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备课思考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设置上,诗歌的数量达到了一百余首之多,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古今中外,诗歌总是人们难以绕开的话题。这是由于诗歌本身言简义丰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诗歌更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与共鸣,甚至是人生的体验、情感的重构。正因为这样,教师更应把握好对诗歌的解读,不可任意“缩放”也不可空泛讲解,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语文味”理论的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所说的:“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人的体温,有灵魂的冒险,有对语言独特的敏感,它既是对文本世界的阐释和发现,也是对自我、对存在的反复追问和深刻印证。”
   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正是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独具代表性的一首,位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由顾子欣翻译;第一首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并在导言部分指出:“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通过该阶段的语文阅读学习,可以“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正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典型范例,因此,我根据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的“判读、对接、抒发”三步诗歌教学法,并综合前人经验,做出了关于本诗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思路上创新而又不失章法。仅供广大语文教学的研究者、中学语文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参考、批评。
   二、创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熟读课文,说出本诗大意,最终达到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通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能够理解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加深体会象征这一写作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与独特作用;
   3.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解读本诗,并能比较不同版本译文的特点,体会本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
   4.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意识,积极地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做出理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背诵本诗,说出本诗大意,体会诗中哲理;
   2.难点:理解诗中重点意象的象征内涵;探究本诗为什么题为“未选择的路”;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三)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识,启思导入
   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在面对眼前一大一小两条路的时候,作者内心做出了一番激烈的选择后,最终一家人没有选择那条平坦开阔的大路,而是选择了那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前行。今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也在他的小诗《未选择的路》中向我们展示了面对两条路时的选择问题。那么就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着诗人一起,看看他又是做出怎样的一番选择吧!
   2.判读——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诗每一小节各写的是什么内容?能不能概括成一个简明的小标题呢?
   (分别请四位学生各朗读一个小节,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第一节写“我”面对两条路时伫立思考→人生中必答之题
   第二节写“我”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要勇于追随本心
   第三节写尽管“我”走了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但是对另外一条路也很留恋→迷茫挣扎中成长
   第四节写“我”遥想多年后自己对“现在”的选择的回顾→塑造独特人生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请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在路口的“我”对两条路的认识是什么?
   (2)刚启程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心态?
   (3)在途中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心情?
   (4)未来的“我”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样的情感?
   请大家试着用短语或者词语概括出“我”的心路历程。
   (分别请四位学生各回答一个小题,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明确)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后迷惘惆怅→多年后回顾叹息
   3.对接——细读文本,解读文意
   小结过渡:刚刚,我们一同学习了这首小诗的大意,为我们讲述了“我”在面对两条路的选择和思考,同学们也为这首小诗的四小节拟了小标题,并且明确了“我”的心路历程。在诗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意象——“路”和“我”,下面我们就来一同研讨一下它们的内涵。
   我们先看“路”这个意向,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之后请大家与同桌交流下面的两个问题:
   (1)“未选择的路”是一条
其他文献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于1939年为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籍医生白求恩写的一篇悼词。新编“部编本”初中教材把此文选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意味着革命传统教育篇章在新教材中的比重有所增加,体现了新教材用经典篇目,通过语言学习与运用,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追求。”[1]从文体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是一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议论性文本,属于实用文的范畴。初中生学习实用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了解实用
新课标(草案)明确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对于写作而言,其本质是思维训练,我们尤其需落实思维能力这一要素。那么,具体到一堂作文课,如何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这方面,孙元菁老师的“让说理走向佳境”给我们作了一个示范。下面我们以这节课为例,具体探讨写作思维如何培养与提升的问题。  “让说理走向佳境”是参加省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
我国古代,宦海浮沉,为官被贬者不乏其人。其中入仕的文人,则成为特殊的一个文人群体。由于被贬原因各异,所处境遇及思想性格不同,加之他们身上所特有的文人气质,他们的心境更为复杂。他们在被贬过程中所创作的作品,传达出来的文化和情感信息非常丰富。从中窥探他们在被贬谪的困境中所拥有的心境和胸怀,窥探他们在人生逆境中的处世哲学,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些文人和其作品,对当下我们初中学生的挫折教育乃至生命教育,
一日我整理旧书,翻出一本开明书店民国三十六年(1947)出版的《少年们的一天》,里面夹着一封叶老给我的信,不由得勾起一段回忆。信不长,照录如下:  来书接读,以事延至今日作答,良为歉疚。  尊意甚善,具见关心青少年之热忱,至深感佩。  《少年们的一天》一书,询问青年出版社藏书室,答云有之,以故尊藏之一册不必惠寄。征文之事,曾商诸《少年报》之同志,虽未有具体决定,彼辈于此举颇感兴趣。倘能举办,我必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选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将相和”和“渑池会”的故事。长期以来,在传统语文讲读课和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中,对选文主人公之一的廉颇的解读大体上是正面的“忠耿”形象:有勇有谋、忠于国家、敢于改错、直率耿介。但其实回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本进行细读、细究,我们会得到一个“新”的廉颇形象——与普遍认知里廉颇“忠耿”的脸谱化形象大相径庭。  廉
祥林嫂和翠翠分别是《祝福》和《边城》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的寄身地鲁镇和翠翠的生长地边城,一个是封建意识浓厚、宗法观念深入人心的旧式小镇,一个是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边陲小城。祥林嫂和翠翠就在这两种迥异的环境里生活,承受着生命的喜乐悲欢,环境对她们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决定着她们的生存质量和人生去向。  一、鲁镇和边城:冷暖交汇的世界  在传统分析中,祥林嫂死于政权、族权、夫权、神
处身于当今这个文学批评家被揶揄为“文学表扬家”的时代,我们见多了不着边际的廉价吹捧,高帽子满天飞舞,不知不觉中,看到一切重量级评价都会疑虑重重。天底下人性相通,美国人如果也有这样的夸饰倾向,倒也并不奇怪。所以,多年前当看到一家文学刊物辟出一个专辑,介绍“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散文家”E·B·怀特时,本土经验作祟,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否又是一个外国大气泡呢?但读过收入专辑里的三篇散文后,却十分罕见地把质
诗歌教学是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文本中,与文本对话,与创作主体共情,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所谓教学相长,教学美绝不是孤芳自赏,它的潜能存在于师生双方的审美经验、知觉感受力、思维创造性、情感的易唤性、联想的快速性等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优美的语言和恰当的教学行为引发学生新奇的想象、独到的见解,提升其思维品质。   一、涵泳诵读想象共情   有效的诵读是获
“世界汉学大会2007”业已圆满落下帷幕,作为三个圆桌会议中压轴戏,该以“汉学的自我定位”为主题的讨论最为激烈,而且就此议题来说,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专家们对于论题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一位学者以“反读法”揣摩主办者设此主题的意图:大家谈“汉学的自我定位”,是否因为汉学研究已经迷失j,方向?我们是不是要给汉学指明方向?  其实,在汉学研究中,从来不存在所谓“迷失方向”的问题。即使单就所谓的方向而言,从
在近代中国提起古希腊的犬儒学派,人们并不陌生。随着清末西学东渐,有关古希腊犬儒学派的信息即在中国流传,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中文刊物中即有介绍。由来华传教士创办的中文刊物《万国公报》454卷(1877年9月8日出版)上刊登的《续希利尼贤哲记略》一文(执笔人韦廉臣,约1200字,详见《清末民初报刊丛编之四·万国公报》第4035~4036页,台湾华文书局影印本)曾记述了地傲皆内士(即第欧根尼)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