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可以说给职高学生一次人生的重大机会,职高计算机教学如何优化才能抓住这次时代的机会呢?特给出几点建议。
[关 键 词] 职高;计算机教学模式;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58-01
一、职高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课时较少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很重的教学任务,但是课程学习时间相当有限,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熟练运用知识,这对学生来说非常有难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授课只是讲到肤浅的表面,点到为止。
(二)职高教学观念落后
在教授职高计算机教学时,笔者见到太多教学观念落后的情况,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进一步加剧了教学死板和僵化,教学观念逐渐落后。随着国家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教材的不断深化,各个院系在推行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内容有了一些创新。“理想很美好,现实却骨感。”真实情况是职高院系课程改革,仅限于院系必修课的课程,其他选修科目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课改,比如,音乐系学生,音乐专业课内容发生改变,但是音乐系学生有选修计算机课。非计算机系的学生,计算机课改没有实行。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教材的更新,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计算机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虽然计算机有很多理论性知识,但是计算机理论知识是为实践打基础。大部门学生仅仅考前突击学习计算机课程知识,取得好的成绩,但这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帮助。
二、职高计算机教学的优化和对策
(一)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以视听为重,在新课改要求下,学生必须以实践为重。使学生在教学中展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对问题展开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例如,学校在教授计算机机构这一章节时,把学生带入机房,教师演示学生计算机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展示给学生如何拆卸和安装计算机。在教学中,为了展示CPU的运行原理,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更加形象化地展示,以直观的形式阐述网络技术的原理。建立起一套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讲台进行讲解,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有问题第一时间举手提问,教师直接予以解答,建设高效的课堂。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实训同行
职高学生在学习课程時,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应减少授课的时长,让学生理解浅显的理论后,教师给予一些小任务,例如,编写一个计算器小程序,对学生进行演练,教师在班级内巡视,观察学生的编写进度,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了然于胸。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加入案例教学,将课程的难点与案例进行融合,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教学难点,更加清楚地理解问题的难度,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帮助学生建设全面的计算机知识网络。
(三)职高计算机教学实践案例
在职高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觉得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教授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即可,其实学习本来就是由易到难的过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偏难但是非常有趣的内容,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思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拿出一节课专门讨论“什么是好的计算机算法”,引导整个班级进行思考,此次课程笔者认为完美地体现了新课改对课程的要求。
例子:我们不妨看这样两个场景下,A、B两种算法的速度:
场景一:使用1万个数据进行测试,算法A的运行时间是1毫秒,算法B则需要运行10毫秒。
场景二:使用100万个数据测试,算法A运行10000毫秒,算法B运行6000毫秒。
这时我问你,哪一种算法好?如果单纯从第一个场景作判断,显然是算法A好,但是如果单纯看场景二,似乎算法B更好一点。按照人的思维,可能会说,数量小的时候算法A好,数量大的时候算法B好,然后还津津乐道自己懂得辩证法。计算机则不同,它比较直接,不会辩证法,它要求你最好制定一个明确的标准。那么,这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呢?
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早期,其实科学家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清楚。1965年哈特马尼斯(Juris Hartmanis)和斯坦恩斯(Richard Stearns)提出了算法复杂度的概念(二人后来因此获得了图灵奖),计算机科学家开始考虑一种公平的、一致的评判算法好坏的方法。不过,最早将复杂度严格量化衡量的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算法分析之父高德纳(Don Knuth)。今天,全世界计算机领域都以高德纳的思想为准。
高德纳的思想主要包括这三个部分:
(1)在比较算法的快慢时,我们要考虑数据量无限大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数据量定义无限大。
(2)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提高算法的速度,但所有因素都属于这两种分类:第一类不随数据量变化的因素,第二类是随着数量变化的。
(3)如果两种算法在量级上相当,在计算机科学里,就认为它们是一样好的,也就是计算机科学家并不关心三五倍的差别,这就好比1粒芝麻和5粒芝麻都是芝麻量级的东西,大家就不要比了。
笔者通过对计算机算法进行探索,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算法比较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思维,整节课学生问题讨论激烈,学生对课程非常满意,感觉收获满满。
[关 键 词] 职高;计算机教学模式;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58-01
一、职高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课时较少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很重的教学任务,但是课程学习时间相当有限,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熟练运用知识,这对学生来说非常有难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授课只是讲到肤浅的表面,点到为止。
(二)职高教学观念落后
在教授职高计算机教学时,笔者见到太多教学观念落后的情况,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进一步加剧了教学死板和僵化,教学观念逐渐落后。随着国家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教材的不断深化,各个院系在推行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内容有了一些创新。“理想很美好,现实却骨感。”真实情况是职高院系课程改革,仅限于院系必修课的课程,其他选修科目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课改,比如,音乐系学生,音乐专业课内容发生改变,但是音乐系学生有选修计算机课。非计算机系的学生,计算机课改没有实行。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教材的更新,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计算机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虽然计算机有很多理论性知识,但是计算机理论知识是为实践打基础。大部门学生仅仅考前突击学习计算机课程知识,取得好的成绩,但这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帮助。
二、职高计算机教学的优化和对策
(一)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以视听为重,在新课改要求下,学生必须以实践为重。使学生在教学中展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对问题展开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例如,学校在教授计算机机构这一章节时,把学生带入机房,教师演示学生计算机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展示给学生如何拆卸和安装计算机。在教学中,为了展示CPU的运行原理,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更加形象化地展示,以直观的形式阐述网络技术的原理。建立起一套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讲台进行讲解,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有问题第一时间举手提问,教师直接予以解答,建设高效的课堂。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实训同行
职高学生在学习课程時,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应减少授课的时长,让学生理解浅显的理论后,教师给予一些小任务,例如,编写一个计算器小程序,对学生进行演练,教师在班级内巡视,观察学生的编写进度,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了然于胸。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加入案例教学,将课程的难点与案例进行融合,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教学难点,更加清楚地理解问题的难度,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帮助学生建设全面的计算机知识网络。
(三)职高计算机教学实践案例
在职高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觉得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教授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即可,其实学习本来就是由易到难的过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偏难但是非常有趣的内容,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思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拿出一节课专门讨论“什么是好的计算机算法”,引导整个班级进行思考,此次课程笔者认为完美地体现了新课改对课程的要求。
例子:我们不妨看这样两个场景下,A、B两种算法的速度:
场景一:使用1万个数据进行测试,算法A的运行时间是1毫秒,算法B则需要运行10毫秒。
场景二:使用100万个数据测试,算法A运行10000毫秒,算法B运行6000毫秒。
这时我问你,哪一种算法好?如果单纯从第一个场景作判断,显然是算法A好,但是如果单纯看场景二,似乎算法B更好一点。按照人的思维,可能会说,数量小的时候算法A好,数量大的时候算法B好,然后还津津乐道自己懂得辩证法。计算机则不同,它比较直接,不会辩证法,它要求你最好制定一个明确的标准。那么,这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呢?
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早期,其实科学家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清楚。1965年哈特马尼斯(Juris Hartmanis)和斯坦恩斯(Richard Stearns)提出了算法复杂度的概念(二人后来因此获得了图灵奖),计算机科学家开始考虑一种公平的、一致的评判算法好坏的方法。不过,最早将复杂度严格量化衡量的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算法分析之父高德纳(Don Knuth)。今天,全世界计算机领域都以高德纳的思想为准。
高德纳的思想主要包括这三个部分:
(1)在比较算法的快慢时,我们要考虑数据量无限大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数据量定义无限大。
(2)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提高算法的速度,但所有因素都属于这两种分类:第一类不随数据量变化的因素,第二类是随着数量变化的。
(3)如果两种算法在量级上相当,在计算机科学里,就认为它们是一样好的,也就是计算机科学家并不关心三五倍的差别,这就好比1粒芝麻和5粒芝麻都是芝麻量级的东西,大家就不要比了。
笔者通过对计算机算法进行探索,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算法比较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思维,整节课学生问题讨论激烈,学生对课程非常满意,感觉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