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游戏材料的投放也要循序渐进,不能因为孩子不愿参与活动就放弃孩子,而是要创设符合个体需要的游戏,让孩子乐于玩,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关键词:生活;游戏;个体需要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33-1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日常的生活里,要發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指南》也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小班孩子来说,说教是行不通的,孩子听不懂,也不乐意听,假如把教育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游戏,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可不可以呢?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
小班孩子虽然动手能力差,但他们爱模仿,骨骼肌肉和大脑调节的能力也正在逐步变强,这时候可以创设一些操作性游戏,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比如,小班孩子不会穿衣,可以创设“给娃娃扣纽扣”“帮妈妈串项链”“喂小动物”等游戏,一方面锻炼幼儿的手指肌肉,发展孩子的控制力、手脑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做事专注的好品质。
小班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能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创设游戏时,一要新奇,二要符合孩子的需要,让孩子玩有所趣,玩有所得。
小班孩子对娃娃家百玩不厌,一个个都想当爸爸或妈妈,学习照顾孩子,可是活动室内地方有限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师灵机一动,用纸箱制作了好多小床,沿着活动室放了一圈,介绍游戏“××托儿所”开张了,要招收保育老师,保育老师的职责就是喂孩子、抱孩子、带孩子玩耍,托儿所的开办满足了孩子要照顾“宝宝”的心愿,更让孩子懂得自身的责任。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也要循序渐进
小班游戏材料是要丰富,但不是指一下子投放太多,而是要循序渐进。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孩子对印章感兴趣,便投放了许多动物印章,孩子第一次玩兴奋地在手上印,在脸上印,在衣服上印,弄得到处都是印章,在孩子们呵呵笑声里我指出,保持卫生,做个讲卫生的孩子。第二次玩,我加大了材料的投放,有卡纸、白纸、瓦楞纸、皱纹纸,孩子们纷纷在纸上操作,不久后他们发现瓦楞纸印不出动物的形象来,皱纹纸印的形象模糊,卡纸有颜色,白纸上印最清晰,孩子探索到最后,大多去卡纸和白纸上玩了,这一次孩子的手、脸都干干净净的,没有粘上印章。第三次的材料我就投放卡纸和白纸,不过上面多了一些大型虚线的简笔画,有可爱的小汽车、大苹果等等,孩子们一开始漫无目的的印,渐渐地有的孩子将印章与虚线结合起来,在虚线上印,逐渐地,一辆辆或红、或绿的小汽车出现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的水果出现了,孩子们炫耀地拿来拿去,给老师、给同伴看,眼里露出的是成功自信的光彩。
三、小班生活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纲要》中指出,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教育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发掘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可接受、易理解的、对幼儿生活有用的自然知识、技能作为我们生活课程内容。
1.将课程融入生活活动、游戲活动中
小班有很多生活、卫生、健康类课程,这些课程都可以融入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在小班课程《学习进餐》中,可以利用午餐、副餐时间进行;语言课《肥皂泡泡》,可以在孩子玩水游戏中进行,孩子边玩感受泡泡带来的快乐,边跟着老师说有趣的儿歌;科学课《1和许多》可以在散步活动中引导孩子感知自然界的1个和许多个,比如天上有1和太阳许多云朵,1棵大树和许多小树。生活游戏化课程,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得本领,获得成功,而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的说教。
2.班级园本课程游戏的形成
课程游戏化的开展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它能启发孩子智慧,让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小班孩子学习叠衣服是个难题,有的孩子怎么示范都不会,有的就是懒,根本不动手,这怎么办呢,老师及时开展游戏“服装工厂”,在这个游戏里,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不穿了的旧衣服,让孩子将这些衣服学习整理好,会折衣服的当师傅,不会折的当徒弟,师傅手把手教徒弟折,徒弟折好了,夸一句“你真棒”,孩子们在师傅的带领下一点点学着。实在不愿意学的孩子被师傅安排到“成品车间”,将衣服按标记分类,上衣和上衣放一起,裤子和裤子放一起,这活儿简单,孩子们在来来回回的奔跑忙碌中,学会了分类,有序摆放物品。
因此,不能因为孩子不愿参与活动就放弃孩子,而是要创设符合个体需要的游戏,让孩子乐于玩,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孩子“够一够”够得着。
孩子因个体差异、家庭环境等原因,学习的能力、兴趣点都会有所不同,教师不能剥夺孩子的自主发展权,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开展适合的游戏,或实景练习,或示范引导,来帮助幼儿,让孩子反复实践,慢慢习得,从而积累生活的经验,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总之,小班的一日生活可以由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如通过“推小车”“赶小猪”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在区域游戏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如涂色练习;练习手眼协调的,如“套圈”,对于孩子活动中表现出的差异要包容、理解,并鼓励孩子在一次次习得中成长起来,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为每位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
让孩子从“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是教师的职责。
关键词:生活;游戏;个体需要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33-1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日常的生活里,要發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指南》也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小班孩子来说,说教是行不通的,孩子听不懂,也不乐意听,假如把教育要求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游戏,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可不可以呢?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
小班孩子虽然动手能力差,但他们爱模仿,骨骼肌肉和大脑调节的能力也正在逐步变强,这时候可以创设一些操作性游戏,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比如,小班孩子不会穿衣,可以创设“给娃娃扣纽扣”“帮妈妈串项链”“喂小动物”等游戏,一方面锻炼幼儿的手指肌肉,发展孩子的控制力、手脑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做事专注的好品质。
小班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能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创设游戏时,一要新奇,二要符合孩子的需要,让孩子玩有所趣,玩有所得。
小班孩子对娃娃家百玩不厌,一个个都想当爸爸或妈妈,学习照顾孩子,可是活动室内地方有限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师灵机一动,用纸箱制作了好多小床,沿着活动室放了一圈,介绍游戏“××托儿所”开张了,要招收保育老师,保育老师的职责就是喂孩子、抱孩子、带孩子玩耍,托儿所的开办满足了孩子要照顾“宝宝”的心愿,更让孩子懂得自身的责任。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也要循序渐进
小班游戏材料是要丰富,但不是指一下子投放太多,而是要循序渐进。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孩子对印章感兴趣,便投放了许多动物印章,孩子第一次玩兴奋地在手上印,在脸上印,在衣服上印,弄得到处都是印章,在孩子们呵呵笑声里我指出,保持卫生,做个讲卫生的孩子。第二次玩,我加大了材料的投放,有卡纸、白纸、瓦楞纸、皱纹纸,孩子们纷纷在纸上操作,不久后他们发现瓦楞纸印不出动物的形象来,皱纹纸印的形象模糊,卡纸有颜色,白纸上印最清晰,孩子探索到最后,大多去卡纸和白纸上玩了,这一次孩子的手、脸都干干净净的,没有粘上印章。第三次的材料我就投放卡纸和白纸,不过上面多了一些大型虚线的简笔画,有可爱的小汽车、大苹果等等,孩子们一开始漫无目的的印,渐渐地有的孩子将印章与虚线结合起来,在虚线上印,逐渐地,一辆辆或红、或绿的小汽车出现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的水果出现了,孩子们炫耀地拿来拿去,给老师、给同伴看,眼里露出的是成功自信的光彩。
三、小班生活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纲要》中指出,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教育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发掘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可接受、易理解的、对幼儿生活有用的自然知识、技能作为我们生活课程内容。
1.将课程融入生活活动、游戲活动中
小班有很多生活、卫生、健康类课程,这些课程都可以融入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在小班课程《学习进餐》中,可以利用午餐、副餐时间进行;语言课《肥皂泡泡》,可以在孩子玩水游戏中进行,孩子边玩感受泡泡带来的快乐,边跟着老师说有趣的儿歌;科学课《1和许多》可以在散步活动中引导孩子感知自然界的1个和许多个,比如天上有1和太阳许多云朵,1棵大树和许多小树。生活游戏化课程,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得本领,获得成功,而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的说教。
2.班级园本课程游戏的形成
课程游戏化的开展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它能启发孩子智慧,让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小班孩子学习叠衣服是个难题,有的孩子怎么示范都不会,有的就是懒,根本不动手,这怎么办呢,老师及时开展游戏“服装工厂”,在这个游戏里,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不穿了的旧衣服,让孩子将这些衣服学习整理好,会折衣服的当师傅,不会折的当徒弟,师傅手把手教徒弟折,徒弟折好了,夸一句“你真棒”,孩子们在师傅的带领下一点点学着。实在不愿意学的孩子被师傅安排到“成品车间”,将衣服按标记分类,上衣和上衣放一起,裤子和裤子放一起,这活儿简单,孩子们在来来回回的奔跑忙碌中,学会了分类,有序摆放物品。
因此,不能因为孩子不愿参与活动就放弃孩子,而是要创设符合个体需要的游戏,让孩子乐于玩,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孩子“够一够”够得着。
孩子因个体差异、家庭环境等原因,学习的能力、兴趣点都会有所不同,教师不能剥夺孩子的自主发展权,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开展适合的游戏,或实景练习,或示范引导,来帮助幼儿,让孩子反复实践,慢慢习得,从而积累生活的经验,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总之,小班的一日生活可以由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如通过“推小车”“赶小猪”运动游戏发展幼儿粗动作,在区域游戏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如涂色练习;练习手眼协调的,如“套圈”,对于孩子活动中表现出的差异要包容、理解,并鼓励孩子在一次次习得中成长起来,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为每位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
让孩子从“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是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