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欣赏美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t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缤纷多彩、价值多元的世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彷徨无奈,更不是牢騷满腹,而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欣赏美的心灵。
  要享受当下。人的本性会驱使我们的眼光始终放在光鲜亮丽的远方,而忽视当下的、身边的、属于自己的光芒。或许朝九晚五的日子会枯燥,平淡无奇,但只需稍稍留意,便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喜的小乐趣,许多绚丽多姿的微风景,许多令人难忘的快乐瞬间。例如,无意间抓拍的照片,近亲好友的关心,宠物猫咪的撒娇,迎风怒放的花朵……享受当下、感恩生活,试着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欣赏来自周边世界的美。
  同样的,人的本性也会使我们始终沉浸于自我世界中,以“我”的视角来看待人或物,评论是与非,但我们也可以选择跳出局部,拓宽一下视野,转换一种视角。试着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试着采取发散思维去拓展选择。如此,将自己代入他人位置,才会有许多不同的感悟与体验。
  一如看《红楼梦》,一直都偏爱黛玉,认为她直率、坦诚、没有心机,讨厌那个故作姿态的宝钗。在人们的印象中,世故、圆滑向来不是什么善语,可是,果真如此吗?我们将不同的角色抽离出《红楼梦》,“宝钗”应该是个正常人,普遍存在,而“黛玉”则几乎不存在,尤其是在成人的世界中。或许有人会说,世故是成人世界的产物。但事实上,即使是小朋友,也懂得如何讨好别人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成年人世界不过是把糖果换成了利或名。许多“自恃清高 ”的人,看起来似乎是不求取功名利禄,那么他们又为何要向别人表明自己“清高”的立场?你“清高”,你不求名与利,为何要告诉别人呢?自己有数即可。可见,我们不该过分克制自己的本性,率真一点,真诚一点,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自己想要的。再比如,正与反,黑与白,地狱与天堂,转换一个视角,会发现双方皆有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欣赏到和谐共生、求同存异的不一样的美。
  最后,尝试去改变自己,也能够获得不一样的美。《绿皮书》中的唐·雪莉是一个范例,西装革履,谨言慎行。尽管如此,喜欢听他弹钢琴的白人,仍然不会尊敬身为黑人的唐。而后,唐尝试去改变自己,首先接纳自己的黑人身份,于是只弹施耐威钢琴的他,也在黑人酒吧中弹起了老旧的破钢琴。没有原先的拘谨,率性地弹起了自己最爱的肖邦,从中获得了尊敬,得到了快乐。我以为,这是另外一种美,美在悦纳自我,美在不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享受当下,感恩生活,转换视角,尝试改变,让我们慢慢地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世界,遇见和欣赏一切的美好。
  相关链接:
  朱光潜“谈美”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其他文献
2019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小欢喜》中有个情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方一凡发现自己对艺术很感兴趣。他很有唱跳的天赋,可惜发现得有些晚了。方—凡的父母则认为艺考不现实。无疑,在父母眼里,刻苦读书考普通的大学是正路,剑走偏锋走艺考之路则是巨大的浪费——浪费时间、精力、情感,最后可能两条路都走不通。  多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游走在有用和浪费之间,抉择永远摆放在那里。  是拨云见日,还是到旧有的观点中
期刊
时空旋转飞逝如电  梦见你千万遍  只想触模你五官  一眼千年  无言也胜万语千言  足以带给我多少次的沧海桑田  文物是历史,是时间,是生命。是故事。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与我们长久对视。当我们书写它们,就是在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自己的未来。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那么一次对某一件文物的惊鸿一瞥。只一眼,我们记住的便是永恒……  素纱禅衣:情之所起处  @心芸  笛声起,辛追长袖曼舞,无数
期刊
家乡水多,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小河流过。那时的水很清,鱼也多。  三爷爷是做蒸鱼的高手。  他的蒸鱼味香肉美,出锅的都是整鱼,冒着热气。那鱼肉极柔软,看上去近乎透明。鱼身上撒了剁椒绿葱和微微泛黄的蒜,令人食欲顿开。  小时候,我们就经常跑去三爷爷家“蹭饭”,排排坐在凳子上,手里握着筷子,一吸溜鼻子:“啊,这味道真香!”三爷爷也乐意给我们做蒸鱼吃,用白瓷盘托着鱼端上了桌子,水汽扑满脸,暖融融的。蒸鱼的味
期刊
编辑推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刮起过一股叫作“寻根文学”的狂潮。当代作家韩少功曾发表《文学的“根”》一文,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这篇“宣言”带动了一大批作家向广泛而深刻的传统文化“岩层”开掘。  这场旷日持久的文学“寻根”,带动了文学取材和主题意旨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回归,但在当时也饱受诘难——忽略对现
期刊
今天,我独自乘车回到故乡。  刚下车时,看到街道两旁飘零的橙黄枫叶,竟有些迷惘。与以前大不一样了,目之所及的绿意与标语全然透露着现代化的气息。我凭着记忆闲散地漫步着,追寻着。搜寻到街道两边充满温馨记忆的面馆,马路对面熟悉又陌生的巷道,心头熟悉的那一抹色彩悄然浮现……  父亲曾骑摩托车载着年幼的孩子穿梭过大街小巷。小小村庄里的人们也很繁忙。夜晚,人们纷纷入梦时,暖暖的橘色路灯才会低头凝视着与它相伴多
期刊
一次前往一所高中进行作文交流,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台下一名学生发问:“明灯老师,你有什么好的书单给我们推荐吗?”这个简单的问题,着实让我为难了一下。虽然作家、名人、学者对此乐此不疲,但我向来不喜推荐书单,若直截了当地回复“没有”,非但过于“绝情”,更显得没有“文化人”的排面;硬着头皮推荐一些,多少又违反本心。  首先,对早出晚归、睡眠严重不足,除了上课、写作业几乎没有额外富裕时间的高中生来说,到底有
期刊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
期刊
清晨的山间燕雀啁啾、溪水叮咚,流光灿灿、鳞波闪闪。阿兰拨开垂下的杨叶,踏着湿软的青草探到山坡旁,那一大片雪白的防风就恣意而张扬地撞进眼帘。  看到防风,阿兰忽然想起修竹前几日发来的微信:“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了沉香。离情抑郁,金镂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阿兰知道,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以中药名入诗的《满庭芳》,当然,阿兰更读懂了修竹的心意,她
期刊
互联网时代下,表情包成了新兴的网络用语。表情包是一種低门槛的表达方式,它突破了地域、文化和教育程度的限制,从而风靡网络。但也正因为“低门槛”,导致表情包并不能真正表“情”。  表情包正在杀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表情包也是一种语言,但说到底是一种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便是简单、直观。例如,形容一道菜肴的香味,正常情况下,可以用这是一种让人闻之“垂涎欲滴”的香味来形容。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
期刊
那一年秋,彭城罕有的特大暴雨。  如何形容?小雨可以用“淅淅沥沥”;中雨可以用“雨脚如麻”;大雨可以用“倾盆瓢泼”。而那场雨,那场雨足以让你丧失一切形容事物的本领,任是大作家抑或小学生,只得惊惊然叹道——  “好大的雨!”  那时临近期末,课程紧,语文老师正讲着考试中环境描写如何扣题……可谁又听得进去呢?老师忽地停下来,将大家“赶”出了教室——“不学了,去看雨!”  清秋的风凛而不冽,雨幕低垂,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