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性思维为主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架起了一座桥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机融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称作活跃学生思维,当电子在外界环境中获得了足够能量时,电子就存在一个低能到高能的跳跃过程,也就是从不活跃状态跳跃到活跃状态。当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外界的刺激,学生兴奋的状态被传递到大脑皮层,思维就变得异常活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带进一个乐于探索的世界。例如在教学形状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先用PPT演示春意盎然景象,教师借景生情,导入自然:春天来了,同学们想去郊游踏青,有三辆车在面前,分别是圆形轱辘、正方形轱辘、三角形轱辘的,教师这时可以问:“乘坐哪辆车呢?”教师让学生选择一辆并陈述理由,学生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之后教师再继续播放flash动画,首先播放正方形轱辘的那辆车,动画中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一直在颠簸,乘客唐老鸭在里面痛苦不已;第二辆是三角形轱辘的车,几乎开不走就倒在一边了;最后播放的是圆形车轱辘那辆车,行驶时不再颠簸,而是又稳又快,便将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巧妙的导入课堂之中。随后再演示图形变魔术,小兔子走亲戚的场景建构迎合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期待的情境中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繁为简,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可以通过视频动画、语音文字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学生高效传达知识,所以,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上的束缚,将需要的画面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课本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或者问题进行分解,化繁为简,易于学生接受新知。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更好的探索数学教材中的奥秘,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授“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公式,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公式的含义,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去推出梯形面积公式。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剪拼,呈现规则的梯形,是由一个矩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接组成的,而矩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前面学习过,教师可以利用PPT更直观演示出三者面积之间的关联,进而独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探究分析,不仅推断了梯形面积公式,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突破了重难点,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化静为动,培养思维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直观的形式和灵活的画面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再搭配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讲授“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由于学生刚接触圆锥体,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里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把静态的书本变成动态的画面,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要研究圆锥体体积可转化成已学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老师设疑:你们认为转化成哪种几何体最合适呢?此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动态呈现许多形态各异的圆锥,圆柱容器。通过动画对比,学生探究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最合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以前学过的,所以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的动画演示过程及讲解,就很容易感知到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与圆柱体积公式是有很大的关联,进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学生以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基础,在独立思考后,大家众说纷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到底有何关联?一个圆锥体的杯子到底装多少次沙子才能装满圓柱体杯子呢?视频演示,当圆锥空杯子装满沙三次倒进同底等高的圆柱杯中刚好,也就说明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接着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其中S指的是圆柱的底面积,h为高。由此,便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为V=1/3Sh。在这个过程中,视频动态模拟演示了圆锥体的体积与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习迁移。
当然,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过程,而是基于学习者现有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利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从而更有效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四、再现生活,增强亲身体验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也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奥妙。如在教学“线”的相关知识时,我们知道线可以分为直线、射线和线段,而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要想让学生清晰的了解这一句话的内涵光靠老师讲解太过于抽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生活情景的再现。例如,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三人从羊村出发到超市购物,选择不同的行走路线进行比赛。喜羊羊走的路线要经过两个左转弯,美羊羊走的路线要经过一个右转弯,懒羊羊选择的路线则是直走。教师同时点击他们三个头像,让他们三个处于同一起跑线,相同速度行驶。15分钟之后,懒羊羊已经抵达终点了,而喜羊羊和美羊羊还在路上。与此同时,使用红黄蓝涂鸦线条描绘走过的路线,这时就可以醒目地看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一来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直观,二来能够激发学习动机。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必然。对于教师来说,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兴趣、启发思维、化繁为简,易于学生理解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称作活跃学生思维,当电子在外界环境中获得了足够能量时,电子就存在一个低能到高能的跳跃过程,也就是从不活跃状态跳跃到活跃状态。当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外界的刺激,学生兴奋的状态被传递到大脑皮层,思维就变得异常活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带进一个乐于探索的世界。例如在教学形状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先用PPT演示春意盎然景象,教师借景生情,导入自然:春天来了,同学们想去郊游踏青,有三辆车在面前,分别是圆形轱辘、正方形轱辘、三角形轱辘的,教师这时可以问:“乘坐哪辆车呢?”教师让学生选择一辆并陈述理由,学生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之后教师再继续播放flash动画,首先播放正方形轱辘的那辆车,动画中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一直在颠簸,乘客唐老鸭在里面痛苦不已;第二辆是三角形轱辘的车,几乎开不走就倒在一边了;最后播放的是圆形车轱辘那辆车,行驶时不再颠簸,而是又稳又快,便将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巧妙的导入课堂之中。随后再演示图形变魔术,小兔子走亲戚的场景建构迎合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期待的情境中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繁为简,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可以通过视频动画、语音文字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学生高效传达知识,所以,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上的束缚,将需要的画面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课本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或者问题进行分解,化繁为简,易于学生接受新知。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更好的探索数学教材中的奥秘,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授“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公式,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公式的含义,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去推出梯形面积公式。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剪拼,呈现规则的梯形,是由一个矩形和两个三角形拼接组成的,而矩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前面学习过,教师可以利用PPT更直观演示出三者面积之间的关联,进而独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探究分析,不仅推断了梯形面积公式,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突破了重难点,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化静为动,培养思维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直观的形式和灵活的画面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再搭配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讲授“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由于学生刚接触圆锥体,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里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把静态的书本变成动态的画面,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要研究圆锥体体积可转化成已学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老师设疑:你们认为转化成哪种几何体最合适呢?此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动态呈现许多形态各异的圆锥,圆柱容器。通过动画对比,学生探究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最合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以前学过的,所以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的动画演示过程及讲解,就很容易感知到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与圆柱体积公式是有很大的关联,进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学生以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基础,在独立思考后,大家众说纷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到底有何关联?一个圆锥体的杯子到底装多少次沙子才能装满圓柱体杯子呢?视频演示,当圆锥空杯子装满沙三次倒进同底等高的圆柱杯中刚好,也就说明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接着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其中S指的是圆柱的底面积,h为高。由此,便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为V=1/3Sh。在这个过程中,视频动态模拟演示了圆锥体的体积与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习迁移。
当然,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过程,而是基于学习者现有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利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从而更有效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四、再现生活,增强亲身体验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也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奥妙。如在教学“线”的相关知识时,我们知道线可以分为直线、射线和线段,而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要想让学生清晰的了解这一句话的内涵光靠老师讲解太过于抽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生活情景的再现。例如,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三人从羊村出发到超市购物,选择不同的行走路线进行比赛。喜羊羊走的路线要经过两个左转弯,美羊羊走的路线要经过一个右转弯,懒羊羊选择的路线则是直走。教师同时点击他们三个头像,让他们三个处于同一起跑线,相同速度行驶。15分钟之后,懒羊羊已经抵达终点了,而喜羊羊和美羊羊还在路上。与此同时,使用红黄蓝涂鸦线条描绘走过的路线,这时就可以醒目地看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一来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直观,二来能够激发学习动机。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必然。对于教师来说,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兴趣、启发思维、化繁为简,易于学生理解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