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备课思考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设置上,诗歌的数量达到了一百余首之多,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古今中外,诗歌总是人们难以绕开的话题。这是由于诗歌本身言简义丰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诗歌更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与共鸣,甚至是人生的体验、情感的重构。正因为这样,教师更应把握好对诗歌的解读,不可任意“缩放”也不可空泛讲解,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语文味”理论的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所说的:“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
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正是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独具代表性的一首,位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由顾子欣翻译;第一首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并在导言部分指出:“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通过该阶段的语文阅读学习,可以“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正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典型范例,因此,我根据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的“判读、对接、抒发”三步诗歌教学法,并综合前人经验,做出了关于本诗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思路上创新而又不失章法。仅供广大语文教学的研究者、中学语文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参考、批评。
二、创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熟读课文,说出本诗大意,最终达到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通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能够理解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加深体会象征这一写作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与独特作用;
3.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解读本诗,并能比较不同版本译文的特点,体会本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
4.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意识,积极地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做出理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背诵本诗,说出本诗大意,体会诗中哲理;
2.难点:理解诗中重点意象的象征内涵;探究本诗为什么题为“未选择的路”;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三)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识,启思导入
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在面对眼前一大一小两条路的时候,作者内心做出了一番激烈的选择后,最终一家人没有选择那条平坦开阔的大路,而是选择了那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前行。今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也在他的小诗《未选择的路》中向我们展示了面对两条路时的选择问题。那么就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着诗人一起,看看他又是做出怎样的一番选择吧!
2.判读——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诗每一小节各写的是什么内容?能不能概括成一个简明的小标题呢?
(分别请四位学生各朗读一个小节,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第一节写“我”面对两条路时伫立思考→人生中必答之题
第二节写“我”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要勇于追随本心
第三节写尽管“我”走了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但是对另外一条路也很留恋→迷茫挣扎中成长
第四节写“我”遥想多年后自己对“现在”的选择的回顾→塑造独特人生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请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在路口的“我”对两条路的认识是什么?
(2)刚启程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心态?
(3)在途中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心情?
(4)未来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情感?
请大家试着用短语或者词语概括出“我”的心路历程。
(分别请四位学生各回答一个小题,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后迷惘惆怅→多年后回顾叹息
3.对接——细读文本,解读文意
小结过渡:刚刚,我们一同学习了这首小诗的大意,为我们讲述了“我”在面对两条路的选择和思考,同学们也为这首小诗的四小节拟了小标题,并且明确了“我”的心路历程。在诗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意象——“路”和“我”,下面我们就来一同研讨一下它们的内涵。
我们先看“路”这个意向,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之后请大家与同桌交流下面的两个问题:
(1)“未选择的路”是一条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设置上,诗歌的数量达到了一百余首之多,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古今中外,诗歌总是人们难以绕开的话题。这是由于诗歌本身言简义丰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诗歌更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与共鸣,甚至是人生的体验、情感的重构。正因为这样,教师更应把握好对诗歌的解读,不可任意“缩放”也不可空泛讲解,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语文味”理论的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所说的:“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
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正是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独具代表性的一首,位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由顾子欣翻译;第一首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并在导言部分指出:“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通过该阶段的语文阅读学习,可以“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正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典型范例,因此,我根据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的“判读、对接、抒发”三步诗歌教学法,并综合前人经验,做出了关于本诗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思路上创新而又不失章法。仅供广大语文教学的研究者、中学语文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参考、批评。
二、创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熟读课文,说出本诗大意,最终达到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通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能够理解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加深体会象征这一写作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与独特作用;
3.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解读本诗,并能比较不同版本译文的特点,体会本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
4.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意识,积极地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做出理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背诵本诗,说出本诗大意,体会诗中哲理;
2.难点:理解诗中重点意象的象征内涵;探究本诗为什么题为“未选择的路”;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三)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识,启思导入
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在面对眼前一大一小两条路的时候,作者内心做出了一番激烈的选择后,最终一家人没有选择那条平坦开阔的大路,而是选择了那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前行。今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也在他的小诗《未选择的路》中向我们展示了面对两条路时的选择问题。那么就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着诗人一起,看看他又是做出怎样的一番选择吧!
2.判读——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诗每一小节各写的是什么内容?能不能概括成一个简明的小标题呢?
(分别请四位学生各朗读一个小节,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第一节写“我”面对两条路时伫立思考→人生中必答之题
第二节写“我”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要勇于追随本心
第三节写尽管“我”走了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但是对另外一条路也很留恋→迷茫挣扎中成长
第四节写“我”遥想多年后自己对“现在”的选择的回顾→塑造独特人生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请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在路口的“我”对两条路的认识是什么?
(2)刚启程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心态?
(3)在途中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心情?
(4)未来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情感?
请大家试着用短语或者词语概括出“我”的心路历程。
(分别请四位学生各回答一个小题,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后迷惘惆怅→多年后回顾叹息
3.对接——细读文本,解读文意
小结过渡:刚刚,我们一同学习了这首小诗的大意,为我们讲述了“我”在面对两条路的选择和思考,同学们也为这首小诗的四小节拟了小标题,并且明确了“我”的心路历程。在诗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意象——“路”和“我”,下面我们就来一同研讨一下它们的内涵。
我们先看“路”这个意向,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之后请大家与同桌交流下面的两个问题:
(1)“未选择的路”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