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宁市中区机关幼儿园;济宁学院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曲阜市春秋小学附属幼儿园)
目的:了解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的现况,探索与疲劳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疲劳量表FS-14和TDL生命质量测定表对山东省和北京市229名在教学一线岗位的公立幼儿园女性教师进行测试,并分析其疲劳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公立幼儿园教师FS-14总得分为(7.53±3.23)分,躯体疲劳(5.16±2.05)分,脑力疲劳(2.38±1.74)分;②城市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均高于县级幼儿园教师,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年龄≥26岁的幼儿教师普遍存在疲劳症状,工龄在13-17年和≥18年的幼儿教师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得分均高于其他工龄教师,在编幼儿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非在编教师,主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躯体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配班教师,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④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出深造、职业倦怠、坚持体育锻炼、生命质量情况与教师的疲劳得分有关。结论:疲劳在公立幼儿园教师中普遍存在。增加幼儿教师外出深造机会、提高其生命质量、坚持体育锻炼、降低职业倦怠,才能减少其疲劳症状的发生。
公立幼儿园幼儿教师疲劳影响因素疲劳是指人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心理、生理或环境原因使机体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一种衰竭状态。如果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引起抑郁、思维混乱、脾气暴躁等心理症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近期我国出现的多起幼儿教师虐童事件,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学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幼儿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也显示,学前机构教师的健康状况对其教育教学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幼儿园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群体,由于工作对象是无行为能力的婴幼儿,幼儿教师普遍工作强度高,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疲劳现象。因此,幼儿教师的疲劳状况应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对学前机构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状态方面,而对他们的疲劳状况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公立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疲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幼儿教师疲劳的综合措施,为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2011年12月~2012年8月间,按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了山东省和北京市的3所市级公立幼儿园、3所县级公立幼儿园、3所农村公立幼儿园,从中随机抽取229名在教学一线岗位的女性教师,其中市级公立幼儿园教师97名,占42.4%,县级公立幼儿园教师58名,占25.3%,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74名,占32.3%。在编教师135名,占59.0%,非在编教师94名,占41.0%。年龄≤25岁的50人,占21.8%,26~30岁的49人,占21.4%,31~35岁的45人,占19.7%,36~40岁的46人,占20.1%,≥41岁的39人,占17.0%。主班教师101人,占44.1%,配班教师83人,占36.2%,教学管理人员45人,占19.7%。
分组指标简介:主班教师是班级中的总责任人,是幼儿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配班教师职责是根据班级计划配合主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管理幼儿生活。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所在学前机构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师的业务学习、考核。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9份,回收率91.6%。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所用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1)自编学前机构教师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工龄、岗位、编制、文化程度、月薪、执教班级的幼儿数等工作和生活情况信息。(2)疲劳量表-14(fatiguescale-14,FS-14)FS-14。该量表用于测定疲劳症状的严重性,评估临床治疗的变化,以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筛选疲劳病例。量表由14个条目组成,包括2个维度,第1~8个条目反应躯体疲劳,第 9~14个条目反应脑力疲劳。躯体疲劳分值最高为8分,脑力疲劳为6分,疲劳总分值为14分,分值越高,反映疲劳越严重。(3)TDL生命质量测定表。该量表用于测定人身体、心理、社会性、尽职责的能力及自我健康意识几方面是否完好。量表包含16项内容,得分满分100分,<65分为生命质量较差,65-74分为中下,75-89为中等,≥90为较高。
1.2.2.施测方法
研究对象以自评的方式集中填写问卷,答题后回收问卷,由调查员对问卷进行核查,剔除无效问卷,测评结果全部输入计算机。
1.2.3.统计方法
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采用F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情况
公立幼儿园教师FS-14总得分为(7.53±3.23)分,其中躯体疲劳(5.16±2.05),脑力疲劳(2.38±1.74)分。
2.2不同地区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比较
城市和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均高于县级公立幼儿园教师,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方面,不同地区公立幼儿园教师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ap﹤0.05,与县区比较bp﹤0.05
2.3不同年龄、婚姻、学历的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比较
不同年龄段幼儿教师在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疲劳总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龄≤25岁的幼儿教师疲劳总分低于其他年龄段,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在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注:ap﹤0.05,与≤25岁比较bp﹤0.05
2.4不同工龄、编制、岗位的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比较 工龄≤2年的幼儿教师躯体疲劳得分低于其他工龄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在13-17年和≥18年的幼儿教师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得分均高于其他工龄教师,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编幼儿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非在编教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脑力疲劳得分无显著差异,但主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躯体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配班教师,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注:ap﹤0.05,与工龄≤2年比较bp﹤0.05,与13~17年比较cp﹤0.05,与配班教师比较dp﹤0.05
2.5公立幼儿园教师生命质量得分情况
公立幼儿园教师TDL生命质量得分为(84.33±11.42)分。得分在<65分的有12人,占5.2%;得分在65~74分之间的有49人,占21.5%;得分在75~89之间的有96人,占41.9%;得分≥90分的有72人,占31.4%。
2.6影响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的因素
为了进一步明确哪些因素对学前机构教师疲劳得分影响较大,以疲劳总分作为因变量,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与家人同住、睡眠环境、每天吃早饭、三餐规律、每周休息天数、执教班级的幼儿数、月薪、外出进修、职业倦怠、坚持体育锻炼、生命质量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出深造、职业倦怠、坚持体育锻炼、生命质量情况与教师的疲劳得分有关。(见表4)
3讨论
疲劳通常是由于在情绪较紧张的状态、连续地进行学习活动或者工作等过长时间而引起的生理功能减退,使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公立幼儿园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疲劳状况。幼儿教师教育对象为学龄前幼儿,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无行为能力、自立和自制力差,易发生幼儿园意外伤害,需要教师随时随地的监护,幼儿教师因此常置身于繁忙而紧张的职业环境,由此引发的工作压力使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感和心理不良反应增加,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行动力差或是行为偏激。此次调查显示,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高于其他教师群体。因此,她们的疲劳状况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均高于县级公立幼儿园教师。原因在于,城市公立幼儿园各类评估、业务考核、教研活动较多,教师加班现象普遍;而农村公立幼儿园则存在在园儿童数量多、师生比过高的问题,教师每日工作负荷过重。年龄≥26岁的公立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疲劳症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身体机能下降,长期处在较为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不能按时作息,不坚持体育锻炼,所以疲劳感增加。工龄≥13年的教师比其他工龄教师更易出现疲劳症状,是因为这一年龄段教师家务负担重,子女又大多都在求学期,她们与子女一起承受着升学压力,因此处于工作与家务的双重压力之下;由于缺乏外出进修深造机会,她们在教育教学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更新较慢。加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专业的重视,各地公立幼儿园中都充实了一批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她们精力充沛,在校期间学习过较为先进的教育理论、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且幼儿也更喜欢接近年轻、漂亮、专业技能好、有活力的教师,这些因素都对年龄较大的教师构成了冲击和挑战,影响其工作成就感,使她们在工作中更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工作缺乏热情等心理症状。WAGER等认为疲劳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所承受的心理紧张水平。在本次调查的公立幼儿园中,年龄较大的一线教师还面临着因年龄原因造成的岗位调整,如调离教学岗位、转岗为后勤人员等,由此产生的压力反应,引起她们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改变,加重了疲劳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编教师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非在编教师,原因在于公立幼儿园在编教师享有参与职称评定的权利,他们课余时间要投入更多精力为职称评定做准备。此外,本次调查的这9所公立幼儿园都规定,主班教师必须由在编教师担任,这无疑又增加了她们体力、脑力劳动量,长此以往易产生疲劳感,情绪不稳定、缺乏行动力。在幼儿园中,主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比配班教师更多的责任,本研究结果发现,她们的躯体疲劳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配班教师。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持续的高负荷工作、缺乏外出深造机会,容易使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降低其生命质量,加之不注重日常体育锻炼、身体机能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幼儿教师身心的疲劳感。综上所述,首先,幼儿园管理者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合理分配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对非工作时间加班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避免出现同筹不同工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她们的工作热情,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应当为幼儿教师安排定期外出进修深造,使幼儿教师在更新知识的同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价值感,提高其生命质量,降低职业倦怠感。再次,幼儿教师平时也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饮食规律,增加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书文.管理心理学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311.
[2]宋新莲,段东红.急诊护士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0,17(30):116.
[3]刘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4]CHALDER T,BERELOWITZ G,PAWLIKOWSKA T,et al.Development of a fatigue scale[J].J Psychosom Res,1993,37(2):147-153.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99.
[6]杨燕,孟仙,王礼桂.武汉市部分中学生学习疲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70-572.
[7]刘玉梅,王小丹,王基鸿.海南省高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广东医学,2011, 32(11).
[8]刘玎,卢宁.中学教师A型行为与疲劳及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5).
[9]刘玉梅,王小丹,王基鸿. 海南省高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广东医学,2011,32(11):1480.
[10]金钰,刘黔敏.对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调查.幼儿教育(教育科学)[J].2012.1-2:45-48
[11]WAGNER-RAPHAEL L I,JASON L A,FERRARI J R.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hronic fatigue,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predictors of functional status in a national nursing sample[J].J Occup Health Psychol,1999,4(1):63-71.
目的:了解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的现况,探索与疲劳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疲劳量表FS-14和TDL生命质量测定表对山东省和北京市229名在教学一线岗位的公立幼儿园女性教师进行测试,并分析其疲劳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公立幼儿园教师FS-14总得分为(7.53±3.23)分,躯体疲劳(5.16±2.05)分,脑力疲劳(2.38±1.74)分;②城市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均高于县级幼儿园教师,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年龄≥26岁的幼儿教师普遍存在疲劳症状,工龄在13-17年和≥18年的幼儿教师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得分均高于其他工龄教师,在编幼儿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非在编教师,主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躯体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配班教师,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④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出深造、职业倦怠、坚持体育锻炼、生命质量情况与教师的疲劳得分有关。结论:疲劳在公立幼儿园教师中普遍存在。增加幼儿教师外出深造机会、提高其生命质量、坚持体育锻炼、降低职业倦怠,才能减少其疲劳症状的发生。
公立幼儿园幼儿教师疲劳影响因素疲劳是指人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心理、生理或环境原因使机体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一种衰竭状态。如果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引起抑郁、思维混乱、脾气暴躁等心理症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近期我国出现的多起幼儿教师虐童事件,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学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幼儿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也显示,学前机构教师的健康状况对其教育教学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幼儿园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群体,由于工作对象是无行为能力的婴幼儿,幼儿教师普遍工作强度高,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疲劳现象。因此,幼儿教师的疲劳状况应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对学前机构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状态方面,而对他们的疲劳状况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公立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疲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幼儿教师疲劳的综合措施,为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2011年12月~2012年8月间,按整群抽样的方式选择了山东省和北京市的3所市级公立幼儿园、3所县级公立幼儿园、3所农村公立幼儿园,从中随机抽取229名在教学一线岗位的女性教师,其中市级公立幼儿园教师97名,占42.4%,县级公立幼儿园教师58名,占25.3%,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74名,占32.3%。在编教师135名,占59.0%,非在编教师94名,占41.0%。年龄≤25岁的50人,占21.8%,26~30岁的49人,占21.4%,31~35岁的45人,占19.7%,36~40岁的46人,占20.1%,≥41岁的39人,占17.0%。主班教师101人,占44.1%,配班教师83人,占36.2%,教学管理人员45人,占19.7%。
分组指标简介:主班教师是班级中的总责任人,是幼儿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配班教师职责是根据班级计划配合主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管理幼儿生活。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所在学前机构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师的业务学习、考核。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9份,回收率91.6%。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所用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1)自编学前机构教师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工龄、岗位、编制、文化程度、月薪、执教班级的幼儿数等工作和生活情况信息。(2)疲劳量表-14(fatiguescale-14,FS-14)FS-14。该量表用于测定疲劳症状的严重性,评估临床治疗的变化,以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筛选疲劳病例。量表由14个条目组成,包括2个维度,第1~8个条目反应躯体疲劳,第 9~14个条目反应脑力疲劳。躯体疲劳分值最高为8分,脑力疲劳为6分,疲劳总分值为14分,分值越高,反映疲劳越严重。(3)TDL生命质量测定表。该量表用于测定人身体、心理、社会性、尽职责的能力及自我健康意识几方面是否完好。量表包含16项内容,得分满分100分,<65分为生命质量较差,65-74分为中下,75-89为中等,≥90为较高。
1.2.2.施测方法
研究对象以自评的方式集中填写问卷,答题后回收问卷,由调查员对问卷进行核查,剔除无效问卷,测评结果全部输入计算机。
1.2.3.统计方法
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采用F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情况
公立幼儿园教师FS-14总得分为(7.53±3.23)分,其中躯体疲劳(5.16±2.05),脑力疲劳(2.38±1.74)分。
2.2不同地区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比较
城市和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均高于县级公立幼儿园教师,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方面,不同地区公立幼儿园教师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ap﹤0.05,与县区比较bp﹤0.05
2.3不同年龄、婚姻、学历的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比较
不同年龄段幼儿教师在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疲劳总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龄≤25岁的幼儿教师疲劳总分低于其他年龄段,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在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注:ap﹤0.05,与≤25岁比较bp﹤0.05
2.4不同工龄、编制、岗位的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比较 工龄≤2年的幼儿教师躯体疲劳得分低于其他工龄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在13-17年和≥18年的幼儿教师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得分均高于其他工龄教师,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编幼儿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脑力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非在编教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脑力疲劳得分无显著差异,但主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躯体疲劳得分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配班教师,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注:ap﹤0.05,与工龄≤2年比较bp﹤0.05,与13~17年比较cp﹤0.05,与配班教师比较dp﹤0.05
2.5公立幼儿园教师生命质量得分情况
公立幼儿园教师TDL生命质量得分为(84.33±11.42)分。得分在<65分的有12人,占5.2%;得分在65~74分之间的有49人,占21.5%;得分在75~89之间的有96人,占41.9%;得分≥90分的有72人,占31.4%。
2.6影响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的因素
为了进一步明确哪些因素对学前机构教师疲劳得分影响较大,以疲劳总分作为因变量,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与家人同住、睡眠环境、每天吃早饭、三餐规律、每周休息天数、执教班级的幼儿数、月薪、外出进修、职业倦怠、坚持体育锻炼、生命质量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出深造、职业倦怠、坚持体育锻炼、生命质量情况与教师的疲劳得分有关。(见表4)
3讨论
疲劳通常是由于在情绪较紧张的状态、连续地进行学习活动或者工作等过长时间而引起的生理功能减退,使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公立幼儿园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疲劳状况。幼儿教师教育对象为学龄前幼儿,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无行为能力、自立和自制力差,易发生幼儿园意外伤害,需要教师随时随地的监护,幼儿教师因此常置身于繁忙而紧张的职业环境,由此引发的工作压力使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感和心理不良反应增加,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行动力差或是行为偏激。此次调查显示,公立幼儿园教师疲劳得分高于其他教师群体。因此,她们的疲劳状况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公立幼儿园教师的躯体疲劳得分均高于县级公立幼儿园教师。原因在于,城市公立幼儿园各类评估、业务考核、教研活动较多,教师加班现象普遍;而农村公立幼儿园则存在在园儿童数量多、师生比过高的问题,教师每日工作负荷过重。年龄≥26岁的公立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疲劳症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身体机能下降,长期处在较为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不能按时作息,不坚持体育锻炼,所以疲劳感增加。工龄≥13年的教师比其他工龄教师更易出现疲劳症状,是因为这一年龄段教师家务负担重,子女又大多都在求学期,她们与子女一起承受着升学压力,因此处于工作与家务的双重压力之下;由于缺乏外出进修深造机会,她们在教育教学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更新较慢。加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专业的重视,各地公立幼儿园中都充实了一批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她们精力充沛,在校期间学习过较为先进的教育理论、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且幼儿也更喜欢接近年轻、漂亮、专业技能好、有活力的教师,这些因素都对年龄较大的教师构成了冲击和挑战,影响其工作成就感,使她们在工作中更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工作缺乏热情等心理症状。WAGER等认为疲劳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所承受的心理紧张水平。在本次调查的公立幼儿园中,年龄较大的一线教师还面临着因年龄原因造成的岗位调整,如调离教学岗位、转岗为后勤人员等,由此产生的压力反应,引起她们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改变,加重了疲劳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编教师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非在编教师,原因在于公立幼儿园在编教师享有参与职称评定的权利,他们课余时间要投入更多精力为职称评定做准备。此外,本次调查的这9所公立幼儿园都规定,主班教师必须由在编教师担任,这无疑又增加了她们体力、脑力劳动量,长此以往易产生疲劳感,情绪不稳定、缺乏行动力。在幼儿园中,主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比配班教师更多的责任,本研究结果发现,她们的躯体疲劳和疲劳总分均高于配班教师。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持续的高负荷工作、缺乏外出深造机会,容易使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降低其生命质量,加之不注重日常体育锻炼、身体机能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幼儿教师身心的疲劳感。综上所述,首先,幼儿园管理者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合理分配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对非工作时间加班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避免出现同筹不同工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她们的工作热情,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应当为幼儿教师安排定期外出进修深造,使幼儿教师在更新知识的同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价值感,提高其生命质量,降低职业倦怠感。再次,幼儿教师平时也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饮食规律,增加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书文.管理心理学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311.
[2]宋新莲,段东红.急诊护士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0,17(30):116.
[3]刘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4]CHALDER T,BERELOWITZ G,PAWLIKOWSKA T,et al.Development of a fatigue scale[J].J Psychosom Res,1993,37(2):147-153.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99.
[6]杨燕,孟仙,王礼桂.武汉市部分中学生学习疲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70-572.
[7]刘玉梅,王小丹,王基鸿.海南省高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广东医学,2011, 32(11).
[8]刘玎,卢宁.中学教师A型行为与疲劳及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5).
[9]刘玉梅,王小丹,王基鸿. 海南省高校教师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广东医学,2011,32(11):1480.
[10]金钰,刘黔敏.对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调查.幼儿教育(教育科学)[J].2012.1-2:45-48
[11]WAGNER-RAPHAEL L I,JASON L A,FERRARI J R.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hronic fatigue,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predictors of functional status in a national nursing sample[J].J Occup Health Psychol,1999,4(1):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