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元身价不要来见我。”2011年4月,一位教授在微博上这样教育学生。
此言一出,社会皆惊。随即有媒体进行了一场相关调查——
“你认为什么才叫成功?”
“名车、豪宅、升官发财……”
30%的受调查者表示理解和支持教授的“成功观”。
真正的成功,难道就仅此定义?
别在“速成”中迷失
成功是有捷径的,你相信吗?
徐晓亮曾经深信不疑。2007年,他参加了一个成功学培训班,名曰“助你寻找成功捷径”。
“成功自有捷径走,何苦‘十年磨一剑’!”
“一年就能买车买房,你渴望吗!”
“别人奋斗几十年,你可以一夜拥有!”
讲台上,培训班“导师”引经据典、振臂高呼;讲台下,学员们摩拳擦掌、热血沸腾。
在这样的狂热气氛中,“一夜暴富”成了徐晓亮的目标,“走捷径”成了他的路径。此后三年,他连换六份工作,从月薪4000元的会计部副主管变成了月薪1000元的销售员,直至待业在家。
“本想走捷径,却走了个大下坡。”徐晓亮仰天长叹。
这一声叹息,却不能阻止寻求捷径的人潮。
李贵民在江北区鹞子丘经营一家小书店。近年来,他发现了一个快速崛起的畅销书门类——“成功学”图书。
“十个人来买书,有三四个是买‘成功学’。”他掰着手指头说,“就是教人怎么挣大钱、当大官。”
有媒体做过一项调查,在目前最流行的40本畅销书中,“成功学”有12本,占30%。
在培训和音像制品市场,此类产品占领市场同样势如破竹。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新周刊》这样形容“成功学”的泛滥——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那些想通过捷径成为“人上人”者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在这个过分强调物质成就的世界,这种“瘾”让“徐晓亮”们迷失在升官发财的迷梦中,在功利、浮躁甚至不择手段的“捷径”上前仆后继。
而成功的真谛,却少有人问津。
成功不是独木桥
今天,如何才算成功?
寓言《富翁和渔夫》给出了一个“另类”答案——
在海边,富翁看到渔夫躺着晒太阳。
“大好时光,你怎么不多打点鱼?”富翁问。
“我今天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要多打鱼?”渔夫反问。
“多打点鱼就能多卖钱,就能买大渔船打更多鱼,挣更多钱。”富翁说,“然后,就能舒服地晒太阳了。”
“我现在不就正在这么干吗?”渔夫说。
这就是《富翁和渔夫》的成功观——为了能“舒服地晒太阳”,你可以像富翁那样积极进取,也可以像渔夫那样知足常乐。
“现代世界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成功也是一元化标准。”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说,“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为此,李开复提出了衡量成功的三条准则——
一、你的成功能让社会、别人或自己获益。
二、你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成功目标和路径。
三、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你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并从中获得最大快乐。
只要符合这些准则,成功标准就能很多元——通过奋斗获得地位和财富,是成功;为他人或社会作贡献,是成功;找到了回归自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成功……
你想要的成功是哪种?
专一的胜利
“我不当官,我就喜欢跑田坎,要坚持跑到60岁。”
当领导再次准备提拔他时,重庆著名“田坎记者”罗成友极力推辞。
从1993年开始,罗成友一直在重庆各区县跑田坎,直到年过半百。
跑出了成绩,报社领导要他“当官”,他不干;单位在城里给他分了房子,他偏要跑到农村住。
“你到底想要什么?”有一年“记者节”前夕,中央电视台专程采访罗成友。
“要自己这份事业,要跟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之间的这份感情。”罗成友脱口而出。
19年来,罗成友的目标从未动摇。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他成了农村问题专家,并获得巨大成功,多次立功受奖,包括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
罗成友的成功,是专业精神的胜利。
“行政职务的发展空间有限,且可能会被长期封在一个‘涨停板’上。”管理学者、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陈鸿桥说,“相反,自身素质专业化的空间却是广阔的。”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个观点——在对本校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调查后,研究团队发现,在天赋、智慧、机遇等多项成功要素中,勤奋排在第一位。
在分工无限细化的21世纪,执著的专业精神能为你点亮成功之光,而功利主义只会让你迷了双眼。
胜利的阶梯
李帮林的馒头店开业时,没人相信他能成功。
他的店位于渝中区七星岗。在这条300多米长的街道上,这样的馒头铺有四家。
开业之初,李帮林生意低迷。
“每天多卖几个。”他为自己设定了目标。
为此,李帮林将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细分成很多小目标——对怕胖的女孩子,他推出了杂粮和粗粮馒头;对时髦“潮人”,他推出了韩式风情小馒头;对爱吃零食的年轻人,他提供甜点小馒头……每推出一个新品种,他都力求成功。
两年后,李帮林每天能卖出6000多个馒头,年盈利达到三万多元。
李帮林的策略,世界马拉松冠军山田本一也在用。
“如果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线,那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山田本一说,“为此,我将赛程分成很多个‘百米跑’,然后在每次‘短跑’中全情投入。”
任何追逐成功的旅程都是一场人生“马拉松”。面对漫漫长路上的艰辛,投机者常常幻想“一口吃个大胖子”,务实的追梦人则专注于赢得每一次胜利。
当无数胜利叠加累积,人生的成功便触手可及。
有一种成功叫担当
1998年,下岗女工余惠敏在沙坪坝区开了一家幼儿园,专门照顾农民工子女。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很多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照顾。”余惠敏说,“我希望能为这些孩子出点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余惠敏规定:农民工子女就读不交借读费,对困难农民工、低保家庭和残疾人子女还减免费用。
在一些人眼中,这样经营很“亏”。余惠敏却获得了成功——到2010年,她已经开办四家连锁幼儿园,拥有在园幼儿近2000人,教职工数百人。
余惠敏为什么不亏反盈?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对此,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这样诠释——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无可厚非,但只有懂得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成功才能够持久,人生价值也才得以最大化。
在这类成功者中,特蕾莎修女最富盛名。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她一直在印度帮助底层人民战胜贫困和饥饿。其间,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特蕾莎修女去世,印度为她举行国葬,全球数亿人为她痛哭。
特蕾莎修女的成功,没有为她带来巨大财富,也没有让她登上权力高峰,却被人们用伟大来形容。
这是爱和担当的成功,也是人生价值的精华。
此言一出,社会皆惊。随即有媒体进行了一场相关调查——
“你认为什么才叫成功?”
“名车、豪宅、升官发财……”
30%的受调查者表示理解和支持教授的“成功观”。
真正的成功,难道就仅此定义?
别在“速成”中迷失
成功是有捷径的,你相信吗?
徐晓亮曾经深信不疑。2007年,他参加了一个成功学培训班,名曰“助你寻找成功捷径”。
“成功自有捷径走,何苦‘十年磨一剑’!”
“一年就能买车买房,你渴望吗!”
“别人奋斗几十年,你可以一夜拥有!”
讲台上,培训班“导师”引经据典、振臂高呼;讲台下,学员们摩拳擦掌、热血沸腾。
在这样的狂热气氛中,“一夜暴富”成了徐晓亮的目标,“走捷径”成了他的路径。此后三年,他连换六份工作,从月薪4000元的会计部副主管变成了月薪1000元的销售员,直至待业在家。
“本想走捷径,却走了个大下坡。”徐晓亮仰天长叹。
这一声叹息,却不能阻止寻求捷径的人潮。
李贵民在江北区鹞子丘经营一家小书店。近年来,他发现了一个快速崛起的畅销书门类——“成功学”图书。
“十个人来买书,有三四个是买‘成功学’。”他掰着手指头说,“就是教人怎么挣大钱、当大官。”
有媒体做过一项调查,在目前最流行的40本畅销书中,“成功学”有12本,占30%。
在培训和音像制品市场,此类产品占领市场同样势如破竹。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新周刊》这样形容“成功学”的泛滥——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那些想通过捷径成为“人上人”者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在这个过分强调物质成就的世界,这种“瘾”让“徐晓亮”们迷失在升官发财的迷梦中,在功利、浮躁甚至不择手段的“捷径”上前仆后继。
而成功的真谛,却少有人问津。
成功不是独木桥
今天,如何才算成功?
寓言《富翁和渔夫》给出了一个“另类”答案——
在海边,富翁看到渔夫躺着晒太阳。
“大好时光,你怎么不多打点鱼?”富翁问。
“我今天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要多打鱼?”渔夫反问。
“多打点鱼就能多卖钱,就能买大渔船打更多鱼,挣更多钱。”富翁说,“然后,就能舒服地晒太阳了。”
“我现在不就正在这么干吗?”渔夫说。
这就是《富翁和渔夫》的成功观——为了能“舒服地晒太阳”,你可以像富翁那样积极进取,也可以像渔夫那样知足常乐。
“现代世界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成功也是一元化标准。”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说,“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为此,李开复提出了衡量成功的三条准则——
一、你的成功能让社会、别人或自己获益。
二、你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成功目标和路径。
三、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你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并从中获得最大快乐。
只要符合这些准则,成功标准就能很多元——通过奋斗获得地位和财富,是成功;为他人或社会作贡献,是成功;找到了回归自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成功……
你想要的成功是哪种?
专一的胜利
“我不当官,我就喜欢跑田坎,要坚持跑到60岁。”
当领导再次准备提拔他时,重庆著名“田坎记者”罗成友极力推辞。
从1993年开始,罗成友一直在重庆各区县跑田坎,直到年过半百。
跑出了成绩,报社领导要他“当官”,他不干;单位在城里给他分了房子,他偏要跑到农村住。
“你到底想要什么?”有一年“记者节”前夕,中央电视台专程采访罗成友。
“要自己这份事业,要跟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干部之间的这份感情。”罗成友脱口而出。
19年来,罗成友的目标从未动摇。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他成了农村问题专家,并获得巨大成功,多次立功受奖,包括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
罗成友的成功,是专业精神的胜利。
“行政职务的发展空间有限,且可能会被长期封在一个‘涨停板’上。”管理学者、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陈鸿桥说,“相反,自身素质专业化的空间却是广阔的。”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个观点——在对本校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调查后,研究团队发现,在天赋、智慧、机遇等多项成功要素中,勤奋排在第一位。
在分工无限细化的21世纪,执著的专业精神能为你点亮成功之光,而功利主义只会让你迷了双眼。
胜利的阶梯
李帮林的馒头店开业时,没人相信他能成功。
他的店位于渝中区七星岗。在这条300多米长的街道上,这样的馒头铺有四家。
开业之初,李帮林生意低迷。
“每天多卖几个。”他为自己设定了目标。
为此,李帮林将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细分成很多小目标——对怕胖的女孩子,他推出了杂粮和粗粮馒头;对时髦“潮人”,他推出了韩式风情小馒头;对爱吃零食的年轻人,他提供甜点小馒头……每推出一个新品种,他都力求成功。
两年后,李帮林每天能卖出6000多个馒头,年盈利达到三万多元。
李帮林的策略,世界马拉松冠军山田本一也在用。
“如果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线,那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山田本一说,“为此,我将赛程分成很多个‘百米跑’,然后在每次‘短跑’中全情投入。”
任何追逐成功的旅程都是一场人生“马拉松”。面对漫漫长路上的艰辛,投机者常常幻想“一口吃个大胖子”,务实的追梦人则专注于赢得每一次胜利。
当无数胜利叠加累积,人生的成功便触手可及。
有一种成功叫担当
1998年,下岗女工余惠敏在沙坪坝区开了一家幼儿园,专门照顾农民工子女。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很多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照顾。”余惠敏说,“我希望能为这些孩子出点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余惠敏规定:农民工子女就读不交借读费,对困难农民工、低保家庭和残疾人子女还减免费用。
在一些人眼中,这样经营很“亏”。余惠敏却获得了成功——到2010年,她已经开办四家连锁幼儿园,拥有在园幼儿近2000人,教职工数百人。
余惠敏为什么不亏反盈?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对此,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这样诠释——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无可厚非,但只有懂得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成功才能够持久,人生价值也才得以最大化。
在这类成功者中,特蕾莎修女最富盛名。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她一直在印度帮助底层人民战胜贫困和饥饿。其间,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特蕾莎修女去世,印度为她举行国葬,全球数亿人为她痛哭。
特蕾莎修女的成功,没有为她带来巨大财富,也没有让她登上权力高峰,却被人们用伟大来形容。
这是爱和担当的成功,也是人生价值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