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瘸腿诗”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诗体,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即已出现,在宋代元丰、元祐年间广为流行。“瘸腿诗”由十七个字组成“五五五二”的句式,故也叫“十七字”诗。因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两字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故亦称“无赖体”。
“瘸腿诗”是民间艺人发明的。他们常从历代著名诗词中摘取一些词句,自己再编上一些,“杂以鄙俚,曲尽要妙”。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瘸腿诗人”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浑话艺人张山人,遗憾的是他创作的“瘸腿诗”没能流传下来。不过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瘸腿诗”被记载在书中或口头流传了下来。
明代冯梦龙的《广笑府》中就记载了一首“瘸腿诗”,说一潘姓秀才进京赶考,路遇一酒姬作“瘸腿诗”一首相赠:“秀才本姓潘,应举赴长安,一举登高第,做官。”
据说,有一位名“西坡”的县太爷常爱与大文豪苏东坡相比,于是有人以其名作“瘸腿诗”一首讽之:“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比,差多。”
古時还有一位擅长写“瘸腿诗”的秀才,因写诗讽刺县太爷被责打二十大板。打到十八下时,秀才说:“停。”县官问:“何事?”秀才说:“有诗。”只听秀才念道:“作诗十七字,打我十八下,若作万言诗—”县官问:“怎么样?”秀才说:“打煞。”县官气得不再打了,干脆判他充军辽阳。秀才临走时,老舅来送行。甥舅相见,抱头大哭。秀才触景生情,又作起诗来:“充军到辽阳,见舅如见娘。二人同流泪—三行。”原来他老舅是独眼。看来这位秀才真是个“瘸腿诗”高手。
“瘸腿诗”来自民间,大都为即兴创作,极富乡土气息,而且诙谐轻快,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后来,曲艺界把它改编成了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三句半”,至今仍常在舞台上出现。
“瘸腿诗”是民间艺人发明的。他们常从历代著名诗词中摘取一些词句,自己再编上一些,“杂以鄙俚,曲尽要妙”。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瘸腿诗人”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浑话艺人张山人,遗憾的是他创作的“瘸腿诗”没能流传下来。不过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瘸腿诗”被记载在书中或口头流传了下来。
明代冯梦龙的《广笑府》中就记载了一首“瘸腿诗”,说一潘姓秀才进京赶考,路遇一酒姬作“瘸腿诗”一首相赠:“秀才本姓潘,应举赴长安,一举登高第,做官。”
据说,有一位名“西坡”的县太爷常爱与大文豪苏东坡相比,于是有人以其名作“瘸腿诗”一首讽之:“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人比,差多。”
古時还有一位擅长写“瘸腿诗”的秀才,因写诗讽刺县太爷被责打二十大板。打到十八下时,秀才说:“停。”县官问:“何事?”秀才说:“有诗。”只听秀才念道:“作诗十七字,打我十八下,若作万言诗—”县官问:“怎么样?”秀才说:“打煞。”县官气得不再打了,干脆判他充军辽阳。秀才临走时,老舅来送行。甥舅相见,抱头大哭。秀才触景生情,又作起诗来:“充军到辽阳,见舅如见娘。二人同流泪—三行。”原来他老舅是独眼。看来这位秀才真是个“瘸腿诗”高手。
“瘸腿诗”来自民间,大都为即兴创作,极富乡土气息,而且诙谐轻快,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后来,曲艺界把它改编成了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三句半”,至今仍常在舞台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