越来越窄。在群众诉求日益上升、国内各大电视台纷纷进行新闻改版的大背景下,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发展之路也迫在眉睫。
(一)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利益阶层不断涌现,人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愿望不断提升,种种利益表达和诉求日益活跃,社会各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在中国的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业开始了一次次所谓大刀阔斧的变革,民生新闻逐渐大篇幅地登上各大媒体的重大版面,占领了坚不可摧的一席之地。从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不难看出,时政新闻让位民生新闻已经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方电视新闻要继续保持其在地方的影响力,探讨一条民生化的新闻发展之路同样显得十分重要。
(二)国内宣传氛围的转变为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外宣办等五部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高度重视、各展所长。2012年12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随即,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意见》要求:“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不发一般化的工作报道。[2]”这种宣传氛围的转变为地方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地方电视新闻的民生化改革迎来了难能可贵的有利时机。
二、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的发展对策
今年以来,在上级台的指引和带领下,笔者所在的东山电视台《东山新闻》栏目也正朝着改革的方向努力迈进。以下,笔者将以《东山新闻》栏目今年以来的大胆偿试和创新为例,谈谈地方电视新闻如何实现民生化。
(一)做活领导新闻,使领导活动报道“接地气”、“有人气”。
作为普通的群众、媒体的受众群,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党政领导干部能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不是到处千篇一律地“指出”、“要求”、“强调”。因此,新闻工作者就要多观察、多思考,认真揣摩群众的诉求和领导的愿望,使领导活动报道即能体现领导风采,又能满足群众期望。
1、放低报道姿态,捕捉领导活动报道中朴素的新闻亮点。在大量的新闻信息中挖掘领导人活动中最生动、最能体现务实为民的细节,把群众最想听、最想看,领导干部最想表达的信息提练出来,并用叙事性的、朴素的语言加以报道,从而改变领导活动报道的“八股文”形式,把领导活动的“硬新闻”转化为关注民生的“软新闻”。
2、把镜头转向群众,把画面留给群众,使领导活动充分体现人本意识。目前,许多地方电视新闻在领导活动报道中,往往习惯性于把镜头对准领导,从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变换,力求全面地反映出领导人“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但也正因如此,领导活动的主题被镜头忽略,群众的主题性表现被镜头忽略,新闻的人本意识被镜头忽略。要改变这一现象,实现领导活动报道的民生化,就要转变官本意识,把更多的镜头对准群众,大胆地让群众的喜怒哀乐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始终,使群众成为领导活动的参与者,成为活动信息的传递者。
(二)拓展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使民生新闻向纵深化发展。
关注民生,做好民生新闻,已是大势所趋。要使地方电视新闻持续深入地开展好民生化报道,做到点多、面广、质优、量多非常重要。
1、挖掘地域文化差异,突出地方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是每个地区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观存在,是地方新闻彰显个性魅力、提高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一大宣传优势。因此,地方电视台更应该在体现差异性上下功夫,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加大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使地方新闻更符合地方气息,更贴近群众生活实际,更推动民生新闻向纵深化发展。
2、强化农村题材报道,从面上拓展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不等同于市民新闻,不能一味地将民生新闻的关注重点、服务对象局限于城市,局限于市民。地方电视台本身就处于地方基层,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群众百姓,所以地方电视台更要走向基层群众,走向农村百姓,加强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报道,采制更多鲜活的农村民生新闻,让农村百姓也能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角。
3、注重深度报道,变“小民生”为“大民生”。
民生新闻要提升品位,必须突破以往侧重于关注生活琐事的模式,把这些琐事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进行分析解剖,对其价值加以提炼。通过对典型事件、普遍问题的调查,对地方政策、法规的解读,提升群众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从而使报道达到倡导正确价值取向的目的。
(三)创新新闻节目编排方式,让新闻编排更加突显民生。
电视新闻的编排就是把分散的新闻依据新闻价值的大小和观众对新闻接受的习惯,按一定次序进行排列组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节目,达到电视传播媒介宣传的目地[3]。但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电视新闻受到地方政治因素等的干扰,显然违反了这一新闻编排规律,形成了自已独有的按照官阶、部门大小排列和“领导靠前、群众靠后”的固有模式。今年以来,《东山新闻》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简化领导新闻,突出反映民生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表现在新闻编排方面;一是改变了新闻头条的选择方式,把反映当下最主要的,可以是政治,也可以是民生的报道放在突出位置,让体现当代主旋律、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民生新闻也能成为新闻的头条;二是按照新闻编排的“大众化”和“三贴近”原则进行节目的优化组合,把一些重要的、鲜活的民生新闻提前到一般性的领导活动前面,让整组新闻的编排更加亲民化,更加民生化。
总之,地方电视新闻的民生化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让自身在这场新闻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地方电视台应该认真应对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晓婷,朱晓佳,2013年《新闻联播》改版文本分析,南方周末,2013-01-25。
[2]中宣部发出通知对改进文风作出明确规定,新華网北京2012-12-26。
[3]刘伟,《实用新闻编辑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11。
【关键词】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发展;民生化对策
随着群众诉求的提高和改革的深入,地方电视新闻的民生化变革也被推上了潮头浪尖。如何淡去地方电视新闻浓郁的“官方色彩”,使新闻节目回归到“新闻性”的普世价值上来,回到民众欣赏的口味上来,这些都成了当下地方电视新闻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电视新闻过度注重当地领导公务活动的报道,导致百姓收看新闻的兴趣越来越低,收看新闻的人群越来越窄。在群众诉求日益上升、国内各大电视台纷纷进行新闻改版的大背景下,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发展之路也迫在眉睫。
(一)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利益阶层不断涌现,人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愿望不断提升,种种利益表达和诉求日益活跃,社会各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在中国的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新闻业开始了一次次所谓大刀阔斧的变革,民生新闻逐渐大篇幅地登上各大媒体的重大版面,占领了坚不可摧的一席之地。从央视《新闻联播》的改版不难看出,时政新闻让位民生新闻已经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方电视新闻要继续保持其在地方的影响力,探讨一条民生化的新闻发展之路同样显得十分重要。
(二)国内宣传氛围的转变为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外宣办等五部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高度重视、各展所长。2012年12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随即,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意见》要求:“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不发一般化的工作报道。[2]”这种宣传氛围的转变为地方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地方电视新闻的民生化改革迎来了难能可贵的有利时机。
二、地方电视新闻民生化的发展对策
今年以来,在上级台的指引和带领下,笔者所在的东山电视台《东山新闻》栏目也正朝着改革的方向努力迈进。以下,笔者将以《东山新闻》栏目今年以来的大胆偿试和创新为例,谈谈地方电视新闻如何实现民生化。
(一)做活领导新闻,使领导活动报道“接地气”、“有人气”。
作为普通的群众、媒体的受众群,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党政领导干部能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不是到处千篇一律地“指出”、“要求”、“强调”。因此,新闻工作者就要多观察、多思考,认真揣摩群众的诉求和领导的愿望,使领导活动报道即能体现领导风采,又能满足群众期望。
1、放低报道姿态,捕捉领导活动报道中朴素的新闻亮点。在大量的新闻信息中挖掘领导人活动中最生动、最能体现务实为民的细节,把群众最想听、最想看,领导干部最想表达的信息提练出来,并用叙事性的、朴素的语言加以报道,从而改变领导活动报道的“八股文”形式,把领导活动的“硬新闻”转化为关注民生的“软新闻”。
2、把镜头转向群众,把画面留给群众,使领导活动充分体现人本意识。目前,许多地方电视新闻在领导活动报道中,往往习惯性于把镜头对准领导,从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变换,力求全面地反映出领导人“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但也正因如此,领导活动的主题被镜头忽略,群众的主题性表现被镜头忽略,新闻的人本意识被镜头忽略。要改变这一现象,实现领导活动报道的民生化,就要转变官本意识,把更多的镜头对准群众,大胆地让群众的喜怒哀乐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始终,使群众成为领导活动的参与者,成为活动信息的传递者。
(二)拓展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使民生新闻向纵深化发展。
关注民生,做好民生新闻,已是大势所趋。要使地方电视新闻持续深入地开展好民生化报道,做到点多、面广、质优、量多非常重要。
1、挖掘地域文化差异,突出地方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是每个地区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客观存在,是地方新闻彰显个性魅力、提高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一大宣传优势。因此,地方电视台更应该在体现差异性上下功夫,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加大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使地方新闻更符合地方气息,更贴近群众生活实际,更推动民生新闻向纵深化发展。
2、强化农村题材报道,从面上拓展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不等同于市民新闻,不能一味地将民生新闻的关注重点、服务对象局限于城市,局限于市民。地方电视台本身就处于地方基层,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群众百姓,所以地方电视台更要走向基层群众,走向农村百姓,加强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报道,采制更多鲜活的农村民生新闻,让农村百姓也能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角。
3、注重深度报道,变“小民生”为“大民生”。
民生新闻要提升品位,必须突破以往侧重于关注生活琐事的模式,把这些琐事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进行分析解剖,对其价值加以提炼。通过对典型事件、普遍问题的调查,对地方政策、法规的解读,提升群众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从而使报道达到倡导正确价值取向的目的。
(三)创新新闻节目编排方式,让新闻编排更加突显民生。
电视新闻的编排就是把分散的新闻依据新闻价值的大小和观众对新闻接受的习惯,按一定次序进行排列组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节目,达到电视传播媒介宣传的目地[3]。但长期以来,许多地方电视新闻受到地方政治因素等的干扰,显然违反了这一新闻编排规律,形成了自已独有的按照官阶、部门大小排列和“领导靠前、群众靠后”的固有模式。今年以来,《东山新闻》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简化领导新闻,突出反映民生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表现在新闻编排方面;一是改变了新闻头条的选择方式,把反映当下最主要的,可以是政治,也可以是民生的报道放在突出位置,让体现当代主旋律、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民生新闻也能成为新闻的头条;二是按照新闻编排的“大众化”和“三贴近”原则进行节目的优化组合,把一些重要的、鲜活的民生新闻提前到一般性的领导活动前面,让整组新闻的编排更加亲民化,更加民生化。
总之,地方电视新闻的民生化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让自身在这场新闻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地方电视台应该认真应对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晓婷,朱晓佳,2013年《新闻联播》改版文本分析,南方周末,2013-01-25。
[2]中宣部发出通知对改进文风作出明确规定,新華网北京2012-12-26。
[3]刘伟,《实用新闻编辑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