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课堂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以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发现规律的“向导”,更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信息与反馈源。集中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启发诱导,激发探索,通过教学中适时的巧妙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思维,引导探索讨论,就可以取得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问;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而且一直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因此,课堂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以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发现规律的“向导”,更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信息与反馈源。
一、集中注意,激发兴趣
课堂提问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理的支配下,唤醒心智,很快把心理活动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点上,引发多数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维,不断地去尝试解决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板提问:“老师没有告诉你们任何条件,也不摆小正方形,你能准确说出它的面积吗?”当学生说不能后,沿着长方形饿长贴5个小正方形,宽贴3个小正方形,接着问:“这时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了吗?”这样通过画龙点睛的设问,使学生尽快地触及新知识的关键部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为学生解决新知搭桥引路。学生利用知识迁移作用,顺利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二、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考层次。教学时,教师提问等于给学生制造问题,教师提问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机会。只有遇到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启发,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要求,抓住问题本质,在教学关键处巧妙提问。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题时,让其他学生带着质疑倾听,往往可以擦出更激烈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能力后,教师让学生对与进行大小的比较。很多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立刻激发了学生想急于验证假设的认知欲望,学生的思维便比较活跃,猜出了很多答案,更多的学生受同分子和同分母大小比较的影响,虽然猜想错误,但教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表扬学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说:大家猜的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么判断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这一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三、启发诱导,激发探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实质是个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即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因为如果问题太简单容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就不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问题的实质。如果问题太深,又很枯燥,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无从答起。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诱导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一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与形状有明显差异的三角形,请学生判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显然,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当学生做出判断后,再提问:“那么哪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大呢?”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有的学生脱口而出说:“那个大的三角形的内角之和较大。”也有的学生说:“一样大。”到底谁的判断对呢?每个学生都急于解开心中的疑问。这时,教师让学生把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摆一下,结果都构成一个平角,都是180°。在实证面前,教师不用多说,学生的心中已有了结论。问题一提出,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急切地想去探求其中的奥妙,参与思维活动的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
总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掌握教材内容,备好课,而备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备好问题。因为,通过教学中适时的巧妙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思维,引导探索讨论,就可以取得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提问;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而且一直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因此,课堂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以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发现规律的“向导”,更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信息与反馈源。
一、集中注意,激发兴趣
课堂提问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理的支配下,唤醒心智,很快把心理活动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点上,引发多数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维,不断地去尝试解决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板提问:“老师没有告诉你们任何条件,也不摆小正方形,你能准确说出它的面积吗?”当学生说不能后,沿着长方形饿长贴5个小正方形,宽贴3个小正方形,接着问:“这时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了吗?”这样通过画龙点睛的设问,使学生尽快地触及新知识的关键部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为学生解决新知搭桥引路。学生利用知识迁移作用,顺利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二、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考层次。教学时,教师提问等于给学生制造问题,教师提问一次,就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机会。只有遇到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启发,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要求,抓住问题本质,在教学关键处巧妙提问。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题时,让其他学生带着质疑倾听,往往可以擦出更激烈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能力后,教师让学生对与进行大小的比较。很多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立刻激发了学生想急于验证假设的认知欲望,学生的思维便比较活跃,猜出了很多答案,更多的学生受同分子和同分母大小比较的影响,虽然猜想错误,但教师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表扬学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说:大家猜的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么判断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这一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三、启发诱导,激发探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实质是个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即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因为如果问题太简单容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就不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问题的实质。如果问题太深,又很枯燥,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无从答起。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诱导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一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与形状有明显差异的三角形,请学生判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显然,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当学生做出判断后,再提问:“那么哪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大呢?”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有的学生脱口而出说:“那个大的三角形的内角之和较大。”也有的学生说:“一样大。”到底谁的判断对呢?每个学生都急于解开心中的疑问。这时,教师让学生把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摆一下,结果都构成一个平角,都是180°。在实证面前,教师不用多说,学生的心中已有了结论。问题一提出,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急切地想去探求其中的奥妙,参与思维活动的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了。
总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掌握教材内容,备好课,而备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备好问题。因为,通过教学中适时的巧妙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思维,引导探索讨论,就可以取得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