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人体感官 描摹景物特点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sh_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五觉”手法,是指在写作的时候调动人体的视觉(眼睛)、听觉(耳朵)、嗅觉(鼻子)、味觉(舌头)和触觉(身体),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那么,在写景的文章中,如何运用“五觉”手法呢?
  用视觉察形观色。视觉描写是我们写景物时最常用到的。眼睛就像一部摄像机,可以把我们看到的景物储存在记忆中,而视觉描写,可以对景物进行描绘,使读者如见其状,历历在目。如:白色的遮鸟网中,樱桃树的绿叶丛里躲藏着一个个可爱的小红樱桃。它们像一群火红的小精灵,又像一个个鲜红的玛瑙……
  用听觉记录声音。景物不是平面的绘画,它是立体的,山中的虫鸣鸟叫,海边的惊涛拍岸,景点的人声鼎沸……这些声音丰富了我们的听觉体验。听觉描写,能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蝉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声音低沉而好听,像是在叙说一个古老的故事。
  用嗅觉吞芬吐芳。雨后,清新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池塘边,荷花的清香随风飘荡;沙滩上,海风带着淡淡的腥气萦绕鼻端……嗅觉描写,让景物拥有了生命,让读者读后仿佛真的闻到了来自大自然的气味。如: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犹如披着轻纱的仙女在湖中沐浴,娇羞欲语,盈盈欲滴,随风飘来清香阵阵,沁人心脾。
  用味觉含英咀华。美景与美食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能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美景,那就再美不过了。莲子的清甜,菱角的爽脆,冰激凌的甜美……味觉描写,令景物有了神奇的诱人魅力。如:我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一边品尝着消暑的冰激凌,甜甜的,凉凉的,甜到心底,凉到五脏六腑。
  用触觉身临其境。美丽的荷花,轻抚花瓣上,滑滑的;蜻蜓飞来,轻落指尖上,痒痒的;春日的阳光,照在脸庞上,暖暖的……触觉描写,从身体的感受写起,能带给读者最真切的感受。如:我迫不及待地跳入池水中——啊,真是凉爽异常!顿时所有的炎热,还有烦恼,在那一刻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总之,在一篇写景的文章中,如果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用“五觉”手法来描写,就可以很好地描摹出景物的色、香、味、形等,写出动感来,给读者以很强的现场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征服读者。
  不过,“五觉”手法也不能随意乱用,针对不同的景物,要用不同的组合,灵活变化,这样才能让文章生动起来。比如写山间的风光,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嗅觉描写是必须用的。如果你喝了山间的溪水,采集了植物标本,那就可以加上味觉描写和触觉描写。当然,如果能在描写中再融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效果会更好。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能将春描写得如此俏媚?除了调动联想与想象,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外,他还采用了“五觉”手法进行写作。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作家先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和煦,再从嗅觉方面写春风的芳香,然后从视觉方面写春风中的美景,最后从听觉方面写春风里和悦的声响。这样,作家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從不同侧面、多个角度来描写春风,从而把难以捕捉的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是运用“五觉”手法写景的高手。他在《社戏》一文中描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就用了这种手法,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渗透着主人公当时愉快而又急切的心情,同时表现出了主人公对在船上所见到的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
  视觉描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嗅觉描写与触角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描写: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我国当代女作家冯君莉运用“五觉”手法写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中多处巧妙地运用了“五觉”手法,描绘出了青海湖迷人的景色。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一幅多美的画卷啊!而这其中的一切,又都浸透了黎明的生气,浸透了晨雨的滋润,显得这么清新,这么幽静。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只要轻轻地吸一口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作家调动自己的眼睛、鼻子等感官,运用视觉描写、味觉描写等,描绘出了青海湖独有的清美幽雅的环境,烘托出青海湖独有的魅力。
其他文献
秋渐远,冬风至。  寂静,空旷……  土地裸露著本色,寒气荡涤着尘埃。土地奉献出一年的收获,而今要让寒风、冰雪为自己披一层坚硬的铠甲,隐去她的温厚与博大,心头的热血凝聚在胸膛,虽然触不到脉搏,但心跳依然强劲有力。  虫鸣也喑哑了……  它靠近大地的心脏,酣然入梦了!  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但生命依旧在汩汩流淌。  寒冷是生命的必修课,听寒风吹过原野,看飘雪萦绕在林间。心中却是另一个世界:春暖花开,各
【问题线索】  火的利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火能照明、烤熟食物、温暖身体、驱走猛兽等,但是火也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如火灾。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来了解大多数火灾发生的原因,尽可能减少火灾的发生,在遇到火灾发生时学会逃生自救。  问题一:常见导致火灾的因素有哪些呢?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导致火灾的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人为因素,如电器设备使用不当,燃气灶老化、漏气,生产作业
【风采聚焦】  大家好,我是2020年毕业于抚顺德才高级中学附属中学的张敬晗,以中考总分807.5分的成绩考入抚顺德才高级中学。其中,语文134.5分,数学145分,英语119分,物理120分,化学79分,道德与法治50分,历史50分,地理10分,生物10分,体育60分,英语口语10分,物理实验10分,化学实验10分。  【学霸师团】  班 主 任:宋超群 化学教师:王 莹  语文教师:宋超群 历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但它们的分子构成却不同,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CO2与CO在結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小题在线  例(2021·湖南·永州)木炭或燃气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容易产生CO气体
【文题呈现】  文题一:我们每天都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在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文题二: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实验,也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其考查重点有药品的选择、实验装置的选择、装置的评价、气体性质的验证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现将有关知识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实验要点   [实验要点]   1.实验药品:  (1)实验药品: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 [ ] CaCl2 + H2O
初中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内容涉及范围广、掌握难度大、试题灵活多样。那么如何能够短时高效地掌握必会知识点?如何能够准确掌握答题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呢?同学们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夯实基础,纵横联系知识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形容的就是如果没有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学习的这座堡垒就很难攻克。历史学科记忆点多、涉及面广、跨度大,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切忌把历史知识割裂开来,不要单独地
短文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中考阅卷我们发现,它是中考中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为了让同学们能够熟能生巧,攻克这一难关,下面结合中考真题给大家作出指导。   [方法概述]  针对这一题型,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 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所缺成分,确定所填单词的词性。  2. 若词性吻合,再结合实际语境和语法规则来确定所填单词的具体形式,得出最终答案。  3. 若词性不吻
*ppl = people  *CAD = Canadian dollars  *GST = a 10% tax added to the price of most goods and services in Canada.  1. A tourist who wants to travel with his pet dog can stay in .  A. Hotel BLU or W
写作中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能使文章语言灵动、文采飞扬。那么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呢?我们又该如何运用联想与想象呢?  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既指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事物,也指由想起的一事物又想起有关的其他事物。  想象是指在脑海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形象。  联想是由此及彼,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