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数学交流要遵循平等交流原则、互动交流原则、反思性交流原则、评价式交流原则。“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合作操作,考验学生的交流能力。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小学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才为“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交流; 能力培养 ; 互动 ; 反思
一、 问题原因分析
(一)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情感交流;交流作为一种数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一样,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形成主动学习。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学习伙伴和其他人)的讨论、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信息)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便于传输交流。进行信息加工的的心智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进行表象加工,再通过抽象的认知过程才是认知的全过程,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真实世界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学习者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学习内容来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交流来解决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观念性理解。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以专门的讲授为主,转化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为主了。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说只是教师的“独白”,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一些课堂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些教师注重数学交流,动辄小组讨论,但形式化比较严重,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课堂数学交流意识淡薄。学生本身缺乏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愿望,课堂上很少与人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意见,因此形不成小组意见,达不到学习共同体的愿望。此外教材编写缺少课堂数学交流的题材。尽管教科书是为学生编写的,但在考虑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尽人意的。所有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数学的教与学。为实施新课程提出的“数学交流”新理念,就必须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交流缺失现象以及改进的策略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探讨策略
(一)概念的界定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交流能力是指通过数学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形成的思维和结果。其中的数学交流是指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原理、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重运用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来进行交流。数学交流重在运用数学语言对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进行多元多向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从中培养合作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交流,端正交流动机,提高数学交流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课堂数学交流,可以减轻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利影响,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成能力。因为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精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数学交流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也应该得到重视。
(二)课堂活动的原则
1、平等交流原则。目前小学生渴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正当要求,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交流的原则。这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课堂的民主气氛。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反馈信息,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作为学生交流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交流到数学交流中去,做“学生式的教师”。在交流中要尊重彼此的观点,鼓励并欣赏见解的独创性,追求共识但不强求共识,师生、生生之间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交流中的差异、尊重差异的存在。
2、互动交流原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交流会产生师生互动师生双方都是交流的主体,在掌握新知识,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中,有意识地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必须以一个“互动”角色的身份和教材“交流”,而不应机械照搬,在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了然于胸,尤其要重视对教材例、习题的功能的挖掘,对其隐含的“变数”要心中有数,这样在学生出现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即“变数”)时,便能应对自如。互动交流突出双向互动,即生生、师生间有互助、互联、互促,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启发性交流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交流。 “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在交流过程中数学问题的表述要简明、严谨。做到文字简练,表意明确。推理要严谨、严密。同时教学要在有利于情感交流、互助合作及管理调控的前提下,采用自愿组合,适当搭配的方法把各层次的学生组成异质小组,各小组间尽可能均衡。教师要把握好交流时机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探究交流的问题情景,有目的的启发、放矢。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深入各组交流交流,及时启发,及时掌握探究情况,以便于在集体指导时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交流进一步地向深层发展。
4、评价反思交流原则。新课程下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恰当的评价必将会极大地唤起师生、生生交流数学交流的热情,成为维持学生开展富有成效地交流的源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问题需要让学生感兴趣外还须让学生交流评价,进行必要的反思。在学生进步明显时,教师要适当给予肯定、激励,并在方法上加以指导。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有在给予学生正确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让学生必要的反思,学生的交流能力才会不断稳固提高。
三、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情景,在合作交流中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战略的地位,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动笔。体验到第一步的合作交流成功感,自然使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学习的需求更加强烈,为下一步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就是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良好风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喜欢数学的热情。
2.合作操作,考验学生的交流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因此数学学习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尽量做到让学生的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为考验学生的交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总之,在课堂数学交流过程中,数学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避免走过程,否则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数学交流,学生毫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与课题有关的交流内容,尽可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新理念。在进行数学交流时,教师要关注数学交流的进度。我发现有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一些学生乘机捣乱,谈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总是充当旁观者,依赖思想较强。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交流氛围,同时应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组长协调好,让每一个人都有交流机会。课堂数学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教师要发挥“导演”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空间、氛围还要指导学生交流的方法。只要每一位教师充分尊重和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主动交流学习,就一定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课堂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造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尽量做到让学生的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小学数学交流能力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才为“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课堂学习论》 陆根书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探究教学论》 靳玉乐编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
5、张秀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
6、朱德江。提高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思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7、宋长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论文网]。教育学院学报,2007.
8、范杰章。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几点体会[论文网]。时代教育,2010.
关键词:数学交流; 能力培养 ; 互动 ; 反思
一、 问题原因分析
(一)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情感交流;交流作为一种数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一样,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形成主动学习。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教师、学习伙伴和其他人)的讨论、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信息)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便于传输交流。进行信息加工的的心智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进行表象加工,再通过抽象的认知过程才是认知的全过程,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真实世界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学习者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学习内容来设计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交流来解决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观念性理解。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以专门的讲授为主,转化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为主了。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说只是教师的“独白”,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一些课堂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些教师注重数学交流,动辄小组讨论,但形式化比较严重,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课堂数学交流意识淡薄。学生本身缺乏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愿望,课堂上很少与人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意见,因此形不成小组意见,达不到学习共同体的愿望。此外教材编写缺少课堂数学交流的题材。尽管教科书是为学生编写的,但在考虑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尽人意的。所有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数学的教与学。为实施新课程提出的“数学交流”新理念,就必须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交流缺失现象以及改进的策略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探讨策略
(一)概念的界定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交流能力是指通过数学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形成的思维和结果。其中的数学交流是指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原理、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重运用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来进行交流。数学交流重在运用数学语言对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进行多元多向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从中培养合作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交流,端正交流动机,提高数学交流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课堂数学交流,可以减轻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利影响,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成能力。因为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精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数学交流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也应该得到重视。
(二)课堂活动的原则
1、平等交流原则。目前小学生渴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正当要求,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交流的原则。这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课堂的民主气氛。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反馈信息,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作为学生交流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交流到数学交流中去,做“学生式的教师”。在交流中要尊重彼此的观点,鼓励并欣赏见解的独创性,追求共识但不强求共识,师生、生生之间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交流中的差异、尊重差异的存在。
2、互动交流原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交流会产生师生互动师生双方都是交流的主体,在掌握新知识,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中,有意识地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必须以一个“互动”角色的身份和教材“交流”,而不应机械照搬,在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了然于胸,尤其要重视对教材例、习题的功能的挖掘,对其隐含的“变数”要心中有数,这样在学生出现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即“变数”)时,便能应对自如。互动交流突出双向互动,即生生、师生间有互助、互联、互促,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启发性交流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交流。 “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在交流过程中数学问题的表述要简明、严谨。做到文字简练,表意明确。推理要严谨、严密。同时教学要在有利于情感交流、互助合作及管理调控的前提下,采用自愿组合,适当搭配的方法把各层次的学生组成异质小组,各小组间尽可能均衡。教师要把握好交流时机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探究交流的问题情景,有目的的启发、放矢。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深入各组交流交流,及时启发,及时掌握探究情况,以便于在集体指导时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交流进一步地向深层发展。
4、评价反思交流原则。新课程下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恰当的评价必将会极大地唤起师生、生生交流数学交流的热情,成为维持学生开展富有成效地交流的源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问题需要让学生感兴趣外还须让学生交流评价,进行必要的反思。在学生进步明显时,教师要适当给予肯定、激励,并在方法上加以指导。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有在给予学生正确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让学生必要的反思,学生的交流能力才会不断稳固提高。
三、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情景,在合作交流中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战略的地位,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动笔。体验到第一步的合作交流成功感,自然使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学习的需求更加强烈,为下一步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就是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良好风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喜欢数学的热情。
2.合作操作,考验学生的交流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里产生”。因此数学学习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尽量做到让学生的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为考验学生的交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总之,在课堂数学交流过程中,数学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避免走过程,否则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数学交流,学生毫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与课题有关的交流内容,尽可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新理念。在进行数学交流时,教师要关注数学交流的进度。我发现有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一些学生乘机捣乱,谈论与教学无关的话题,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总是充当旁观者,依赖思想较强。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交流氛围,同时应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组长协调好,让每一个人都有交流机会。课堂数学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教师要发挥“导演”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空间、氛围还要指导学生交流的方法。只要每一位教师充分尊重和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主动交流学习,就一定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课堂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造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尽量做到让学生的心中有一股强烈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小学数学交流能力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才为“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课堂学习论》 陆根书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探究教学论》 靳玉乐编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小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论坛。
5、张秀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
6、朱德江。提高数学交流有效性的思考。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7、宋长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论文网]。教育学院学报,2007.
8、范杰章。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的几点体会[论文网]。时代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