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金融起源最早在互联网技术比较先进的西方国家,学者对其基本涵义,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作为资产融合与流通的媒介,在当下这一职能面临着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其盈利能力有下降态势,介于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界定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方向,是学界上期探讨的话题。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在不断被丰富中,本文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盈利
一、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
1.有关互联网金融涵义界定的综述
国外学者Greenbaum&Hood(1971) 研究认为,社会资产总量的不断增加会主动刺激消费者对金融行业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史在某些程度上催生出新型金融业务;natal(2011)基于大数据视角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金融模式。王达(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并未形成独立的金融业态,故并不直接用类似“互联网金融”这样的专有词汇,而是称其为“电子金融”、“电子银行”,“网络银行”等。
2.有关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综述
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社交网络、移动支付、搜索引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上的金融新模式,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模式,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巴曙松、湛鹏(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金融体系互联网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使得互联网应用向金融体系快速渗透,改变了金融体系的客户接触和服务渠道模式、资产定价模式、风险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支付清算模式。Ezra(2011)认为,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全新的金融商业模式,对传统金融业在证券、银行、保险、资产和财务管理等方面会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GleiSner(2009)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有机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
3.有关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的研究综述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2014年1月,人民币存款额减少9402亿元,同期余额宝的规模却从2500亿元飙升至4000亿元;周志军(2015)2015年国内互联网金融用户达到4.89亿人,渗透率达71.91%,随着国内网民用户规模增速放缓,这一数据2016年将达5.33亿人,渗透率达74.03%。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9.22亿元,这主要得益于电商的高速发展;基金销售规模超过6000亿元,财富管理规模100亿元,未来随着用户收入水平和理财观念的提高,可用资金规模扩大,金融机构创新市场主要依赖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支持,随着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方面的投注加大,未来规模将会显著扩大。
二、有关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1.有关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模式研究综述
Adler(1984)研究了金融业盈利模式改变的基本逻辑与演变趋势,他认为金融制度变迁是金融市场上利益相关者间博弈的结果。Brown(2005)曾以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市场结构对其盈利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与银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和盈利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国家,银行市场垄断力较强,对盈利模式创新的考虑较少;赵旭(200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研究表明中国的银行传统上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背景和行业划分,规模比经营模式创新更能左右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因此,要转变银行的经营模式、提高其盈利能力,就必须提高市场竞争度和经营效率。
2.有关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宋光辉、郭文伟(2008)探寻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盈利能力、银行规模、资产担保价值、资产增长率对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有比较显著的正向影響,而银行所有制性质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上市对银行资本结构有负向影响,但不太显著。郭丹颖(2007)的观点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其利润率就越高,因此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提高商业银行利润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张荔(2011)以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0-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中国银行业体系风险性指数,考察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收入结构及银行体系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价格波动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向朝霞(2014)认为,在市场化之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我国中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影响程度提高,从业务结构方面来看,市场化之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我国中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业务的影响程度降低,对中间业务的影响程度提高。
三、有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综述
1.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业态模式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综述
刘明彦(2014)从P2P的角度论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认为P2P企业会分流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市场。他认为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P2P企业拥有交易成本低、金融管制较少、信息获取容易、风险管理科学等优势。陆峨峰,虞鹏飞(2015)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背景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在庞大的中国金融消费市场环境下,积极探索以“大数据战略”为核心的转型方案,深入挖掘市场机会,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竞争力。刘舒婷(2017)将商业银行业务以通道型、融资性业务以及投资理财类的业态描述,她认为商业银行要发挥自我优势,将互联网金融当成一种管理理念来经营业务,更大的发挥其促进效用。
2.有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效应作用研究综述
替代效应的研究:Holmes(2006)对在线支付交易市场和传统金融业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在线交易市场发挥作用增大,在线支付交易对传统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替代效应也逐步增大。Chen(2012)研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各类移动终端支付将会成为交易支付的主要形式,会逐步替代各类线下支付。 促进效应的研究:Mar.J(1997)对网上银行和网上金融业务的系统讨论,认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会加剧双方竞争,其研究内容主要在网上基金、网上金融和网上银行等。沈悦、郭品(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技术思维更加领先,商业银行通过学习模仿其产品类型,实现技术改良与效率提升,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先进技术可以对商业银行经营与效率的提升有示范作用。邱励(2013)以余额宝为例,具体分析余额宝在金融市场地位、银行活期存款、短期理财产品和代销基金理财产品四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认为制定大数据经营战略、重视“长尾效应”和挖掘互联网潜力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力。
促进效应和促进效应并存的研究:冯娟娟(2013)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基于网络支付、网络借贷、金融搜索角度重点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特征,比较商业银行在竞争环境中的优劣势,提出商业银行需拓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进步。冀明华(2014)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互竞争有关。
参考文献:
[1]王芳芳.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互动研究[D].东南大学,2015.
[2]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02):5-15.
[3]邢思远.商业银行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35):111+118.
[4]粟芳等.中国商业银行综合融资能力测度[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29(02):62-74.
[5]李奕萱.中國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关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6]邢思远.商业银行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35):111+118.
[7]周训.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长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8]沈悦,郭品.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J].金融研究,2015,(03):160-175.
作者简介:
曹慕琳(1994—),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金融专业,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符亚明(1968—),男,汉族,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职位:教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与管理、区域产业经济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盈利
一、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
1.有关互联网金融涵义界定的综述
国外学者Greenbaum&Hood(1971) 研究认为,社会资产总量的不断增加会主动刺激消费者对金融行业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史在某些程度上催生出新型金融业务;natal(2011)基于大数据视角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金融模式。王达(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并未形成独立的金融业态,故并不直接用类似“互联网金融”这样的专有词汇,而是称其为“电子金融”、“电子银行”,“网络银行”等。
2.有关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综述
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社交网络、移动支付、搜索引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上的金融新模式,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模式,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巴曙松、湛鹏(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金融体系互联网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使得互联网应用向金融体系快速渗透,改变了金融体系的客户接触和服务渠道模式、资产定价模式、风险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支付清算模式。Ezra(2011)认为,互联网金融属于一种全新的金融商业模式,对传统金融业在证券、银行、保险、资产和财务管理等方面会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GleiSner(2009)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有机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
3.有关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的研究综述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2014年1月,人民币存款额减少9402亿元,同期余额宝的规模却从2500亿元飙升至4000亿元;周志军(2015)2015年国内互联网金融用户达到4.89亿人,渗透率达71.91%,随着国内网民用户规模增速放缓,这一数据2016年将达5.33亿人,渗透率达74.03%。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9.22亿元,这主要得益于电商的高速发展;基金销售规模超过6000亿元,财富管理规模100亿元,未来随着用户收入水平和理财观念的提高,可用资金规模扩大,金融机构创新市场主要依赖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支持,随着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方面的投注加大,未来规模将会显著扩大。
二、有关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1.有关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模式研究综述
Adler(1984)研究了金融业盈利模式改变的基本逻辑与演变趋势,他认为金融制度变迁是金融市场上利益相关者间博弈的结果。Brown(2005)曾以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市场结构对其盈利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与银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和盈利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国家,银行市场垄断力较强,对盈利模式创新的考虑较少;赵旭(200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研究表明中国的银行传统上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背景和行业划分,规模比经营模式创新更能左右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因此,要转变银行的经营模式、提高其盈利能力,就必须提高市场竞争度和经营效率。
2.有关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宋光辉、郭文伟(2008)探寻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盈利能力、银行规模、资产担保价值、资产增长率对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有比较显著的正向影響,而银行所有制性质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上市对银行资本结构有负向影响,但不太显著。郭丹颖(2007)的观点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其利润率就越高,因此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提高商业银行利润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张荔(2011)以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0-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中国银行业体系风险性指数,考察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收入结构及银行体系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价格波动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向朝霞(2014)认为,在市场化之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我国中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影响程度提高,从业务结构方面来看,市场化之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对我国中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业务的影响程度降低,对中间业务的影响程度提高。
三、有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综述
1.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业态模式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综述
刘明彦(2014)从P2P的角度论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认为P2P企业会分流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市场。他认为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P2P企业拥有交易成本低、金融管制较少、信息获取容易、风险管理科学等优势。陆峨峰,虞鹏飞(2015)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背景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在庞大的中国金融消费市场环境下,积极探索以“大数据战略”为核心的转型方案,深入挖掘市场机会,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竞争力。刘舒婷(2017)将商业银行业务以通道型、融资性业务以及投资理财类的业态描述,她认为商业银行要发挥自我优势,将互联网金融当成一种管理理念来经营业务,更大的发挥其促进效用。
2.有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效应作用研究综述
替代效应的研究:Holmes(2006)对在线支付交易市场和传统金融业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在线交易市场发挥作用增大,在线支付交易对传统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替代效应也逐步增大。Chen(2012)研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各类移动终端支付将会成为交易支付的主要形式,会逐步替代各类线下支付。 促进效应的研究:Mar.J(1997)对网上银行和网上金融业务的系统讨论,认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会加剧双方竞争,其研究内容主要在网上基金、网上金融和网上银行等。沈悦、郭品(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技术思维更加领先,商业银行通过学习模仿其产品类型,实现技术改良与效率提升,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先进技术可以对商业银行经营与效率的提升有示范作用。邱励(2013)以余额宝为例,具体分析余额宝在金融市场地位、银行活期存款、短期理财产品和代销基金理财产品四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认为制定大数据经营战略、重视“长尾效应”和挖掘互联网潜力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力。
促进效应和促进效应并存的研究:冯娟娟(2013)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基于网络支付、网络借贷、金融搜索角度重点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特征,比较商业银行在竞争环境中的优劣势,提出商业银行需拓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进步。冀明华(2014)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互竞争有关。
参考文献:
[1]王芳芳.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互动研究[D].东南大学,2015.
[2]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02):5-15.
[3]邢思远.商业银行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35):111+118.
[4]粟芳等.中国商业银行综合融资能力测度[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29(02):62-74.
[5]李奕萱.中國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关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6]邢思远.商业银行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35):111+118.
[7]周训.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长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8]沈悦,郭品.互联网金融、技术溢出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J].金融研究,2015,(03):160-175.
作者简介:
曹慕琳(1994—),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金融专业,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符亚明(1968—),男,汉族,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职位:教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与管理、区域产业经济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