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地方都还不完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学校和社会已经受到重视,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褒贬不一。
1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与其他学科全然不同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信息技术技能将成为当今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也将会成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工具。
2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材分析高中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已不再是零起点,是默认在高中生已具备小学、初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际上除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学与初中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未开设本科目,高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不了解,还是一味地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授课,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 学生分析目前学校的班额大,在微机室上课时,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个同时上机的学生甚至需要2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又由于中小学学习环境等原因造成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2.3 教学方式分析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广播教学——“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而不习惯自己主动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他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能力较差。加之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多而广,如果按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做、教师辅导”的方式上课,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将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2.4 观念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观念上存在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非升学考试科目,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好学坏无关大局,所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从兴趣出发,喜欢就认真学,不喜欢就玩游戏或上网。
3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尝试
3.1 激发兴趣,因材施教,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科目,对学生来讲,缺乏外界压力。但是如果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自然而然就会从不想学到想学了。因此,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信息技术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提优、帮差、抓中部,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对信息技术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学生,按课本内容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当培养他们大胆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绝不能放之任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摆脱困境,鼓励他们向优秀学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复习,尽量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介于二者之间,教师必须抓住这部分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因材施材,激发兴趣,注重全体,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3.2 充分认识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或教学顺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现状需求,了解学生群体的倾向性。备课时从整体教学观出发,采用“整体备课法”,即对所教学科,不仅熟悉了解各个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全学年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有一个全盘计划,如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学生的知识预备、各个教学内容将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或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等等。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突发需求或兴趣,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
“教有常法,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体现。教师不应因为是新课改,就完全放弃原来的讲授法而单纯强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容易走入新课改的误区,而偏离“照顾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因此,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3 发挥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各类知识信息层出不穷,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学到的,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说明,从而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信息技术课与传统课堂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广阔,学习方法更为灵活,而不再只局限于教师的当面授课,信息技术课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知识宝库,网上各种计算机相关的教程多不胜举,形式丰富,还有着各类专业的论坛可供学习交流。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几个好的网络学院和技术论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学来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4 采用任务驱动,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采取鼓励性评价,尽量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的学习大多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学习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开始学习某个教学内容的动机,然后以任务为驱动,以小组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他们想要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最后再使用各种评价手段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后续的学习可产生强大的动力。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也是一门新兴学科,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已供借鉴,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还有待于不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学校和社会已经受到重视,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褒贬不一。
1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与其他学科全然不同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信息技术技能将成为当今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也将会成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工具。
2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材分析高中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已不再是零起点,是默认在高中生已具备小学、初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际上除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学与初中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未开设本科目,高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不了解,还是一味地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授课,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 学生分析目前学校的班额大,在微机室上课时,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个同时上机的学生甚至需要2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又由于中小学学习环境等原因造成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2.3 教学方式分析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广播教学——“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而不习惯自己主动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他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能力较差。加之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多而广,如果按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做、教师辅导”的方式上课,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将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2.4 观念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观念上存在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非升学考试科目,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好学坏无关大局,所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从兴趣出发,喜欢就认真学,不喜欢就玩游戏或上网。
3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尝试
3.1 激发兴趣,因材施教,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科目,对学生来讲,缺乏外界压力。但是如果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自然而然就会从不想学到想学了。因此,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信息技术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提优、帮差、抓中部,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对信息技术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学生,按课本内容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当培养他们大胆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绝不能放之任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摆脱困境,鼓励他们向优秀学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复习,尽量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介于二者之间,教师必须抓住这部分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因材施材,激发兴趣,注重全体,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3.2 充分认识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或教学顺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现状需求,了解学生群体的倾向性。备课时从整体教学观出发,采用“整体备课法”,即对所教学科,不仅熟悉了解各个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全学年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有一个全盘计划,如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学生的知识预备、各个教学内容将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或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等等。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突发需求或兴趣,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
“教有常法,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体现。教师不应因为是新课改,就完全放弃原来的讲授法而单纯强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容易走入新课改的误区,而偏离“照顾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因此,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3 发挥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各类知识信息层出不穷,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学到的,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说明,从而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信息技术课与传统课堂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广阔,学习方法更为灵活,而不再只局限于教师的当面授课,信息技术课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知识宝库,网上各种计算机相关的教程多不胜举,形式丰富,还有着各类专业的论坛可供学习交流。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几个好的网络学院和技术论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学来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4 采用任务驱动,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采取鼓励性评价,尽量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的学习大多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学习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开始学习某个教学内容的动机,然后以任务为驱动,以小组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他们想要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最后再使用各种评价手段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后续的学习可产生强大的动力。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也是一门新兴学科,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已供借鉴,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还有待于不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