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浙江省义乌市群星外国语学校开辟了一条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学生身心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道路。这种以生为本、关注道德、凝聚智慧、德智合一的“做人教育”,催生了学生的生命变化和内在生长,再造了学校的核心文化。
一、三维板块,重习惯养身
板块一:读本教育。以《德育》教本为主体框架,开展做人教育。《德育》教本目标明确,结构完整,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品格、心理品格和理想的社会品格,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学校以做人教育课为载体,通过人物形象叠印、横向有机拓宽、纵向铺垫延伸、综合习惯渗透和专题指导辐射五种办法,强调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生动性,以学生品质培养和行为的综合学习与运用为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板块二:规范教育。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体工程,培养学生的儒雅风范。行为规范教育是对德育“应知”的深化和巩固,是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必要而又重要的阶段。学校根据“做国际人、做儒雅人、做现代人”的教育目标,立足本校学生实际,制订了学生成长行动标签,通过“标签式动作”,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做到层次化、程序化、具体化。以6个领域、35个项目要求,强化最基本的规矩意识,倡导更高的成长意识,使学生明确成长目标,遵循成长要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展现儒雅风范。
板块三:多元教育。以多种形式的教育为配套工程,拓宽德育渠道。德育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全校师生和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参与。学校除了加强课堂教育主渠道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外,还向学科、课外、校外(包括家庭)延伸,积极拓宽德育渠道,促使外在的行為规范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学校将落实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拓展国际视野,作为培育学生高尚情操的载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实践中,学校通过《德育》教本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多元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再造学校的核心文化。
二、六块基石,重纠偏养正
基石一:守纪律。纪律是学校制订的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行为准则,它把学生个人的意志与行为控制在社会矩阵之中,使他们产生对社会共同体自发的遵从意识,是一种可控的濡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完成观念、意识的整合,最终达到整体育人的目标。
基石二:懂礼仪。在学生礼仪规范形成的过程中,强调行为的礼仪因素,重视履行学校制度中的礼仪任务,从而让学生识礼仪、懂礼仪、认同礼仪,并把礼仪内化成为良好的习惯,表现出与制度性规范一致的行为。
基石三:尽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是判断学生道德品质的标准。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协同家庭、社会来共同实施。行动是对自己是否尽责的最佳证明,因为它赋予了“尽责任”以实践性。
基石四:健身心。学校变只重心理教育为身心并重的教育,以健全的身体作为实现道德人生、追求学问和美满人生的基础和保证。心之所向就是身之所在,身之所往也就是心之所在。
基石五:讲诚信。诚信作为一种美德,决定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方向,正所谓“意诚而后心正”。因此,学校坚持把“诚信”训练作为学生回到本真生活环境的“灯塔”,对教育进行改造,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
基石六:求进取。进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生要有追求的目标,强调“立志”;二是指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刚毅品质。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合理要求。不管在何种条件下,学生的进取心总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学校特别注重利用能促使学生产生进取热情的机制和方法。
实践中,以上各纠偏教育的基石之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和必要的张力,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纠偏导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纠偏教育的核心,也是再造学校文化的核心。
三、一个轴心,重内化养真
1.知善层面
定向——打开知善的通道。学校提倡行善,要求学生关注、关心、关爱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以“生活化、小事化、常态化”为核心,确定善的方向;要让学生知道行善的范围很宽广,要做、可做的善事很多,可以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定场——营造知善的氛围。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文化场:一是启迪式的自然环境场,包括教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开发专题网站等;二是互动式的活动环境场,即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深挖行善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上倡导行善。
2.寻善层面
定格——搭建寻善的平台。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搭建寻善的平台,形成“行善情感场”,产生谐振效果。如开展行善主题班会、行善故事会、演讲赛、学生行善感言展评、行善之星表彰大会、行善论坛、行善教育沙龙、行善案例评比等活动。
定点——建造寻善的桥梁。创设一个行善主题,实现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一座通往行善的桥梁;创设“互动式”和“感悟式”两个行善“点”,通过指导和训练,形成师生共振的行善局面。
3.扬善层面
定课——引领扬善的方向。确定做人教育课的类型,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教,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定性——提升扬善的实效。活动中做到“重过程、轻结果,重参与、轻大小,重感受、轻功利;先浅层、后深化,先眼前、后长远,先校内、后社会”。行善评价围绕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三个层面,赋予相应的分值。
实践中,学校以“行善积分制”为轴心,以问题、目标和项目为导向,力求德育生活化、小事化、常态化。鼓励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并可获得一定的积分,以积分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在助人、利他、悦己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素养,实现道德内化。
融变为一的做人教育,以其功能耦合的组织特性和板块式的组合形式,避免了教育功能的丧失和老化,全力推进了学校主体创新以至整个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实现了整个教育链条的融合与共生,彰显了学校的核心文化。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一、三维板块,重习惯养身
板块一:读本教育。以《德育》教本为主体框架,开展做人教育。《德育》教本目标明确,结构完整,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品格、心理品格和理想的社会品格,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学校以做人教育课为载体,通过人物形象叠印、横向有机拓宽、纵向铺垫延伸、综合习惯渗透和专题指导辐射五种办法,强调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生动性,以学生品质培养和行为的综合学习与运用为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板块二:规范教育。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体工程,培养学生的儒雅风范。行为规范教育是对德育“应知”的深化和巩固,是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必要而又重要的阶段。学校根据“做国际人、做儒雅人、做现代人”的教育目标,立足本校学生实际,制订了学生成长行动标签,通过“标签式动作”,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做到层次化、程序化、具体化。以6个领域、35个项目要求,强化最基本的规矩意识,倡导更高的成长意识,使学生明确成长目标,遵循成长要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展现儒雅风范。
板块三:多元教育。以多种形式的教育为配套工程,拓宽德育渠道。德育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全校师生和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参与。学校除了加强课堂教育主渠道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外,还向学科、课外、校外(包括家庭)延伸,积极拓宽德育渠道,促使外在的行為规范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学校将落实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拓展国际视野,作为培育学生高尚情操的载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实践中,学校通过《德育》教本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多元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再造学校的核心文化。
二、六块基石,重纠偏养正
基石一:守纪律。纪律是学校制订的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行为准则,它把学生个人的意志与行为控制在社会矩阵之中,使他们产生对社会共同体自发的遵从意识,是一种可控的濡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完成观念、意识的整合,最终达到整体育人的目标。
基石二:懂礼仪。在学生礼仪规范形成的过程中,强调行为的礼仪因素,重视履行学校制度中的礼仪任务,从而让学生识礼仪、懂礼仪、认同礼仪,并把礼仪内化成为良好的习惯,表现出与制度性规范一致的行为。
基石三:尽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是判断学生道德品质的标准。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协同家庭、社会来共同实施。行动是对自己是否尽责的最佳证明,因为它赋予了“尽责任”以实践性。
基石四:健身心。学校变只重心理教育为身心并重的教育,以健全的身体作为实现道德人生、追求学问和美满人生的基础和保证。心之所向就是身之所在,身之所往也就是心之所在。
基石五:讲诚信。诚信作为一种美德,决定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方向,正所谓“意诚而后心正”。因此,学校坚持把“诚信”训练作为学生回到本真生活环境的“灯塔”,对教育进行改造,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
基石六:求进取。进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生要有追求的目标,强调“立志”;二是指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刚毅品质。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合理要求。不管在何种条件下,学生的进取心总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学校特别注重利用能促使学生产生进取热情的机制和方法。
实践中,以上各纠偏教育的基石之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和必要的张力,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纠偏导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纠偏教育的核心,也是再造学校文化的核心。
三、一个轴心,重内化养真
1.知善层面
定向——打开知善的通道。学校提倡行善,要求学生关注、关心、关爱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以“生活化、小事化、常态化”为核心,确定善的方向;要让学生知道行善的范围很宽广,要做、可做的善事很多,可以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定场——营造知善的氛围。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文化场:一是启迪式的自然环境场,包括教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开发专题网站等;二是互动式的活动环境场,即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深挖行善思想,从宏观和微观上倡导行善。
2.寻善层面
定格——搭建寻善的平台。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搭建寻善的平台,形成“行善情感场”,产生谐振效果。如开展行善主题班会、行善故事会、演讲赛、学生行善感言展评、行善之星表彰大会、行善论坛、行善教育沙龙、行善案例评比等活动。
定点——建造寻善的桥梁。创设一个行善主题,实现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一座通往行善的桥梁;创设“互动式”和“感悟式”两个行善“点”,通过指导和训练,形成师生共振的行善局面。
3.扬善层面
定课——引领扬善的方向。确定做人教育课的类型,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教,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定性——提升扬善的实效。活动中做到“重过程、轻结果,重参与、轻大小,重感受、轻功利;先浅层、后深化,先眼前、后长远,先校内、后社会”。行善评价围绕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三个层面,赋予相应的分值。
实践中,学校以“行善积分制”为轴心,以问题、目标和项目为导向,力求德育生活化、小事化、常态化。鼓励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并可获得一定的积分,以积分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在助人、利他、悦己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素养,实现道德内化。
融变为一的做人教育,以其功能耦合的组织特性和板块式的组合形式,避免了教育功能的丧失和老化,全力推进了学校主体创新以至整个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实现了整个教育链条的融合与共生,彰显了学校的核心文化。
(责任编辑 张慧籽)