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让儒学为马克思主义注释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yak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不同时期的对待态度也相去甚遠,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一重大关系,坚持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儒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充当的重要角色,清醒的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有民族性的形式与民族性的内容,因此,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好的在中国社会传播,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新时代,应当用植根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儒学为马克思主义注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学契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儒学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便有了,一个是植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本土文化,一个是外来的舶来文化,对待二者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态度,而这又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待儒学的态度,五四以来,反传统盛行,对儒学是一棒子打死,可以说是将孩子和污水一起倒掉了,文革时期,对儒学营养视而不见,将其等同于封建主义而被列入“封资修”的行列,如今,反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前对待二者关系的态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所谓的“儒学复兴”,即认为21世纪应当是儒学的世纪;第二种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结合;第三种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①。笔者赞同第三种态度,此处“古为今用”的“用”,要如何“用”?笔者以为,就是要用儒学去帮助解释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而儒学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链接,作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封建时代的文化积淀,虽说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非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优秀的精神内核是我们当前必须继承和弘扬的,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要真正的实现中国化,必然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必须与中国“活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并广泛传播,必然要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此才能结出令中国人民欣然接受的果实,必须具备民族性的形式和民族性的内容,必须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也就是说,必须具备内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条件,而这其中十分重要的思想资源便是儒学。儒学植根中国大地两千多年,其所宣扬的精神内核早已深深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化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审美方式、心理结构、风俗习惯等,体现在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之中,已经内化为中国人民内心的日用而不知的东西。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儒学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必须正确的对待儒学,认真的研究儒学,使儒学能够帮助解释理解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注释。
  2.由此及彼,探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内在契合
  2.1从大同社会理想去理解共产主义
  中国儒家的大同理想源远流长,《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述了展望中的理想社会,主张废除私有制,此美好的愿景,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心中深深埋下了理想的种子。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所阐释的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与中国儒家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这就为中国人民接受共产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从大同社会去理解共产主义,挖掘中国人民心中的思想文化根柢,十分重要。
  2.2从传统民本思想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儒学在治国理政方面坚持的是以人为本,在《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爱民”,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管子》提出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荀子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比喻。这说明儒学已经认识到了人民的伟大,民众的力量,这些儒学传统民本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政治意识具有很重要的陶染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群众史观,批判英雄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才真正创造了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民本思想也具有观点的契合性。
  2.3从儒家传统辩证法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孔子讲“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②”,这体现了不偏不倚的全面思想;《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体现着对立统一,同样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儒家的中庸之道倡导无过无不及,我们汉语中的诸多词语也都体现着这一思想,例如“物极必反”“剥极将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过犹不及”等等,体现着“适度”对于事物发展的重要意义。到了宋明理学时期,理学家张载提出“一物两体”的观点,“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他认为对立面的双方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由此可见,中国儒家传统辩证法中具有运动变化、对立统一、和谐平衡的辩证思维,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诸多观点相契合。
  2.4从传统知行观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
  在中国儒家传统哲学中,知和行的关系一直广受关注,知和行也一直被连在一起。《尚书.说命》中,提出了“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命题,更加重视“行”的重要性;《中庸》中有“力行近乎仁”的说法,孔子也强调要把“行”放在首要地位,认为“行有余力,然则以学文③”,把“行”放在“知”之前,他还特别重视将“行”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点,他讲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④”“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⑤”,他教育弟子讲话要谨慎,重视践行,并且把这作为“君子”应有的德性和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尺度。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为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这个认识活动的“两次飞跃”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并且特别强调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重要性,这和古代儒家传统知行观强调“知行统一”重视“行”的重要性是一致的。   以上简述了几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学的契合点,当然,挂一漏万,马克思主义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不是几个点可以概括的,中國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也早已融汇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儒学这个宝贵的资源,绝不可弃之不用。
  3.路径探析
  3.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深挖儒学宝藏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儒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思想财富,儒学中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刚毅自强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的品质、重视精神境界、重视气节情操、重视修身养德的优秀精神和品格,以及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爱人”思想等,都是我们当下必须继承和弘扬的。毛泽东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指出:“凡属于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⑥”。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内涵上的契合性,更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之前已经阐述过,儒学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似乎也愈来愈被认可,清朝中期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也远超如今的美国,当下儒学影响下的东亚经济圈的经济繁荣发展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至少,儒学没有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颓废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侵蚀,社会的失衡现象以及人的异化,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道德缺失、沦丧,精致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问题,越来越堂而皇之的现于社会中,我们反思这些问题,必然应当认识到儒学社会教化作用的重要意义,而实现其教化作用的基础,便是学习儒学的精神内涵,笔者认为,当前对于儒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调查显示,如今的文科专业的博士硕士,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也是知之甚少,甚至没有几人真正系统读过《论语》,更不用说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这种文化的缺乏,对中国人而言着实是一种损失,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唤醒潜藏于中国人思想深处的文化基因,意义重大。如今部分高校开始开设国学专业,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很好的趋势,具有普及的必要性。当然,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国学专业的必须,更应当是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必须,从小开始学习,构建中小学、高校一体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遗产,也有劣性遗产,区分工作更要做好,其中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对当下的意义,对时代的意义。有用的精华,应当大力继承弘扬,糟粕也并非一无是处,可以让我们引以为鉴,少走弯路,为当前的发展“铺路”。
  3.2洞察耦合点,以“儒”解“马”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理论契合绝非偶然,除了表面上显而易见的联系,更有诸多内在的深层次的耦合。汤一介先生很早就思考了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关系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在社会理想、实践品格、人的本质、对立统一方面具有契合点,在经济、法制与传统、道德方面存在互补处。我们要善于洞察这些契合点,更好的帮助我们用儒学来解释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是集大成者,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诸多论述经常引用孔子的话来解释,比如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为了讲清楚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让领导干部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⑦”。当下,为推进以“儒”解“马”,在宏观上,国家社科建设应当鼓励推动此领域的发展,社会上应当形成学习探讨的风气,主流媒体更应当“推波助澜”。微观上,思政课教师作为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群体。应当加强自身传统文化尤其儒学的知识修养,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善于将自己的知识内化结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能够从学生的文化积淀出发,用学生熟悉的话,听得懂的故事,去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讲学生“听得懂的马克思主义”。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学僵化的教条,不是学纯粹的“意识形态”,不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的答卷。马克思主义更不是书斋中的学问,它是和我们传统的儒学一样,是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的,是可以真正指导我们人生的学问,使学生真正熟悉马克思主义,热爱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
  3.3一体同行,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既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又与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人民群众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与儒学相结合,这种结合必然产生两方面结果: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儒学现代化。这两个过程应当一体同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并且要不断地推进其中国化,不中国化不能解决中国问题,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已经将它证明。然而儒学是否应该现代化,是否能够现代化,尚存争议,笔者以为,只要我们承认儒学没有过时,那就应当推动其现代化,只要我们承认儒学对于当下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的成长还有指导价值,那就必须推动其现代化。儒学经历了两千多年,各个历史时期都根据时代需要对它有所补充,有所发展,当下我们对待儒学,仍然不能“拿来就用”,应当赋予其时代色彩和现代化价值,要根据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来调整转换儒学的思想内涵,更好的发挥其“经世致用”的功能。比如,古代讲“忠”,主要是对君王的忠诚,而将其应用到现代公务员制度,这个“忠”就应当是忠于自己的岗位,忠于人民。儒学的现代化就应当实现这样的调整转化,也只有实现了这样的调整转化,才能更具生命力,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解读好马克思主义。总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现代化,要一体同行,良性互动,决不可偏废。
  4.结语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交汇在中国大地已经存在了百年,今后也必将长久的并存下去,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的为中国人民所接纳吸收,更好的指导中国今后的实践,儒学这个宝贵的资源绝不可弃之不用。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进入新时代,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正视儒学、重视儒学,十分重要。
  注释
  ①崔水龙,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
  ②出自《论语.子罕》
  ③出自《论语.学而》
  ④出自《论语.公冶长》
  ⑤出自《论语.里仁》
  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⑦出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参考文献
  [1]崔水龙,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
  [2]贾陆英.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中华文化百年走势探析[C].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第二届领导干部国学论坛论文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实学研究会,2017:182-204.
  [3]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文碧方,邓妍.论汤一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探讨[J].现代哲学,2019(01):40-46.
  [5]何中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何以可能?[J].文史哲,2018(02):5-30+165.
  [6]孔德永. 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N]. 光明日报,2016-04-11(016).
  作者简介:刘福民(1997.02-),男,青岛平度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意义重大,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述,接着分析了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措施  引言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都存在着“过时倾向”,在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都缺乏
期刊
【摘 要】在南京市教研活动中,许老师执教的《正弦定理》一课为中职数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精心设置探究点、合理安排探究线、激发学生探究面、刻意营造探究场.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探究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活动;思维价值  引言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索研究本质的数学活动,以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正在高速的发展,各类通讯工具也在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的方便了很多,日常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了,大数据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那么,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教学又有哪些发展和变化呢!本文从信息化教学入手,探究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对其信息化教学方式和思维进行发展和创新,来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和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信息化教学在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还要认真对待信
期刊
【摘 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市场经济下党建思想政治对提升企业文化与市场竞争力、强化组织凝聚力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国有企业党建思政工作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具体的工作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党建思政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时代新阶段各种复杂严峻的形势、各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如何强
期刊
【摘 要】写作可以传达信息并表达情感,并且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不仅仅反映表达思想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首先反映出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当前,初中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结合了这些问题来探索改进初中英语写作技能训练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技能;问题;对策  1.初中生英语写作现状  1.1基础知识积累不足  为了不断提高初中英语的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巩固学生语言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学前教育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在“幼有所育”的思想下,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领域师资队伍,高职学前教育学生提升专业素养,需要从学前教育历史的角度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职《中外学前教育史》针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普遍理论知识基础差的特点,亟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改革。通过充实适时性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以及多媒体等途径,不断促进课程改革,从而达到不断提高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中文本的阅读占了很大部分,语文阅读不仅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阅读中能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提倡广泛的阅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本文就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语文阅读教学找到作家、作品和学生心灵的“共鸣点”“沟通点”, 教师教学中把握好“度”,尊重的学生对文本的初次感知等方面,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沟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信息技术,微课的出现,是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又一次尝试。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其自身优势对初中數学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研究了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所起到的作用,完成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引言  微课,是指一种时间长度在5-10分钟,教师在课堂外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思政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形成正确引导,同时也为工匠精神的传播提供有效载体。基于此,文章对工匠精神内涵进行论述,指出当前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建设融合性教学模式、建构实践类教学体系、建立考核机制等,对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育的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思政课程  引言  工匠精神作为个人、企业、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国家教育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对数学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中教学最为深刻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要求学生在掌握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